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坠入“忽悠”时代》

《中国画坠入“忽悠”时代》

《中国画坠入“忽悠”时代》

日期:2013-10-24 16:52:48 来源:
关联艺术家:

>《中国画坠入“忽悠”时代》

     就这个问题,本报记者梁婷日前在深圳采访了“中国焦墨焦彩创始人”美术理论家、画家袁江。

    梁婷(以下简称梁):为什么说中国画坠入“忽悠”时代?
    袁江(以下简称袁):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多元文化的兴起、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教育的淡化、金钱名利的诱惑、体制缺陷和官吏腐败等因素,再加上文学艺术家的自我解放,宽松的政治环境,“忽悠文化”因此生发蔓延,形成了一种非常可怕的文化现象。
    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美术家协会的体制问题。“小范围的民主”导致美术家协会的霸道。失去了原有的纯洁性。
    (2)腐败侵袭文化。画家为了生存,必须入会,迎合官爱。结果是:百花齐放,乱草丛生,一官为纲,一娘所生。
    (3)文、画分家。画家自身修养恶性坠落,个性化行为的张扬,忽悠出艺术品的假、大、空、狂、躁、霸。放而无度,恃才傲物,缺少自我约束力是少数文化人的共病。
    (4)中国人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还处于启蒙阶段。
    (5)假艺术铺天盖地。知识产权没有保障。“忽悠”导致“假”,“假”严重影响了中国画的繁荣和发展。如果中国画产业化,天才也会下地狱。美术界的智者们说:
    名气≠学术水平
    地位≠学术水平
    价格≠学术水平
    富≠贵
    贫≠贱
    比如,范曾的艺术之路就充满了“忽悠”。从郭沫若题字,到日本画展的炒作,加上行为上的“过激”、“张扬”,《范氏家谱》的显摆,都给年青的画家们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他的文章故弄玄虚,充满孤僻生词,牢骚满腹。暴露出他在自我修养方面的缺陷。
    贡献是:人物画创造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在表现民族精神方面应该是中国几百年来第一人。书法虽然不入道,但个性强烈,有欣赏者。
    范曾读书“倒背”如流,文中引经据典都是“忽悠”,吓唬人的!文贵化,从他的文字著作和绘画作品中看出他在国学、文学、艺术方面的造化是浮浅的,没有转“化”,缺少很多哲学层面的东西和高度,几十年来只画了十几个人物造型和构图,反复重复自己,把艺术商品化。
    艺术品有商品价值,但不是商品!
    中国人自从老子和孔子之后,就没有自己了,说话办事写文章,张口就是圣人言、伟人言、名人言。既然已成“家”,就应该立“一家言”。
    其实,他这样做也可以理解,否则没人信服啊!我写文章原来也是引经据典。中国人俗,大家都在“忽悠”。
    收藏界、画廊、拍卖公司都参加进来“忽悠”。
    真正的收藏家被眼前的一幕幕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一气之下不玩活的,开始玩民国以前的画家了。
    其实价格是有参考值的,比如民国以前的,在历史上已经定位的艺术品市场价位基本上是稳定的,水份比较少。
    画家“内分泌紊乱”,又缺少“医生”——批评家。散见于报刊、画集中的评论,大都是画家用钱编造的广告词。
    悲哀的艺术在寂寞中熔铸,
    艺术的悲哀在世俗中沉吟。
    繁荣与平庸并存。
    小艺术迎合时代,大艺术引领时代。
    几个月前在北京举办了贾又福个人画展,同时杨丽萍《云南的响声》也在北京公演。杨的舞蹈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生命力强大;贾的画闭门造皴,远离生活,通篇制作,苍白无力。贾画展前言中强调中国画的“线”,没错!然而在他的展品中却没有找到一根线条。这使我想起几年前的“张吴论战”,传统派没有强有力的作品支撑,论战显得很无聊。
    梁:什么是正宗中国画?
    袁:水墨画。所谓“正宗”必须包含以下几个元素:
    (1)线条(笔墨意境);(2)文气十足;(3)意境清远。
    当代画家王镛玩线条,但有些过,现在画面中开始出现留白了。我强调线条(笔墨意境),但要有“度”。老子一生中说了一个“度”字,黄中通理,美在其中。
    学院教书匠“体验”生活,无可非议。但艺术家不能单靠“体验”生活搞创作,应该沉浸生活,保持创作的连续性。艺术不“真”就是“忽悠”。
    “官画家”更是“忽悠”。人有十分精力,两方面都不可能拿出十分精力而为之,所以这类画家既不是好官,也不是好画家。他们以官为平台,用艺术忽悠钱财,又不招行贿受贿之嫌。
    美术家协会出现腐败,导致学术界“内分泌紊乱”,扰乱了艺术的正常发展。“出土文物画家”是美协的耻辱。协会“忽悠”会员,会员“忽悠”买家。“忽悠”成精。
    梁:“焦墨”自宋代便有,但“焦彩”却是个崭新名词。您是如何与“焦墨焦彩”结缘的?
    袁:因梦之缘,我把主要课题转向“焦墨”,在研究和完善“焦墨”的同时,也是因梦之缘又发现了“焦彩”。“焦墨”画虽然始于宋,但至今不成熟,比如:“四季”的表现,气韵生动等。“焦”不能失韵。无论什么艺术形式,如果影响主题思想的表达,这种艺术形式就没有生命力,就会短命。“焦彩”的介入,完善了这一学科。
    接天之气,收地之灵,于冥冥中发现了“焦彩”。“焦墨焦彩”是在全方位完成传统绘画技能的基础上创立的,坚持保留中国画的基本元素,如线条、点、平面构成、留白、散点透视、题款印章、宣纸和矿颜。
    梁:您的作品,虽然技术上有创新,但内涵上还是延续了“寄情山水”的传统文人水墨情怀。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山水似乎已成为许多画家的精神避风港。但是,画家是否应该有更积极地举动切入当下生活?比如深圳提出“城市山水画”(都市水墨)的课题,主张当代画家应该画自己身边的东西。您认为水墨应该如何表现当代生活?在这方面有没有尝试?
    袁:首先我认为“城市山水画”这个提法不准确,“都市水墨”比较贴题。“寄情山水”是一种寄养精神的形式和方法,并无回避生活之意。
    艺术无古今,题材无界定,赏者为上。
    画家因生活经历不同,爱好不同,切入生活的焦点也有所不同。表现是手段,目的都是寄物媚道。
    画家很浮躁,玩世不恭,做表层文章,竭尽其变,生出很多花样。其实是内外功修养不够的无奈,避重就轻,掩饰缺陷,标新立异。
    “返璞归真”是我的艺术原则。“返璞”是修养,“归真”是境界。用笔看修养,构成看胸怀,施彩看境界。
    梁:对于现代画家来说,水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绘画工具,更代表着一种传统文化的精神。所以在深圳每两年举行的水墨双年展中,都会出现一些跟水墨画无关的作品,比如陈绍华的水墨影像(用视频表现墨水在水中变幻的情景)等,又比如谷文达在深圳举行的“水墨炼金术”中,将几千个中国人的黑发编织成一幕屏障,又比如董小明的《半亩方塘》用铜铸雕像表现水墨残荷的意向等等。在这里,水墨已经脱离了物象,以一种传统文化符号的面目出现。您对这种尝试认同吗?
    袁:我认同他们不懈的探索精神。他们远比那些抄袭和拼凑的匠人高尚的多。
    我们人类有两大基因:一是血脉基因;二是文化基因。两个基因互为作用,形成了审美意识,创造了审美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前引,人们的审美趋向也在发生着改变。适者生存。
    梁:现在许多年轻的画家都进行“实验水墨”、“抽象水墨”的探索,他们笔下的东西不一定宁静的,相反,可能是焦躁的、令人不安的。同时他们也不一定有很强的笔墨功底,相对于用线条来表现功力,他们更倾向于用画面来说话。您如何看待这种尝试?对您来说,笔墨意境意味着什么?
    袁:我刚才讲了,中国画有两个意境:一个是“笔墨意境”,一个是画面意境。
    传统中国文人画是一个很复杂的哲学问题。它要求画家自修。当代画家的修养与古人比,差的太远!主要体现在“笔墨意境”方面,在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中,最能表达情感的是线条。比如,硬笔书写,一人一个风格,内性表现明显,内性包括本性和修性。毛笔书写,表现内性明显减弱,主要原因是我们在运用毛笔时,没有把自己的“内性”通过毛笔的特性展示出来。中国画的笔墨是毛笔书法笔意的再生和演变。中国画与其它画种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写,后者是画。
    “笔墨意境”是抽象的、朦胧的、非常玄妙!抽象的笔墨在深层面隐藏着一个永远看不透,也不能看透;永远说不清,也不能说清的人文哲学命题。
    画好中国画,需要三个方面的训练:
    (1)造型能力;(2)线、点、面、色的内性浸注;(3)外功修养。画家每天面临的不是技法上的困扰,而是哲学问题!
    外功修养主要是境界修炼。今年六月份我在佛山办画展,用《请柬文》的形式强调画展的主题:“返璞归真”,形式上坚持“四个不”:“一不剪彩,二不作秀,三不请首长、领导和名人烘托规格、档次,四不用艺术之外的任何“虚伪”忽悠”。为了走出这一步,我连续几个夜晚都没有休息好,因为我开了“不剪彩”的先例,担心画展冷场。
梁:结果怎么样? 
袁:轰动
    用“笔墨意境”表现境界,是中国画的至高。
    顺便说说中国画的批评问题,目前中国画没有批评。主要原因是学术滑坡。呈现出以钱为中心的“忽悠”。没人敢说话,如果说话就有人给你带上一个“吃不到葡萄就说酸”的帽子。
    当代中国画坛出现了一个非常怪的现象,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理论家没有实践,也就是说没有很高明的“笔墨意境”塑造能力,他们的理论建立在画家的实践上,笔墨体验靠拾人牙慧。所以理论显得很苍白。有成就的画家没有理论,不知道自己的艺术魅力在哪里。
    中国画的教学更是令人费解,“西画模式”能培养出中国画大师吗?
    画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文人。
    我的艺术铭言是:探索以修养为北斗,叛逆以传统为基础。
    梁:据有关资料显示,您在十六岁那年就开始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文学史纲》,两部书跟随了您四年,三十岁就办了画展,并从此闭门自修至今,多次拒绝加入美协,为什么?
    袁:我有洁癖症。一直想保持艺术的纯洁性和含金量,不“忽悠”。
    梁:如何评价自己?
    袁:我做到了——一贫如洗
    我得到了——高处不胜寒
    本性所为,功到所至,无觉。
    2010年11月20日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