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融合---王建中油画赏析

对话·融合---王建中油画赏析

对话·融合---王建中油画赏析

时间:2013-05-14 23:13:41 来源:

>对话·融合---王建中油画赏析

 

对话·融合
           ——王建中油画赏析
 
付红妹
 
王建中的油画,无疑是赏心悦目的。既具备视觉的美感,也给人以精神的跃迁。在这样的画作面前,我们会不期然地沉浸其中,随着脚步的挪移,目光的流转,一种清远的生命快意会悄然漫过心间,让我们和芜杂、粗糙的现实做了一次洒脱的疏离,使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而舒朗的安顿。而在通览其所有作品、稍作沉淀之后,于赏心悦目之外,又慢慢滋生、聚拢出另一种奇妙的感觉,或说是一种新的发现。这种感觉和发现让你不得不暂时抛开那些诗情画意的思绪,而把王建中的创作置于中国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坐标系内一探究竟。虽有些煞风景,但只觉不如此,便辜负了这些画作,辜负了这位潜心作画的画家。
油画诞生于西方,进入中国的美术史只不过百余年的时间。但在这百余年里,一代代的大师们一直为油画艺术的中西融合做着不懈努力,徐悲鸿、林风眠、常玉、赵无极、吴冠中……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同一背景下,用自己精湛的作品薪火相传地织出了一幅“油画民族化”的璀璨画卷,打造出了油画的中国气质和中国面貌。王建中自觉地将自己的创作纳入了这一框架。他的画,无论是“雪山系列”、“江南水乡”,还是静物、身边的小风景,在保持了油画描绘物象的直观生动、色彩丰富细腻的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审美理想,这使其画作既有西方油画的视觉冲击力,又有中国绘画悠远绵长的意境之美,二者互为表里直达观者的心底。比如其“雪山系列”,所用颜色种类并不多,分别有褐、红、白、蓝几种颜色,但在每一幅作品中每一种颜色都有着丰富的色阶变化,并且恰当地运用了各种着色技法,不仅呈现出雪山在阳光下微妙的色彩变化,而且用色调准确的关系表现了物象的体积,强调了山的质感和厚重感,凸现了大山的气势。所有这一切无不显示了王建中对油画艺术的正确理解以及纯熟的油画技巧。而欣赏这一幅幅画面,又会领略到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韵致。这份韵致既来自那或平远、或高远的山水画的典型构图,那由色彩的渐变而生出的水墨氤氲的味道;更来自中国绘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因心造境”的创作原则。在这里,画家把自己的情与思注入画笔,突破了油画视觉上的有限性和实在性而拓出“形”之外的虚空,营造出“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使其笔下的雪山不再是纯粹的沉默的自然之物,而化为一曲雄浑的交响乐、一首壮丽的诗篇激荡着人们的心灵。这种精神性、抒情性正是中国山水画的价值与魅力所在。绘画作为一种用视觉形象把握客观世界、表现主观世界的艺术语言,形式中蕴含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精神。王建中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中建立起了自己的艺术语言,这让他的油画有一种 “浓妆淡抹总相宜”般的美感。
古典与现代的对话是欣赏王建中作品的又一维度。理性的、科学规范的“透视法”、“解剖学”与感性的细腻观察和即兴发挥的“光色感”、“笔触运动”,建构了西方古典油画色彩语言的基础体系。尽管许多天才的艺术家创造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丰富的形象和色彩,但直至20世纪之前,西方油画基本保持着形、色、光三相和谐的古典结构。兴起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印象派是西方绘画语言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过渡环节,他们追求自然光和色彩,致力于对色彩变化的瞬间把握,把绘画从写实再现转为对画家感性的强调。继之而起的后印象派是对印象派的反叛,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再现和对外光与色彩的描绘,强调抒发画家自我感觉,表现主观感受和情绪,在艺术表现上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后印象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导致西方绘画同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传统决裂,20世纪西方现代派艺术至此开始萌芽。经此梳理,我们不难发现王建中的创作是以古典结构为原点,对现代艺术观念和手法进行了撷取和吸纳。标志性的鲜明、大胆、纯净的色彩让我们看到马蒂斯的心迹;那组“小风景”《晨曲》、《晨韵》、《快乐的阳光》等,则令人想到擅长用色彩造型、抒情的塞尚;对线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以及画面的装饰性的追求又可见梵高的影响。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在后印象主义和现代派的路上走得更远,他的作品从未完全抛开具体的“形”,抽象为纯粹的符号,始终保持着一种在理性范围内能接受的美感。现代艺术所表现的“非理性直觉”摧毁了传统的艺术表达模式,将近代以来艺术家高扬主体性的追求推向了极端,也截断了艺术通向日常经验的桥梁,在艺术家主体自身迷失的同时,也在作品与观众之间形成一道鸿沟,阻碍了观众走进作品。而王建中没有陷入现代派的误区,他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一个合适的“度”。如《晨曲》,那自由活泼、多呈曲线的明晰笔触,清新明快的色彩,既平衡又灵动的画面,让这支“晨曲”似多声部的童声唱出的天籁,令人俗虑尽消。《雪山之三十三》,山体坚实,质感十足,但并不给人压迫、沉重之感,合理的空间布局,杳渺的小树,若隐若现的村落,倒生出一种陶渊明笔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淡远况味。王建中的画成功地做到了结构和抒情性并存,与观者实现了圆融无碍的交流,顺畅地唤起了观者的情感共鸣。
王建中在中国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交汇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很奇妙的是,他在这两条线上都取的是“中和”的“中”。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中者,天下之正道也,”《中庸》也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的状态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状态。这或许就是王建中的油画易被大多数人喜爱的原因所在。吴冠中曾言:“我想造一座桥,是东方和西方,群众和专家,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王建中正参与着这座桥的建造,正努力地为这座桥砌上一方石,加上一块板。
 
 
作者简介:沧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北京大学文学硕士(艺术学方向)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