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新广角 跨界艺术 谈潘公凯的弥散与生成----徐旭

美术新广角 跨界艺术 谈潘公凯的弥散与生成----徐旭

美术新广角 跨界艺术 谈潘公凯的弥散与生成----徐旭

时间:2013-03-16 13:38:20 来源:

名家 >美术新广角 跨界艺术 谈潘公凯的弥散与生成----徐旭

2013年3月9日徐旭与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先生在今日美术馆《潘公凯、弥散与生成》画展上

        2013年9日,北京突然狂风聚起,天空中顿时弥散着沙尘,而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内却人头攒动,非常火热。这里一场新闻发布会却上演了中国美术史的一次具有洗心革面的艺术探讨。现为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先生,将自己几十年来对物理、水墨、装置、史论、建筑的成果,从笔墨与人格精神,错构与转念,自觉与四大主义,生成与营构,四个方面系统的陈述了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艺术精神与未来可能性。他将自己多年教育成果转化的艺术意识用跨界学科交叉艺术的方式,用高新科技的手段浓缩在今日美术馆的展厅内,形成了典型的潘公凯新艺术思维现象。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开场前潘公凯先生与我交流时说:“此展的目的,不是什么回顾展,而是一个带有学术资源、与学术争议的课题展。”当我向潘院长提出:“您是如何从‘子承父业’的纠结中提升自己,又是如何深层次的认识面临当今跨界的职业挑战。”他说:“小的时候父亲潘天寿从没有教过我画画,只是让我练练书法,在绘画上是谈不上子承父业的,对于父亲的辉煌我更多的是承袭他的优秀人格,我要寻找自己的生长点,在势不可挡的弥散洪流中生成是困难的,但也只有生成才是真正值得具有全球视野的艺术家们努力探索的,生成需要生长点,这个生长点必然是现实环境的需求,也自然需从古今中外的文化积累中去找寻,既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融会贯通,更需要客观思考,把握与体系性建构的综合能力。小学时我是个物理迷,天生对理工科感兴趣。小学时我装配的矿石收音机就在杭州市小学生科技大赛中获头奖。我天生有着惊人的学习力,只要有兴趣学什么会什么。另外给你透露一个秘密,我是学历最低的博士生导师。我所掌握的学科,其知识结构都是上层的。所以我总是站在讲台的赛道上,当我教授于各个学科的时候,突然领悟各个学科之间有互通的共性的因子,一种跨界的思维就这样升腾出来了。”潘院长从大美术范畴论述,他在笔记中写道:在今日美术馆的《弥散与生成》展,从水墨画、史论、建筑、装置四个方面的原创作品切入,既希望讨论多年来的理论思考,也想简略呈现近期完成的探索成果。展览涉及这几个独立领域中的关键课题,也关系到这样的跨界实验背后贯穿的理念线索。这是一个重在自我反思与讨论的展览,目的在于提出问题,引起讨论,批评和争辩,抛砖引玉,增添学术气氛。
        潘先生通过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与中央美院院长的特殊位置,积累起较广的人脉资源,实验性地开创了新的中国美术教育体制的转换。潘院长自就任中央美院院长以来就非常具有亲和力,记得2006的美院元旦晚会上,为评估忙碌的师生们,在晚会中上演了一场滑稽剧,表演几代院长的领导风格,当扮演潘院长的演员上场时,师生们为他的幽默调侃表演形式报以热烈的掌声。潘先生在台下观看时,虽然演他的演员表演的有些夸张,潘院长却一笑了之,表现出他的和蔼与大度。潘院是一位将复杂的人际关系简单化处理的睿智之人,这也为他在这类高屋建瓴的学术单位,能施展自己的改革意念打下基础。当我提出:“您是怎样从广博的知识结构中找出自己的发力点,做到厚积薄发地,创造弥散与生成的学术观点。”潘先生笑眯眯地说:“我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生成,应该是一个不断地自我质疑、试错、调适、生长的过程。生成往往从问题意识开始,却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生成是开放性的,过程性的,与周边因素不断互动的,是演进中的有机体。生成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不断尝试,不断建构,又不断地衍生出新问题的过程。”
        潘先生认为美术应该归为视觉艺术的范畴内。大美术概念,大美院的概念,这种的大不是骄傲自大的“大”也不是自大自夸的“大”而是广博与精深;传播与内敛,共生的大,我的责任就是创造出新的美术观念生成的环境。
        潘公凯先生是一位思考型的艺术家,在他的笔下不是小桥流水,也不是宏构巨制,而是生成出一种无休止地探索语境。往往探索就意味着否定前人的艺术模式,披荆斩棘的事往往风险大于平安,潘院还是去做了,而是在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的年龄之际,做出的学术选择,这需要多大勇气与胆识。据披露他多年都是将卖画的钱补贴在他的学术领域里,今天终于在当今审美压力舱与引力场的多样形态和引力结构的挑战中,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换位思考每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都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的,笔者在自我的艺术定位上就有过很多的纠结,我在美术考古与油画创作相结合上虽然做了多年的艺术探索,怎样寻求一个合理的定位,始终迷惑不解,今天与潘院的攀谈找出了答案,就是跨界,事实证明不同的领域的学科是可以交叉与跨界的,就像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一样,嫁接杂交更具生命力。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