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艺术家如果不想退回到业已死亡的表现形式上去,那他就需要有充沛的精力,绝对的诚实以及最大可能的谦虚”。
——亨利·马蒂斯
“我们探究形式,是为了表达,以及为了获得那种能够使我们深入到灵魂的洞察力。因此,形式、心灵、宇宙是紧密地互相交错的”。
——保罗·克利
“我相信人是有创造力性的,他必须在自己每天的所为中创造,那不需要什么天分,当你做了大量的工作,创造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创造也只能由这样普通的方式产生。”
——乔治·巴塞利兹
在艺术院校美术基础教学中,造型学科“形式语言”有系统的教学是一门迟到的课程。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造型艺术教学的片面理解和固有的“传统”观点的束缚,使得我们造型艺术院校的“基础教学”始终停留在对“艺术客体”的客观研究(更多地是“还原”,有时有人还号称在“艺术地表现”)之上。“艺术本体”语言的研究和“艺术主体”的情感的体现,不仅仅只是如何去“看”!在保罗.克利思想里是“心灵”的显现,还有他所说的“形式”和“宇宙”。艺术学习者心灵的体验和引导,在教学中始终被置于次要的地位。久而久之,所谓“客观”地“还原”与“再现”客观对象(“艺术客体”)的教学方式业已成为我国广大美术学院入学考试前后造型艺术教学的“基础教学”的唯一目标。客观自然的面貌代替了造型艺术的本来的面貌。
决大部分同学,在进入艺术院校后,“艺术本体”语言的研究也只是在进入专业,或仅仅只在高年级时,被教学才成为可能。从学习的角度讲,同学们也只能在课余的时间研究才不受“外界的干扰”地学习。更多的同学却走上了艺术的“传统老路”。有些“权威”和 “专家”, 自己在对待造型艺术创作时,无疑是非常重视造型本体语言的形式语言的和谐构成;但他们一旦进入课堂里“做”老师时,很少给广大同学进行“形式语言”传授,即使有,也是零散的、浅尝即止的启蒙式的“入门”教育。从未视之为重点,并贯彻始终。我认为这是持艺术教育的双重标准。这些专家、学者内心也许在想:学生么,基础也不牢固,哪谈得上“形式语言”这样“深层次”的艺术内容的传授呢。只有在学生们进入最后一年毕业创作时,“艺术本体”语言才可能凸现,传授的“时机”才成熟。对此,我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造型艺术的“基础”?简言之,什么是视觉艺术欣赏与训练的起点与根本?
“从视觉元素”走向艺术本体语言的和谐构成”,这才是造型艺术的根本。如此说来,“造型基础”应该从“视觉元素”向“艺术本体语言的和谐构成”说起,才对!
时光流逝,日不待我。同学们从入学前到毕业,在短短的几年中,要从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中,不断积累起的“视觉元素”走向“形式语言”的融合、提炼、加工,最后形成独特的、和谐的艺术样式,是一个漫长、精思、创意的过程。我们也在想,您持的“基础功观”压根就不是我们心之所想!您即使在对待自己的艺术创作时,因为早年学有所成的“风格”已经形成,因此现在也就“没有多少话好说”了!自身发掘“艺术本质”的能力正处在自我还不能知晓“危机”之中,不断重复自己业已成型的“样式”,早年“艺术本体”语言的追求,和当下对此的“再追求”,那份当年的进取心早已消失怠尽。能留给后学者的已不是晚辈们可供学习借鉴的热情和当年追求艺术语言纯粹性的“榜样”了,而更多的是流传已久,且有些老生常谈的“美好”的回忆;还有那些随时都能在所谓的“艺术圈子里”听到的“永不退色”的“古老传说”。西方有大艺术家毕加索,一辈子都在做跨画种地艰难探索;我们大中华更有晚年还执着地坚持“变法”的白石老人,他“变法”前画已经买的不错了噢,据说!现在虽然流行所谓时尚的“风格”!但我们不怕!我们后学者内心更需要经久不衰的“艺术”和“榜样”!我们期望我们大中华依然是东方文化领头人!不轻视晚辈们的“创劲”。我们深知,老师们的艺术标准不是学院的标准;学院的标准不是艺术的标准!
艺术应高于纯粹的模仿自然,这几乎是每个从事艺术的人心知而肚明的事。正如塞万提斯所说的,“艺术不是创造自然,而是使自然更美”。“与时俱进”一句含义再浅显,再普通不过的话,现在被某些人别有他念的人用多了。既然人要做到“与时俱进”,那么,为什么我们的造型艺术“基础教学”在现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总是要比所谓的欧洲艺术教学的“先进国家”慢一个“节拍”呢?要知道我们“中国美术学院”也在努力争创“世界一流的美术学院”噢。R.B.福勒说过:“在没有受到教育的摧残之前,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那么,为什么在接受了所谓的“学院”训练以后,艺术的天性冥灭了,每个学生的作品就象在工厂流水线上下来的“艺术产品”呢?我们本来并不同意艺术有“先进”、“落后”一说,因为“艺术”不是竞技比赛,好比课余,我如偶遇“大作家”王安忆,问余之,曰:“前辈‘巴金’与‘鲁迅’孰佳?孰劣?”。其定贻笑大方也。我猜想,其将答之曰:“无所为优劣,两位前辈乃‘套路’之不同也!”
原本,我自以为尚能知晓一二的 “绘画艺术”之“大事”,现在,连“我(们)是谁?”尚且越加糊涂了,更不用去考虑“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如此深奥的“艺术之‘大事’”了。是“我”看不‘懂’,不是世界变得太快。“我们”理应虚怀若谷,认真学习他人之所长。主动去了解人的“意识”形之于“态”的“造型艺术”本身。在具体教学中起好老师的“启发”、“引导”、“带头”之作用。
造型艺术除了再现“艺术客体”以外,还有其他许多属于它自己的面貌。我们应该明白艺术品是人视觉的再造物,创作者总是想方设法地把观众置于他所希望的状态之中。而这种状态就是所谓的“艺术形式”。使刚跨进艺术殿堂同学们健全的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确立“大绘画”的概念,是时代使然。融合中西绘画精神,拓宽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和多种媒体综合运用的教学实践是我们教学的必由之路。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在基础训练中融进构成当下世界的艺术理念和当代的时代意识,而不仅仅只是将“形式语言”的追求与“构成”单列成一门课。换句话说,要打破习作与创作之分,用创作来带动“习作”。直接使同学们走向“心灵”、“形式”、“宇宙”的结合,最终在观众的视觉前现显。
中外美术史告诉我们,人类东西文化两方,在造型艺术本质上的追求是珠途同归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没有人怀疑庐山瀑布的“真实”!艺术之“像”,与客观的真实是不同的“概念”。中华民族早在唐朝以前就早已懂得了艺术,可“洋人”只到塞尚,才开始醒悟过来。自塞尚以后至当下,仍无本质性的差异。可是现当代全球艺术的“游戏规则”在是“洋人”们在定的。我们真是“难得清醒”啊!所以再也不能“聊以自娱”了。应赶快走向现实。
“形式语言”课的开设,为时还不晚,但还须在课时和师资上强化。要形成大艺术家们的共识。
“艺术教育”并非只是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这一个单方面的追求。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当为我们为人师者的己任。“多元互补”是我们的胸怀;“和而不同”是我们的目标!这也是“形式语言”课程的教学理念。起步虽迟,但我们好在没有太多的艺术观念的阻碍,万事开头是难些,但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去做好。
一般说来,艺术的形式和风格的演变是受内外部因素双重影响和支配的,也就是说,是由他律性和自律性决定的。“按照斜坡的坡度和坡面的硬度等等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运动,但是所有这些可能的运动都受到完全相同的地心引力的支配。因此,在人类的心理中,存在着某些可视为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发展阶段,就像人身的生长要遵循自然规律一样。这些发展阶段回经历多方面的变化。他们能够完全地或部分地被控制,但是滚动一经开始,某些规律的作用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就到处可见了”(坡度和坡面的硬度是外部因素——他律性;地心引力是内部因素——自律性,决定作用。)<沃尔夫林,《美术史的基本概念》(1915),>造型艺术的”他律性”是客观对象(艺术客体)诱发; 造型艺术的”自律性”就是”艺术本体”(即:画面,‘形’、‘色’、‘质’的构成方式)的结果。两者的”原动力”是”艺术主体”(学生本人)的感悟与表现.至于同学们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侧重与那一方面,教师不应有规限。理应持“开放”的心态。艺术活动也是需要尝试和勇气的,美术史不乏此类佳例。所以,就画(学生的画)论(引导、讨论)画是被认可的教学立场。不讲艺术“大道理”,只“解决”(讨论、举例)“小问题”(画面的状况)是应被认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讨论时,不应“厚古薄今“,或“崇洋媚外”, ”原动力”的立足点,“中华文化”的显现是“纲。”可染先生“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理应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能考进“中国美术学院”的“敲门砖”(写实工夫还应再努力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是不能被抡掉的。这是同学们的“根”。
艺术应高于纯粹的模仿自然,应是把通过对自然的直接研究(如何“看”?)获得的素材转变成艺术的统一体,这个过程可称为“形式语言”构成。所以对境写生仍是我们的“抓手”。我们永远也不怀疑“它”的价值所在!只求每个同学“抓”的方法不同罢了。艺术本质上应“求异”而不是“求同”,这个道理“妇孺皆知”。鲁迅先生关于“吃螃蟹”的比喻浅显易懂。因而我们反对艺术学习上的“人云亦云”、“鹦鹉学舌”!
常说的艺术上的“观看”,就是艺术家从视觉元素(形象)中去理解“自然空间”与“绘画空间”相互关系特征的一种主观能动力,它是画面是视觉功能和心理诠释活动的一种结合体的起因。由于每个“人”“看”的方法不一样,画面自然也就有差异。这是显然易见的道理。所以教同学们学会如何去“观察(看)”,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同学们所要去表现的一个对象一定是他认为最为明确而有趣的形象。为了在一个有限的空间(艺术空间,也就是“画面”)中安排“内容”(视觉元素),并使之富有表现力,并符合美的原则(协调与对比),艺术家必须从组织结构、视觉元素的功能、律动(含“画面力量的均衡”)视觉形象的主次等方面下手。因此,从视觉元素走向形式语言空间的构成,最终成为一种艺术空间(即画面),内在结构的组织表现方式的最终结果;使潜藏在同学们视觉表面之下的各种客观形体的最后显现。着就是“基础”,是“新基础”!。我们将为之努力!。
杨弢 副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
2007年1月17日星期三(凌晨4:00分1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