央视《鉴宝》专家李元茂太原收“入室弟子”

央视《鉴宝》专家李元茂太原收“入室弟子”

央视《鉴宝》专家李元茂太原收“入室弟子”

时间:2012-05-21 15:51:34 来源:三晋都市报

>央视《鉴宝》专家李元茂太原收“入室弟子”

李元茂先拜祖师灵位

        ★央视《鉴宝》专家,是国务院特贴文物鉴定专家;
        ★所著《百寿印存》1982年曾以国礼赠金日成主席;
        ★“集六十年之功夫,承三千年之古篆,创书学史之丰碑,藏二千年而不坏”是他对书学坚定不变的信念。
        他就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金石鉴定家、治印家李元茂。15日,李元茂在太原接收任建国为入室弟子,本报记者有幸见证了这一激情澎湃的时刻。

弟子任建国在行五体投地礼

A
        书家的成名不在于写了多少字,参加过多少展览,而在于在书学史上解决了什么问题,达到了什么目的,处于什么位置。
 15日,太航大酒店,拜师、敬茶、呈拜师帖……一场拜师宴正在进行。不同于文艺界的拜师宴,这里书香萦绕,所拜之人乃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文物鉴定家李元茂先生,习字三十多年的任建国也成为了李元茂先生的第一位入室弟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拜师礼前,李元茂对弟子任建国提出了殷殷期望:要想成为书家,要坐得住,耐得住寂寞,不要急于成名,如刻意为之,只会走向事物的反面。而要想成为真正的大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定好书法计划和读书计划。“书法是学识的反映,也是学识的物化。学识高写不出书法,那是因为没有掌握书法的精要,没有将书法和学识融合在一起,这时就需要老师的提点。读书,历代大家的书以及各门类的书都要读、都要掌握,待完全理解其中的要义之后,再看别人的字就会不一样了,鉴定便由此产生。书法深入下去便能鉴真假,定高低,只有到了可鉴定的层次,才能达到书学的高度。”李元茂对书家的定义比我们常人的理解更高一个层次,而这也是他几十年来坚持读书、习字的结果。
        11岁,日课:前半年柳体大楷、欧体小楷。后半年,置以篆书《峄山碑》及中楷《九成宫》碑开始临写。12岁,日课临读《九成宫》与《峄山碑》;诵读《幼学琼林》《千字文》。13岁,日课:临读《九成宫》与《峄山碑》,辅以欧阳询《皇甫君碑》……2010年,67岁,日写行书《弟子规》。2011年,68岁,写出《王铎——书法中的战斗机》刊登于《鉴宝》杂志等。长计划短安排,50多年来,李元茂从没有停过手中的笔,如他所说“我从没有停过写作,没有停止过过滤,一直在传统的路上不断地变,不断地发展,直到生命的终止。对于书学成就,要历史地看、宏观地看、空间地看,书学的高度不在于写了多少字,参加过多少展览,而在于在书学史上解决了什么问题,达到了什么目的,处于什么位置。”

天干地支皆通书法金石专攻

        干支公历速算法的原理何在?李元茂通过实践“悟”出了地支的口诀,只要见到干支年号,就能算出公历的年号。
        说到干支公历速算法,看过李元茂鉴定书画作品的人都知道,那是李老师的一门绝学。
        1956年,李元茂拜过一位老师,是一位叫应祯的和尚,师傅教给他天干地支速算法,但是只教给他天干的口诀,即“甲丙戊庚壬,乙丁己辛癸”。对于地支的口诀,直到师傅圆寂时都没有讲出来。是师傅故意不讲,还是师傅要考验自己?李元茂开始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提炼,终于通过实践“悟”出了地支的口诀。这个口诀的出世,使得李元茂一见到干支年号,就能迅速说出公历的年号。
        干支公历速算法的原理何在?李元茂不假思索地道出原委。比如,1984年是甲子年,天干地支为60年一轮回,相应地,1924年也是甲子年,那么,20世纪这一百年中就有两个甲子年。根据推算,天干地支为60年一小轮回,120年一中轮回,300年一大轮回。也就是说,一六几几年的天干地支和一九几几年的天干地支是一模一样的。同理可以推算,郭沫若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就是讲述的甲申1644年的事情。
        虽然大家都知道了干支公历速算法的口诀,还是有人疑惑地问李元茂:“你能把所有的年代都记得那么熟,是怎么记住的?”李元茂说:“少年时背书是死背的,但后来运用还是要靠口诀的。”
        在文物鉴定会上,一些专家(尤其是书画鉴定专家)在鉴定时手里常会拿着一个小卡片,这个小卡片其实就是一个印制好的干支年与公历年的换算表。李元茂鉴定时无须查看,一看书画上的干支年,再通过干支公历速算法,就可说出公元多少年来。这对鉴定书画的速度和准确性来说,确实是提高了许多,可算是李老师在书画鉴定中的重大发现。

拜师礼后李元扶任建国起身

弟子任建国宣读拜师帖

任建国书写的拜师帖

拜师由老弟子带领宣示

C
        篆本身是在写心,草篆的书写反映了心理的模式和思路,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心胸。
        秦始皇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统一文字为篆。根据秦以前给各国起草的公文以及记载的文献来看,都是采用篆书来书写的,因为书写过程很随性,这种篆书字体便成为今天草篆的雏形。
        中国古代有两位草篆大家,一位是赵宦光,他是用草书的技法写小篆,另一位大家傅山先生是用草书的笔势写大篆。
        李元茂在草篆上的重大贡献便是创了“心体草篆”。他的草篆是承前启后的,承前是他站在赵宦光、傅山的肩膀上,经过长时间的草篆书法实践,继承并发展了中国草篆书法艺术;启后是在他书法成就和草篆理论影响下,他的一大批弟子,还有许多年轻的书法工作者充分认识到了草篆书法独特的价值所在,并将对李元茂“心体草篆”的理论认识应用到书法的具体实践中。
        李元茂透彻地了解中国传统笔法里的笔墨精神,领略到传统书法的真谛和精髓,故他的草篆苍劲有力,古朴有质感,逸气飘然。
        李元茂曾说,“书者,心之迹也”。篆本身是在写心,草篆也是在写心,草篆的书写反映了心理的模式和思路,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心胸。
        《说文解字》中有540个部首,每个字都要遵守篆书的规律。而他于书学上的贡献在于能用“心理合一”的理论解释书学、篆法,在书写古代文字上体现出“心与理合,理与心一”的心境,故能一字至千万字淋漓挥洒,浑为统一,从书法意义上讲,已将篆法推向一个新的书写境界。而他的艺术作品因此曾入选全国第五、六届书展,全国第三届篆刻展,全国书法首届兰亭奖展及国际展、全国性展、跨省联展等;作品载入《中国篆刻全集》《中国当代书法史》等;最令李元茂感到荣幸的是,他所刻的《百寿印存》于1982年曾以国礼赠金日成主席。
D
        李元茂拜张颔为师,认真研读王国维的《观堂集林》,方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做学问。
        李元茂10岁时拜宁绍武为师,3个月时间将《说文解字》中9000余篆字通录一遍。宁绍武见他悟性极高、心志远大,又将其介绍给书法、篆刻家高寿田、郭伯英,为其门下弟子。他跟着名师学习书画篆刻、书画鉴定学、经史及校雠目录学16年。但是,一个偶然的相遇改变了他对学识和书法的认知。
        1973年,在一个书画展上,李元茂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张颔先生。
        其时,张颔对着一幅书法作品说“这幅作品很好!”李元茂当时就在旁边,便回道:这是我写的。张先生便问:你写的谁的字?李元茂答:邓石如的篆字。张颔反问:邓石如何许人?李元茂心想,邓石如是嘉庆时期很有名的书家,专写篆隶,这位先生怎么会不知道邓石如呢?
        分手时,张颔说:我是张颔,就在文庙住,有空过来吧。这时,李元茂才知道这位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张颔。
        展览结束后没几天,李元茂便去拜访张颔。张颔再次问李元茂写的谁的篆字,李元茂不知其意,依旧答邓石如的字。不料张颔说:邓石如的字微不足道,不足挂齿。李元茂忙问:谁的字好。张颔说:王国维的。王国维是在做学问,邓石如不过是个篆书家,他连字都写不正确,你说何人值得师法?此后,李元茂便拜张颔为师,认真研读王国维的《观堂集林》。看完这本书,李元茂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做学问,《观堂集林》里的研究,是一种先进于宋、清金石学与外来考古学之上的学术著作。

李元茂进行师训讲话

李元茂书收徒帖

任建国夫妇向老师献花

师徒合影

后记:
        李元茂对书法、金石学、鉴定学均有很深的造诣,他就是这样一位通才。
        2003年,李元茂成为西泠印社的成员,能进入西泠印社的人都很不简单,需要研究成果、需要考试,还要考篆刻,而这样的选拔则是在国内外甚至海内外公开进行。李元茂入社时,通观李元茂的学术成就,当时的陈振濂副社长对李元茂说了一句话:“你是新入社的老社员。”
        李元茂先生的成就有目共睹,身为大家,先生却是个很谦和的人,先生的日课,使得先生的语言纵观古今、捭阖肆意。春节期间,他的作品将在清徐文化中心李元茂书法工作室展出,希望他的展出能圆满成功。
        李元茂 山西太原人,文物鉴定家、书法家、治印家。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务院特贴文物鉴定专家,央视《鉴宝》《寻宝》专家,西泠印社社员,1973年调入山西美术工作室从事专业工作。1983年偕同仁创办山西省金石书道研究所,任所长。1991年调任海南省博物馆业务馆长、名誉馆长。
        本报记者 陈丽红/文

与师兄弟及友人合影

与老师家人合影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