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级截瘫艺术家董桃平
身体不能支撑的世界,意志给予他支点。身体不能前往的风景,笔墨带领他旅行。或发泄、或依托,每一次露峰出笔,都是一次勇气的阅兵,每一次回峰收笔,都是一场生命的交响。或希望、或挥洒,花鸟水墨,虚实都在纸间,点横撇捺,笔笔皆是坚定。写字是写字的回报,画画是画画的酬劳。命运会在他亏待的地方,开出最鲜艳的花。与其说艺术让他快乐,不如说他使艺术鲜活。
轮椅上的书画家
2012年11月27日,由中央电视台、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共同举办,由中央电视台《奋斗》栏目组携手北京东方中国诗书画院联合承办了“中国魂•艺术与奥林匹克同行”颁奖晚会,来自企业界、文艺界、传媒界的近600位知名人士参加了晚会。在央视灯光辉耀的颁奖晚会捐款现场上,获奖的艺术家之中,一个坐在轮椅上的28岁的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他的获奖作品是国画《云起千峰秀》,遒劲的笔力,鲜明的特征展现着一个不同于一般人的世界。看上去他明显地比别人矮着一截,因为别人都是站在领奖台上的,他却是仰坐在轮椅上,下半身盖着一床毛毯,瘦削但精神,洁净的黑发在额前整齐地梳理着,分向两边。
当现场的嘉宾把铜奖的荣誉奖牌向他颁发,央视主持人问他有什么对大家说的时候,他谦和地抬手握住了话筒:“我不想说我有多苦,我不想说自己有多可怜,我也不想说作画有多难,我想说的是我现在活得很充实。虽然我的双脚失去了运动能力,但我的心在动,我的手在动。虽然我本身也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但是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更多的人。”真诚与坚强感动了整个会场,获得了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当场被文化部中国徐悲鸿画院聘为特聘画家。获奖作品《云起千峰秀》以1万元拍卖成交,捐献给了由著名记者王克勤发起的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大爱清尘基金,用于“寻救中国尘肺病农民兄弟大行动”,实现了他造福社会的心愿。
这位坐在轮椅上的画家是一位一级截瘫残疾人!他坐在轮椅上比站立着的人矮,但所有人都被他健全而丰满的精神形象感动了。一位画家这样说过:“如果我们健康人付出如他一半的努力,我们的祖国就会比现在强大许多。”
央视活动初次邀请董桃平的时候,他回绝前往。可是过了一会儿,央视剧组接到了董桃平的来电,董桃平对剧组的人员说:“我非常盼望到北京,这次不去,可能我就永远去不了北京了!”
厄运飞来
初次接触董桃平,我和他是在QQ上进行交流的。
我问:“你用手机上的QQ?”
他回复道:“我单手打字有点慢,我用电脑登,我的手机没有qq。”
“打字慢是你单手打字的原因?”
“我是躺着的,电脑放在右手边。”他说。
“你习惯在电脑上打字吗?”
“电脑上打字少一些,大部分时间都在画画。以前还玩玩游戏,现在除了画画就是上网看看国展的作品,增强艺术鉴赏能力”,他回答。
“美术报主办的以画说话•美术新青年海选入围;在三月份的美术报刊登,这是我今年的第一份努力成果。”望着电脑荧屏上接着发来的信息,感受着他文字间散发着的愉快的心情,感觉他并不像一个残疾人,精神状态甚至比健全人还要好。我感动且纳闷的是:一个整天仰卧在轮椅中的年轻人,任何地方自己都去不了,胸部以下完全失去感觉和活动能力,何以能够有如此轻松愉快的心境?
我安慰他道:“作画不要太累,愉快地生活其实比成果更重要。在我的认知中平凡也是一种神奇。人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所追求,能够实施自己乐意的行为就是一个奇迹,生命本身就是值得敬仰和自豪的。”
他却这样回答:“对我来说能画画就是快乐,有成果自然会更加有动力。平凡、快乐、简单、真诚是我生活的信条。”
自己不是残疾人,自然不能全部了解他们的心态,怕伤害到他的感情,我小心翼翼地说道:“出于写作的原因,我需要了解你当时受伤和治疗的情况。”
我耐心地等待着,过了一会儿,他回复过来:
“那是2001年,当时我16周岁,还在上初三,放寒假去昆明打工,想挣点学费减轻父母的负担。我家兄弟四人,我是老大,一家的生活就靠田地中的粮食作物来维持,生活很艰难。我父亲买了一轮电动三轮车,在空闲的时候去车站附近拉客挣钱补助家里。可我刚到工地,活没做几天,就掉进了工地的桩基井里。”
“ 在昆明红十字会医院里,我住了半年院。花了八万多元,骨头把第七第八胸椎神经刺断裂了,下半身完全没有知觉,大小便失禁,当时背部、左右腿部完全溃脓,溃烂到了骨头,下半身截肢手术也不敢动了,怕继续向上半身溃烂。”
“一直都是父母照顾我。当时医院给我下了病危通知,说医不了让我出院,父亲没办法就把我带回了家。回家后父亲四处寻医问药,天天给我喝中药,再用一些草药给我清洗伤口。每天几十里路去拿草药,回到家里脚上磨得满是血泡与伤口,还要帮我换药、清理大小便。这些我都看在眼里,愧在心里。三个兄弟要上学,家里已是捉襟见肘,父亲又只能白天赚钱,晚上出去拿药。看着父母的辛苦,我还能拖累他们吗?我无言以对,多少次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
与残疾抗争
我在电脑屏幕前静默地体会着他文字中所包含着的苦难,眼泪不能控制地滴落下来,他的文字又陆续地发了过来:
“想到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看到饱受生活磨难却毫无怨尤的父母时,我只有泪水向肚子里咽,在心底暗下决心:单是为了这份养育恩情,我也不能轻生,我要活下去!”
“以后我就开始琢磨,失去活动能力后的我能做什么?虽然前途毫无把握,但是有了活下去的心,苦闷与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开始时我想到可以写文章,于是报了函授文学学习班。”
“2005年的一天,我在杂志上看到书法作品,想起初中语文老师说的,字写得差的也能当书法家。我当时就是全班写字最差的,也不知道语文老师当时是无意还是有所指,却成就了我的书法缘分,我开始了临帖练字。”
“也许是上天被这人间真情所感动,父亲用草药奇迹般的控制了我伤口的化脓溃烂。我终于能够躺在床上做事了!这让我学到了珍惜与感恩,寻找到了快乐。以后我又在报纸上看到了国画作品,开始学习作画。”
“这么多年来,一直是你父母照顾你?”我忍耐不住自己的好奇心问道。
“是的,母亲要天天在家照顾我,基本上没有长时间离开过,象生活起居、端水洗脸、画画的用水都是母亲照料。没有父母的支持我走不到今天,所以我从来没有怨天尤人,颓废过失落过却没有再绝望过。”
“画画没资料我就在电视上找,只要有关于书法画画的电视节目,我都会如饥似渴地学习体会,到2007年时开始获奖,我就更有信心了。”
“没看过多少真山真水是我作品形成不同于别人的原因,看了古画名作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自然而然,不做作,所以我就自己心里怎么想,笔就怎么走。”
“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我的书画作品已经被近百种出版物收录,获得过近百个奖项。我的人生信条是:用真诚去关注社会现实与人生,用刚毅和坚强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条路,对艺术至死不渝,对生命无怨无悔;生命需要磨练,生命需要考验,生命更加需要信心和勇气去承担。”
永不放弃
我发现他的画作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多数都色彩浓郁,仿佛让人时时感受到血脉贲张的气息,红梅、山岩、溪流等自然景物,在它的笔下因为倾注了无限的感情,都仿佛具有了鲜活的生命。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作品中的溪流都布满了岩石,处处显露着一种激烈的搏击精神。
“生活如果只为了自已有什么意思?”他不加思索很快地发过一行字来。
“你现在最盼望做到的事情是什么?”我问他。
“除了画好画外,我希望能办一些公益画展,用更多的作品去回馈社会。我希望能办一个残疾人书画培训中心,带动或引领更多的残疾朋友找到自己的出路与生活的意义。”
“你最近几年创作有收益吗?”我问。
他回复说:“现在我每年卖画有收入,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县里也给了奖励,去年的还没下来,前年奖了两万多。”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心中的自豪感。
“这是你辛勤劳动的所得,这些钱会让你感到生命的充实,你感到开心吧?”我再问。
“这只是给家里面减轻了一些负担,帮着还了一些欠债,为父母也减轻了一些压力。我现在的住房条件还很差,住在十几平方米的石棉瓦房里。但居住条件和身体条件差不会阻碍我,我会以霍金、张海迪、史铁生等优秀人物为榜样,努力创作,改善环境,也回馈社会。”他回答道。
我赞同地说:“成就彰显实力,自己劳动而换来的金钱,不光是钱,也是社会对自己的实质认同,是自我能力的象征,也是你继续前进的动力。”
他继续说道:“对于金钱如果不是生活所迫的话,我更愿意安贫乐道地安心画画。从这里面我不仅找到了创造的快乐,也更加充实了我的生活,基本上我都把精力与时间全部用到画画了。我的心态很平和,也是在享受这个过程,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反而觉得没有多么重要。”
“生命的意义更多的是过程。其实只有平凡才是伟大的。泥土是平凡的,它托承着万物。任何离开了人们与人民为敌高高在上的人,终究会摔落到地上。”我不无感慨地说。
“是啊,我也是这么想的。我的格言入编了英汉双语版的《中外哲理名言》一书,我发两条给你看:人生的际遇各不相同,终点却是相同的,因此,我们拥有的仅仅是人生的这个过程而已;一切都还是起点,昨天已远去,明天还未来临,今天刚刚开始。一切都还是起点,无论命运怎样的安排,我永不放弃。”
我深深地沉浸在他健康活力的思想境界之中了,仿佛感觉到在与一个伟大的健全的哲人面对,丝毫感觉不出对面是一个残疾人。他的精神世界是如此鲜活,他对生活是如此满足,我能感受到的只是他对父母及全社会的感恩和无边的幸福!
永不放弃!我想正是因为他对生命的永不放弃,才使一个一级截瘫残疾人站在了央视捐款现场上,做到了很多健康人做不到的事情,成功地用自己的艺术所得资助了别人。正如史铁生所说:“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让我们更多的健康人和他一起,以他为楷模,把每一个今天都当做起点,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来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开拓进取,为我们祖国的强盛尽上自己的力量。
文/石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