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一个寒夜里,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并以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这,无异于一场生死攸关的革命。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按下的这18个红手印不仅救活了自己,也救活了整个中国农民、农村和农业,而理所当然地载入了史册。事隔近三十一年, 2009年6月“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入围作品中国画《生死印—1978年安徽凤阳》面世了,该作还原了那个沉闷的让人窒息的特殊时代在淮北农村所发生的众所周知事件,仍以按手印为形象契机,表现了十八位农民生死不计的决心,画面令人久久难忘。那么,关于这个历史事件的绘画创作是怎样达到极致的呢?
话要从2003年说起,当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要求省美协为安徽驻北京办事处大厦画一幅反映安徽历代文化名人的壁画,由于时间紧,省美协紧急成立了以合肥地区中青年工笔画家为主的创作组,在沙龙狂人张国琳创作的人物组画《江淮风流》基础上,以短短的26天里就画出了一幅高2米宽10米的巨幅工笔重彩壁画。这幅作品就装置在北京安徽大厦的大厅,次日,闻讯赶来的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在画面前非常兴奋,连连感谢安徽的画家为家乡所作的贡献。从这开始,就为参与国家文化部、财政部2005年开始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奠定了基础上。
文化历来是代表了国家的形象,文化的发展和强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因素。实施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实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历来都是以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内容,支持和鼓励艺术家创作具有民族史诗性质的,能够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艺术精品。建国以来,美术界曾出现过大量的反映时代特色的扛鼎之作——-如油画《开国大典》,《地道战》,素描《血衣》等,历史上也有过工笔画《明皇幸蜀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等这些史诗般的作品,既反映了时代的真相,又艺术化的提升了史诗的品味,让后人从中得到了许多单从文字记载中所不能发现的秘密。
2006年4月20日由合肥市文联组织创作组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体验生活,受到了凤阳县委和小岗村党支部领导的热情接待,并收集到了大量的创作资料。在汇总大家拿出的十几张小草图后,决定先由桑建国执笔画第一幅送北京色彩草稿,之后创作组多次集中,对创作草图反复讨论琢磨,甚至全组成员从各地集中到芜湖桑建国家中进行草图研究。有了这样的努力,2006年11月创作组的《生死印》草图通过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专家小组的第一轮筛选。
《生死印》的创作从开始就像要表达的这个事件本身一样坎坎坷坷,从组建班子到草图确定、从正稿定位到执笔人选、从经费筹措到创作场点的落实,都是开头曲曲折折,而后来总有“贵人相助”顺利闯关。这个由7 个人组成的创作班子分别是张国琳、王仁华、桑建国、吴同彦、罗耀东、谢宗君等(后一人中途赴国外研修)。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专家组对安徽画家的创作一直寄予厚望,张国琳带领着这个精英画家小组,含辛茹苦一刻不停地干了整整三个春夏秋冬,个中甘苦难以用语言形容。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之初,许多朋友都曾为他们捏着一把汗,为他们是否能超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历史画的创作高峰而担忧。2009年6月,宽6米高3.35米的中国画《生死印》专程送达北京,顺利通过终审并受到专家组成员一致好评。当看着其身材比例比现实中的姚明还要高大的的江淮农民汉子时,当身临其境的感受到那个沉重的划时代事件时,当被那颗颗鲜红的手印震撼时,你就会知道到什么才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之作。
2009年6月初一个下午,《生死印》送京接受专家终审,由于画面大只能置于军博二楼西厅入口右壁,光线不太好,但画面上那几个红手印还是闪耀着特异的光焰直射眼球,如同暗夜里的灯塔。
关于《生死印》这个画名,谁也没想到竟是一位当年曾在凤阳工作过的县领导起的。他几次来看了这幅画,总感觉标题差了点什么。那是他曾经历过的真事啊!庄稼人生死未卜的心电图,记录着他们心脏的震颤,脉搏的涌动,那是带血的手印一定就是生死之印呵!这个提议得到画家们的一致赞同。他们成功了,他们抓住了画眼,他们找到了那把开启主题大门的金钥匙。成功的历史画需要一个集中事件高潮的画眼,需要一个揭示事件前因后果并能给人留下想象余地的形象契机,需要一把打开智慧、精神和灵魂之门的钥匙,《生死印》找到了!接下来,就更是繁杂到了极点的小事,因为年代已久,那十几位农民有的升官了,有的调走了,还有的已故了。想还原当年的情景实在是太难了!但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张国琳他们并不甘心,先后十几次分头下去找最原始的素材,他们会在某一个细节的绘制中会争得面红耳赤,因为他们都懂得——细节决定真实!在彷徨、争论不断地探索中,他们广开思路,发动亲戚、朋友以及小岗村周围的农民,找的了当年的煤油灯、小板凳、奖状、毛主席语录、喝水的杯子。为了按手印这一细节,他们曾在皖北的几个乡村里物色了与当年人物相同的角色,拍照写生。用他们的说,要保证每一条邹纹都是“真实的”,难怪画一挂出来,许多资深画家就说,这画的就是皖北的农民啊!张国琳每天忙完后都写工作日记,他在日记中曾写到;“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二十多年前从安徽农村开始的改革,破除了旧的生产关系、管理体制和分配方式,使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结束了农民作为土地附庸的地位。这是一次人民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的伟大范例。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小岗村18户农民当时在商议“包产到户” 的情节被媒体“新闻化”了,当时那些四处乞讨,无着无落的农民已无所谓“球籍”,他们就是为了求生存。所以具体的真人形象和具体的事件情节要服从创作的需要。因此我们在创作中努力去反映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视觉细节,去反映中国农民在那个特定时期的渴望和向往,去反映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的淳朴和善良。具体的说以人文主义的思想去创作一幅有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有特定事件的中国农民的群众肖像画,避免那种程式化的有着崇高、神秘情节的为拯救芸芸众生的英雄主义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