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豪放 单纯丰富——评林亚兵的焦墨山水画(李维世)

苍茫豪放 单纯丰富——评林亚兵的焦墨山水画(李维世)

苍茫豪放 单纯丰富——评林亚兵的焦墨山水画(李维世)

日期:2013-10-21 17:02:40 来源:
关联艺术家:

>苍茫豪放 单纯丰富——评林亚兵的焦墨山水画(李维世)

     1972年出生的林亚兵是位实力派山水画家,他虽然没有进过名牌美术院校,但研习绘画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他善于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已出版多本画集,2011年还在青岛美术馆成功举办大型个展。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史论家薛永年教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杨惠东博士都给林亚兵的画作很高的评价。

    他的画到底有什么特点呢?我们该如何欣赏林亚兵的画呢?
    第一,他的画以焦墨见长,即苍茫豪放,又单纯丰富。
众所周知,水墨山水可以用干湿浓淡表现山川树木,青绿山水还可以用石青、石绿等色彩表现物象,而焦墨山水只能用不同深浅的“焦墨”去表现山川,这无疑是给焦墨山水增加了难度,林亚兵知难而进,专攻焦墨山水,他画了许多以家乡名山——九华山为题材的焦墨山水画,这些画以墨代色,墨中有笔,墨中有色,苍苍茫茫,郁郁葱葱,气势恢弘,气韵生动,既单纯统一,又丰富多彩,既表现了“可行”、“可望”之景,也表现了“可游”、“可居”的境界,色简但意足。
    神韵和意境是山水画的最高境界,但神韵和意境的表现脱离不开用笔和用墨。林亚兵用笔非常大胆潇洒,远取其势,近取其质,随意而不失法度,稳健而又灵巧。给人感觉是刚健雄强,张弛有度,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视若枯燥,实则华滋。
    笔墨技巧是画家能力的直接反映,也是衡量作品高下的重要标准,有“作画第一论笔墨”的说法,惲南田讲:“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林亚兵画中虽然有“无笔墨处”,但那是中国画中的“空灵”,林亚兵善于“计白当黑”,从笔墨处求法度,从无笔墨处求“神”、“理”。在用墨中藏有用笔之法,在用笔中藏有用墨之法,笔墨互为依托,形成十分和谐的效果。
    第二,他的画以雅见长,既质朴素雅,又意蕴深邃。
    画山水画的难,不在题材的冷、偏、奇、怪上,更不在对山川精密描绘上,而在美学品位和境界神韵上。齐白石讲的非常正确:“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月无古今惟圆缺,艺无新旧分文野”。观林亚兵之画,非常脱俗高雅,画面格外质朴素雅,神韵飞扬,意蕴深邃,非常符合“大美至简”的说法。
    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师,无不重视对意境的研究,潘天寿说:“中国画的意境、气韵、格调为最高境界。”李可染说:“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的精粹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即借景抒情,经过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的美的境界,诗的境界,这就叫意境”。观林亚兵之画,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实中有虚,虚中有实,雾散藏露,无不相宜,意足气盛,画中有诗。这“诗”不是一般的打油诗,而是会有文脉的文雅之诗。
 
    第三,林亚兵最爱表现的题材是他家乡的九华山。
    九华山的确很美,又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是画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素材。林亚兵无比的热爱他的家乡的九华山,他笔下的九华山既来源于真实的九华山,又高于九华山,达到了“心物熔冶”之境界。
    林亚兵的山水画,讲究章法布局,又讲究用笔用墨,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对家乡名山的热爱。清代蒋和在《画家杂论》中写道:“画者,理也、意也”。可见这“理”和“意”的重要性。他的画已“意”取胜,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既潇洒大胆、自由奔放,又朴拙含蓄,意到笔不到,恰如其分的留出空白处,成功表现了九华山的高大、雄伟、幽深的美,使观众对九华山产生了许多联想和想象。
    范宽认为:“画家与其师法别人,不如师法自然,与其师法自然,不如师法心灵”。可见画家心灵的重要性。从林亚兵的焦墨山水中不难看出:他绝不是自然主义地去表现九华山的真山真水,而是认真观察对象,熟记于心,以意取形,以意取景,表现心目中最理想、最优美的九华山。这是画家有艺术思想的表现,也是成熟的表现。
    判断一个艺术家的价值,不是年龄、学历,也不是地位和头衔,而是艺术作品的质量,作品是艺术家的生命和标志。林亚兵正是以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在说话,并打动了无数爱好山水画的人,向他学习艺术规律,学习用笔用墨的奥妙。
    在安徽有个“新安画派”,又叫“海阳四家”,即以弘仁为领袖的安徽新安的一批画家、思想比较一致,画风比较接近,水平比较齐整,在中国美术史上有比较高的知名度,林亚兵继承和发展了“新安画派”。
希望新的“新安画派”的画家们团结一致,互相学习,把“新安画派”在全中国全世界的影响再扩大一步。“越有地方性,越有民族性,而越有民族性,则越有世界性。”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人民群众期盼伟大的作品。希望林亚兵先生认清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坚持“二为”方向,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自然,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才智和力量。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美术理论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