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的情趣与志趣:记篆刻家王家栋

篆刻的情趣与志趣:记篆刻家王家栋

篆刻的情趣与志趣:记篆刻家王家栋

时间:2013-02-22 09:12:3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资讯 >篆刻的情趣与志趣:记篆刻家王家栋

图“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第三届国际小提琴比赛 青岛 钤印

图《寿同金石》及其边款

图《明月直入,清风徐来》及其边款

      被季羡林誉之为:“学者型的金石家”王家栋,系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创作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青岛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他的篆刻作品在全国首届现代篆刻大展赛中获奖,还为《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纪年》等书籍治印;为北大校庆100周年、清华大学校庆治印;为2008年国际小提琴比赛、2008年国际残疾人帆船赛获奖选手治印;为青岛观象山天文台、青岛民俗馆、青岛烟草博物馆、青岛骆驼祥子博物馆制印。创作了《寿同金石》《福延子孙》《乐律》《龙生九子》《四灵正四方》《赤壁怀古》《九九归一》等作品。其作品还作为北京大学的礼品赠送友人学者;金大中、韩素音、李正道、季羡林等均收藏他的作品。
      家栋在音乐、编辑、书法诸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绩。尤其是在2003年荣获了“当代诗坛百杰”的称号。
      家栋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王君华学养深厚,自幼在家庭教师刘公孚(刘墉之后)教习下成长,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授,对其学养打下全面基础。弱冠之年又拜画艺称誉齐鲁的孙沾群学画。孙先生又将弟子李苦禅介绍给王君华以授写意花鸟。其父胸含儒风,结交之友如张伯驹、陈大羽、宋振庭、骆玉笙、侯宝林、吴作人多为巨匠名流。作为青岛著名书画家,曾应邀为北京大学、天安门城楼、纪念堂作画;为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书写大字对联等。其艺术生涯与成就收入北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艺名人》等多部辞典中。
      家栋系家中幼子,五六岁即随父于案前砚边,对金石酷爱有加,常以牙签棉巾剔拭印章残泥为乐。父亲知子喜欢篆刻,便请张叔愚教习7岁儿子基本功夫。张叔愚乃篆刻名家,深谙西冷、浙派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诸家金石之道, 又有周秦古玺、汉魏印章的研究心得及甲骨、钟鼎、小篆的深厚功力,事篆数十载,刻印逾万方。后,由吴昌硕亲传之谢静之先生掌家栋教鞭,授习难度极高的石鼓文,每天布置大量作业——这娃娃写毕石鼓文,必再完成三五方印章。二位老师皆师仪威严,教学不苟。家栋每每侍立待批作业都是诚惶诚恐,因老师不仅言辞尖厉,且动辄手抓毛笔敲打他的脑壳。其实,二老皆面厉而心慈,难掩对徒儿的喜爱之情,总在家栋的刻章上奏刀留言,一方小小章子,家栋仅刻数字而已,老师刻写的边款却是密密麻麻,满篇褒奖。至今,家栋还保留其中几方。
      且看 《寿同金石》印章上张叔愚先生的刻跋 :此为 君华道兄哲嗣家栋之作 八岁幼童而奏刀如此稳健 询难得也 勉之勉之 张叔愚。
      在 《印癖》印章上张先生则跋:家栋八岁酷爱治印 初学不久而奏刀稳健 秀雅可爱 后生可畏 询不误也 爰赘数语 以资鼓励 一九六二年五月张叔愚誌于岛上寓次。
      谢静之先生为家栋所刻的《明月直入 清风徐来》印章作长跋曰:王家栋喜刻石 日治数印 均古朴可爱 而年仅八岁 神童也 老夫真退避三舍 一笑 辛丑东山老人谢静之跋于灯下 时年五十有九 客青岛寄庐。 由此看,静之老对家栋更是喜爱有加。如下印章,已显家栋的慧根和悟性。
      家栋对父母的教育及家学给予的丰富学养感恩于心,而对因无奈荒芜的读书岁月耿耿于怀,对钟爱的中华书画艺术追摹不弃。由此首《沁园春》可体察他内心世界。
      沁园春 老四书史并序
      读书,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这个老四届
      毕业的读书经历却令人无言,是悲?是叹?或是其它?
      是为序。
      初见芸馨①,立满三墙,斑驳琳琅。
      志渊渊家学,翩翩儒风,
      广知博识,节亮德香。
      而《烛影摇红》章,家栋把握着篆刻的虚实要义,把四字横列,整体构图上实下虚,字法既有小篆密实精致的劲峭刚健,又有圆融细柔的疏朗飘逸,印面四字上半部笔划密致如铺锦列绣,而每字下端数笔拉长若云袖舒展,潇洒的线条,似烛火摇荡,红袖舞纱。音乐的律动美与舞蹈的姿态美便融合为篆刻的诗意之美。
      家栋痴迷于刻写,以至于见什么刻什么的程度,家中日常用品若被他看中且有了奇思妙想便会飞鸿印雪,留下痕记。他在使用鞋拔子的俯仰之间,产生了“处世当昂首,执他不屈膝”的醒言;在盥洗梳发之时,那把牛角梳子就得到了“梳有秩,理常明”的封喻;笔筒上的诗句一曰“动则吞水墨,静则思文章”,二曰“出门写就青山绿水,入宅依然立地顶天”,形象地把笔筒当作笔的家宅,以“青山绿水”“立地顶天”赞誉宅主毛笔;刻在镇尺上的“八风休想夺心志 一觉醒来定文章”之“八风”本指动摇心志的八种障碍,这里道出镇尺 “八风不动”的坚定,而诙谐俏皮的后句说出了镇尺的作用,可谓活泼生动。把那些哲语哲思有机地刻在家庭日常生活物品上,托物陈喻表述个人对社会生活的态度,此种志趣,也是家栋骨子里文人气质的流露。
“食为天”是人们依靠物质而生存的真理。精神食粮同样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追求,这个哲学概念也体现在家栋的刻写之中。家栋爱美食且善烹饪,其“一鱼两餐”,是朋友携来鲜鱼餐聚,在入锅之前,家栋灵感突现,便涂墨于鱼,拓痕于纸,挥毫记下好友相聚的盛况,真格是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皆人之所需的形象化体现。
      家栋篆刻的情趣,体现的是对生活的追求和乐趣,展现的是达观向上的积极态度,自然也是个人素养、家庭教养的体现。而作品表达的志趣则是他追求的志向与心理期许,是他做人的操守和胸襟。所谓“文以载道”是其然也。
  家栋的篆刻,因自幼跟随名师出秦入汉,故有坚实的基础。在创作观念方面受其家学及师长的影响,工致一路的篆刻创作对家栋左右很大,故,作品表现多是幽雅、中和的审美特征。然而,家栋到底不是专事篆刻,这就给了他超脱的思维空间,基于音乐、民俗的研究,他的篆刻自然而然生发出多元性,其中写意风格的篆刻,体现了他丰富的生活意趣和艺术想象力的思考。
      这正是当代社会生活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取向,也是有着多学科学习经历的王家栋对篆刻本体艺术独立思索的结果。
      2013年1月于泉城百合园
      地玄天黄,冬收秋藏②,
      千年典籍化灰扬。
      花世界,看宦海商场,余意如尝③。
      张灯尽探学洋,
      紧追补,舞冠④好时光。
      幸轩辕⑤神远,诗书侵骨,
      炎黄⑥情往,经史连肠,
      唐语宋言,诸子文章,
      抚案涂写渐成行。
      告后人,惟砚田⑦无税,
      豪取独享。
      注:
      ①芸馨:古代以芸草熏书以防虫蠹,书香由此而来,此指书房。
      ②地玄天黄:千字文中句,此反用。冬收秋藏亦同,喻黑白颠倒的年月。
      ③尝:曾经、过去。
      ④舞冠:舞勺、舞象、弱冠意,指10—20岁的人。
      ⑤轩辕: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喻中华精神。
      ⑥炎黄:炎帝、黄帝,喻中国人。
      ⑦砚田:指学习、读书。
      篆刻,史证有几千年历史。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出土的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甲骨文,铸刻有族徽、铭文的铜器近20件,被视为重大考古发现,而河南殷墟出土的商代妇好墓,刻着“妇好”名字的青铜器有上百件。这种刻写,一是象征主人拥有的权利,属占有标记,二是表述主人对其物品的爱好和珍惜,属心灵写照。
      中国篆刻体现了中国人对石头审美功能的广泛认知,刻写的美哉尤物几成国人的至爱——以玉石、翡翠、琥珀、水晶质料所雕刻的饰品,已是常品常鲜的心灵鸡汤。在经济空前发展的今天,篆刻艺术得到长足发展与提升,彰显着她回归生活的新貌及参与生活之中的缤纷色彩。
      家栋的篆刻作品,让我们从方寸之中、红白之间,玩味出作品所含,也是作者传递的情趣与志趣。

(图《戒子书》《烛影摇红》钤印)

      看家栋这方《戒子书》印章。其文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是我国智圣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的家书,是智周万物的孔明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其笃论高言,沃人心灵,开人眉瞆,是历代学子的励志名篇。
      家栋由为人子而又为人父,对先贤宏文体味深刻,这方印章刻来庄重大气,字里行间渗透崇敬之情。 他设此章为长方形,印面红白匀妥,让人醒目提神,通篇安排顺达生动,看文中多次重复的“以”、“非”、“无”等字,配篆变化有度,腾挪照应统一,奏刀技法自然得当,刀随笔意,笔融刀工,其手上轻重,刀下节律,不缓不燥,疾徐稳妥的气韵,使人体察到作者不狷不狂, 不俗不匠所营造的工整意态和庄重意韵。细细欣赏让人感到作者取法有源、运功有道,无论从增损笔画,到安置结构部件,细微之处恰如其分。流露出中国文人的书卷气,体现了家栋尚儒求雅的志趣。
      而《烛影摇红》章,家栋把握着篆刻的虚实要义,把四字横列,整体构图上实下虚,字法既有小篆密实精致的劲峭刚健,又有圆融细柔的疏朗飘逸,印面四字上半部笔划密致如铺锦列绣,而每字下端数笔拉长若云袖舒展,潇洒的线条,似烛火摇荡,红袖舞纱。音乐的律动美与舞蹈的姿态美便融合为篆刻的诗意之美。
      家栋痴迷于刻写,以至于见什么刻什么的程度,家中日常用品若被他看中且有了奇思妙想便会飞鸿印雪,留下痕记。他在使用鞋拔子的俯仰之间,产生了“处世当昂首,执他不屈膝”的醒言;在盥洗梳发之时,那把牛角梳子就得到了“梳有秩,理常明”的封喻;笔筒上的诗句一曰“动则吞水墨,静则思文章”,二曰“出门写就青山绿水,入宅依然立地顶天”,形象地把笔筒当作笔的家宅,以“青山绿水”“立地顶天”赞誉宅主毛笔;刻在镇尺上的“八风休想夺心志 一觉醒来定文章”之“八风”本指动摇心志的八种障碍,这里道出镇尺 “八风不动”的坚定,而诙谐俏皮的后句说出了镇尺的作用,可谓活泼生动。把那些哲语哲思有机地刻在家庭日常生活物品上,托物陈喻表述个人对社会生活的态度,此种志趣,也是家栋骨子里文人气质的流露。

笔筒钤印

      “食为天”是人们依靠物质而生存的真理。精神食粮同样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追求,这个哲学概念也体现在家栋的刻写之中。家栋爱美食且善烹饪,其“一鱼两餐”,是朋友携来鲜鱼餐聚,在入锅之前,家栋灵感突现,便涂墨于鱼,拓痕于纸,挥毫记下好友相聚的盛况,真格是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皆人之所需的形象化体现。

《朱载堉与巴赫的对话》

图:鲜鱼活拓。壬辰中秋后五日,涛友得鱼,邀朋迟府,烹前拓之以念。

      家栋篆刻的情趣,体现的是对生活的追求和乐趣,展现的是达观向上的积极态度,自然也是个人素养、家庭教养的体现。而作品表达的志趣则是他追求的志向与心理期许,是他做人的操守和胸襟。所谓“文以载道”是其然也。
      家栋的篆刻,因自幼跟随名师出秦入汉,故有坚实的基础。在创作观念方面受其家学及师长的影响,工致一路的篆刻创作对家栋左右很大,故,作品表现多是幽雅、中和的审美特征。然而,家栋到底不是专事篆刻,这就给了他超脱的思维空间,基于音乐、民俗的研究,他的篆刻自然而然生发出多元性,其中写意风格的篆刻,体现了他丰富的生活意趣和艺术想象力的思考。
      这正是当代社会生活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取向,也是有着多学科学习经历的王家栋对篆刻本体艺术独立思索的结果。
      2013年1月于泉城百合园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