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到葡萄偏说酸

吃不到葡萄偏说酸

吃不到葡萄偏说酸

日期:2013-10-24 16:22:48 来源:
关联艺术家:

>吃不到葡萄偏说酸

    吃不到葡萄偏说酸(之一)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句话出自一则寓言故事。其本意是说狐狸没有能力吃到葡萄,最后反说“葡萄酸”,“送给我,我也不吃!”然后“饿着肚子”,但却“高高兴兴”地走了。
    狐狸表现出很强的虚荣心,也很会自我安慰。在觅食无望的情况下,发句牢骚,最后能做到“高高兴兴”地走了,没有想歪门邪道,说明狐狸有良好的心理防卫机制。
    然而这句话却被当今的国人反复传播、演变、使用,最后成了名言。当然传播和使用者都有可能是那些吃到葡萄的人。
    吃到葡萄也好,吃不到也罢,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些吃到葡萄的人,是凭借真才实学,还是违规甚至不择手段。
    毫无疑问,通过公开平等竞争吃到葡萄的人,背后是赞扬和羡慕。所以这些人不会无缘无故地说“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说这句话的人恰恰相反,他们吃葡萄的背后有人说三道四。
    “说三道四”未必都正确、都有“实据”。本文讨论的主题是那些“不择手段,违规操作,最后吃到“葡萄”的人,很精明,很巧妙的演绎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本意。在腐败之风盛行的今天,国人的演绎和反复使用,把这句话的含意彻底推到另一个极端。使得那些有正义感的人再也不敢说实话,生怕戴上“酸”的帽子,况且这些吃到“葡萄”的人正掌控着那些没有吃到“葡萄”的人的“追求”和“希望”。
    中国古代有一句名言:“无度不丈夫”。其本意是说没有胸怀和度量的人就不是丈夫。而如今却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演变成“无毒不丈夫”。
    民间还有一句名言,“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这是误传,佛是大觉者,四大皆空,怎么能为一柱香而争呢?
    “人言可畏”,凡经过“文革”的人都知道这句话的利害。如今又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句话在理论上给予的支持,使得一些倒行逆施之人更加赤裸上阵。
    我没有吃到“葡萄”,……我的选择就是沉默,原地不动,等待瓜熟蒂落……。
吃不到葡萄偏说酸(之二)
    毫无疑问,我走“错”了一步。错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我。
    “三十而立”,为了这句话,我在三十岁那年办了画展,算是“立”了。圣人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因为“患所为立”,我改弦易辙,用了二十年时间闭门三修(修德、修性、修艺)。戊子正逢五十,在诸多因素的促使下,我决定“出山”。
    是否真如圣人所言:有了“所以立”,一切就会迎着春风飘飘而来?不是的!圣人错了!学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是因为学者还缺少一门“学问”……。当然,还有一条客观原因,那就是中国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欣赏家。
    “雅俗与共赏”很难并列使用,有时候“雅”与“俗”是“仇家”,水火难容。
    世风迫使艺术家不能单一专研“雅”,还要精通“俗”。《易经•系辞下传》: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圣人要求“安其身”——而我无安身之处;圣人要求“易其心”——而我直言不讳,妒恶如仇;圣人要求“定其交”——而我洁身自爱,自恃清高,退避三舍;圣人要求“修此三者”,而我无一做到,二十年空存丹青三百卷。不听圣人言吃亏在眼前。听了圣人言吃亏二十年。其实孔子很会说话,就是因为“话”得“官心”,所以身后落了个“圣人”的帽子戴。“闲中立品无人觉,淡处逢时自古难”, “命”是父母给的,“运”是社会给的,适者生存。“艺术”不能自立自生,还需要攀龙附凤?!——悲哀的艺术,艺术的悲哀。
    我错就错在没有攀龙附凤。
    世人不识我,我不识世事,故而两平,无忧!
    与世俗搏一把,胜败都其乐无穷!
     2008年10月于北京

    吃不到葡萄偏说酸(之三)

    治国以法为本、教育以德为本,艺术以真为本,各守其道,各归其宗,天下自然和谐。然而在我国一切都以官为本。
    美术界目前的现状,可谓是,百花齐放,杂草丛生。“百花”令收藏家笑;“杂草”却让收藏家哭。“笑”因官而生,“哭”也因官而生;“哭笑不得”还是因官而生,“哭之笑之”更是因官而生。
    石涛,八大山人因官遁为僧人,绝境只是关闭生活的一面,同时也会打开另一条生路,绝处逢生,历史也因此逼出两位绘画大师;现代的黄秋园、陈子庄也是因为“远离”世俗,最后落的身后名。
    究其原因,在于我们面对的这个欣赏和收藏群体对艺术的理解还很浮浅,还有很多俗的东西迷障着他们的眼睛。他们依据画家的官职和地位认定艺术品的市场价值。他们并非专横和独断,在利益的驱使下,面对“纯艺术”也只能表现出无奈。他们也因此惯坏了一批艺术家,也因此成就了一大批人的财富和名气。然而这就是世人眼中的“成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时期,一个群体的品味和档次,注定要造就一批适应这个群体品味和档次的艺术家。
    显而易见,美术界是一个非常特殊而另类的文化群体。官办协会也是一个亟待改革的机构。“文人做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隐逸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更占有很多重要的地位,这种文化现象也是因官而生。
    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文人做官”的现象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更加“组织化”,成为一种用人制度。中国的政治家很重视改朝换代,却忽略了社会体制的“质变”,换汤不换药。当今美术界出现了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文画”分家。很多画家没“文化”,也不注重修养。当然不仅仅是美术界,其它艺术圈里很多大师名扬天下,却没有大师级作品做支持。
    官职画家出尽了风头,作品的“价值”随着职务的升迁而在市场上独占鳌头。
 职业画家由极少数欣赏者给他们“聊补五米之炊”,大部分画家无奈之下,只好惨淡经营。
    这是“文化体制”上的缺陷在画家群体中引发的极大副作用。这不利于社会进步,不利于文画的繁荣和发展。艺术都要经过时代的检验,要经过历史的筛选,在没有作品以外的任何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立于不败,才是真正的艺术。
    显而易见,那些埋头学问的非官画家几乎没有任何生存、发展的“机会”,因为“在位”的官职画家们也在争吃这块蛋糕。况且近水楼台先得月。
    画家不在一个“起跑线”,所以没有可比性。“在位”的画家对自己的艺术不要太自信,没有“在位”的画家也不要自卑。其实真艺术本身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是永恒的。
    显而易见,收藏者被官职画家们 的“表演”,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收藏者的觉悟总是在画家“得道”之后。收藏者玩不过活着的画家,他们开始把收藏的重点转向民国以前。玩不过活的,玩死的。
    显而易见“官职”演绎了美术界,导致:学术腐败,画家浮躁,收藏家迷茫。

    吃不到葡萄偏说酸——之四

    阳光从窗子射进来,经过玻璃和纱窗过滤之后,显得更加柔和纯洁。书斋兼画室的门二十年 没有打开了。
    二十年的闭门修炼使我的心彻底得到净化。由最初的“孤傲浮躁”到“平静反思”,——“顿悟明理”——“淡化身外”——“天人合一”——以至于不想“有为”了。
    因为……
    所以,今天,门,终于打开了。
    我微笑着,迎来方方面面的朋友。
    ……
    因为对艺术的炽爱,开门;
    然而。
    友人经常谈论的“圈内新闻”像沙尘暴,促使我想再次闭门。
    这是心性的作用!这是得到之后而又放弃的从容!
    美术界一部分人闭门造车,陈陈相因,不仅如此,他们在“人性”、“道德”、“做人底线”等诸多方面“大破大立”,“大胆创新”,使得一些令人嗤之以鼻的行为变得合情合理化,变得“正常”,“无所谓”。 我越来越厌恶这个圈里的“行为”,这种烦恼情绪膨胀到耳闻“画家”就恶心的程度。
    旁观者闭目养神,埋头学问者“行居闲云野鹤,泼墨笔起风云”。俗人群里不容雅,雅士群里不容俗。
    我真的不想“出山”——虽然已经宣布“出山”;虽然出于无奈;虽然说“因诸多原因”……我还是不想“出山”。
    由爱变恨。期间几十年的创作经历,人生阅历使我内心深处发生变化。 “退避三舍”,是因为人性的扭曲和变态让我伤透了心。
    也可能是年龄的原因,也可能是我这颗单纯幼稚的心再也包容不了那些“烦恼”了,也可能是我的修炼不够牢固。古人说“不见其欲其心不乱”,所以我还是“介而不入”,不即不离的好。
    “文人”之间非要水火不容吗?这个“传统”劣根就不能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渐渐淡化吗!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的现象在我们已见的作品中表露的已经够多了,这不是艺术的悲哀吗!这方面的劣根现象到了今天已经不再是“继承”了,而是创新。
    我作品中的“小人物”值得学习,没有五官,只留大脑和小胡子就够了!!我敝帚自珍,抱残守缺,不亦乐乎。
    “小人物”出山吧!留在陋室中的我——为了艺术的净化。
    我等待着社会的成熟。也许……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