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辉军在黄岩院桥鉴洋湖写生
对艺术家来说,如能从繁杂的丛林中披荆斩棘,辟出一条清晰的小径,通往艺术之巅,这是多么富有创作激情又幸福的事业啊!
中国画坛上有很多声名卓著的大师,都有独特的专长,齐白石画虾,黄胄画驴,徐悲鸿画马,寥寥数笔,物像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可谓是巧夺天工。
在台州,出现了以国家湿地公园——鉴洋湖为创作母题的青年油画家朱辉军,一年来他创作了系列风景画,厚积薄发,其画令人耳目一新。
近日,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世界很大,为何让人迷惘
坐在记者面前的朱辉军,戴了一顶红军帽,帽上绣着一枚鲜艳的五角星,有如新红军参加万里长征。如果不看他蓄了一撮浓密的“山羊胡子”,就想不到他真实的年龄只有35虚岁。早年,他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年前,我并没有创作鉴洋湖系列画作的想法,就像母亲对儿女的关心,由于太亲近反而习以为常,没有引起你的关注。”朱辉军告诉记者。那时,他仍在画老树根、工业废铁,老街古屋之类的水彩画,东一榔头西一锤;又像无头苍蝇,到处乱窜。虽然,其中一幅《窗》的作品获得了浙江省群星奖的银奖,受到了一些圈内人士的好评,也给他内心带来些些欣喜。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对于艺术创作题材等思考的不断深入,朱辉军总觉得不断变换主题的创作并不能代表真正的自我,与个体真实的内心诉求相去甚远,还有某种说不清的迷茫,他时常为此而焦虑不安。
豁然开朗,现出一线星空
“身在宝地空手而归”,记者用这句俗语来形容他长久以来的困惑心境,得到了朱辉军的认可:“是呵,是呵——”
他在院桥中学当美术老师十多年,反倒“舍近求远”,却对脚下的土地视而不见,玩各种于自己陌生的题材,这种现象在艺术圈也较为普遍,特别是对未出道的艺术追求者来说。
朱辉军回忆道:“这么多年,院桥一带的鉴洋湖对于我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我在教书之余,到那儿钓过鱼,划过船,每年橘花开时,泛舟湖上闻着橘花的香味,着实让人迷醉。还有在河岸边抓螃蟹,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青泥,让我时常想起童年往事……”
他接着说:“但有一点我可能比别人幸福,当我内心困惑的时候我就会去鉴洋湖的岸边,或田埂上,散步思考。看着平静的湖面,闻着泥土的清香,像母亲的关爱,能溶解我些些忧伤。”
去年夏季的一天,他突然意识到,干嘛去画那种“漂浮”的画呢?那不是穷折腾吗?
在他眼前展开的鉴洋湖,连绵十几里,一抹青山绿水,沙洲芦荻,鹭鸟翩跹,上百年历史的鉴洋桥,呈扇形横卧水面……
“鉴洋湖所传达出的气息不正是我内心的诉求的吗?朴素而宁静,素雅而滋润。我为我这样的意识感到兴奋,迫不及待地往返鉴洋湖,开始了湿地系列作品的创作。”朱辉军说着呷了口啤洒,脸颊酡红。
真是“机缘巧合”。就在他开始登上“鉴洋湖派”旅程数月之后,即当年12月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鉴洋湖湿地公园因其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入选其中,作为台州市区唯一的内河湿地。
这特大的喜讯,无疑给他的艺术航程助风借力,也为他增加了信心。
神情入定,“鉴洋湖派”问世
从去年8月开始,朱辉军开始专攻鉴洋湖风景画。
朱辉军话锋一转:“具体归化到创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多,比如怎么处理这千篇一律的色彩,使每幅画都有一定的变化,如何使这让人看了习以为常的景色传达出各种不同的神韵,以及在画面的形式语言等方面,要探索的问题很多。其实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也是自我启发的过程,我往往面对同一个景色连续不断地画好几幅,再筛选出当中最满意的一幅。”
他刚到鉴洋湖写生时,常有湖边原住民来围观,对他说的最多的是这样的话:“烂泥塘有什么好画的呀,你应该去画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那才好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朱辉军将一幅幅作品完整传达,也画得越来越出彩时,这些村民惊呆了,这样的烂泥塘这样的橘树丛,画咋就这么好看呢!他们赞叹道。
朱辉军在新出的一本画册《鉴洋湖写生》中写道:“雨停了,雾散了,鉴洋湖舒展开来,变得清朗。由朦胧见明亮,此时的水面像一面镜子,将湖岸边的一切复制得如此逼真。天空中一群鸥鹭飞过,哇呀一声,掠过湖边的树梢,落下一片红在曼舞轻扬,一层层的涟漪轻轻地抚摸着由青泥夯筑的矮堤……”
细微的变化,让他捕捉到画面中,变成诗性语言。
湖上意境,入画入心
到今天为止,朱辉军创作了不下百幅的湖边写生作品,但保留着或者入选画册的也就只有数十幅了,稍有不满意的,有的被他扔了,有的重新被一幅新画所覆盖,更多的是叠在他自己的小房间里了,自此或许再也不会重见天日了。
这份挑剔,正是画家对出艺术精品的自我苛求。
“这些被我认可的画作,部分作品送去几个地方展览,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好评,他们觉得我的画色彩特别漂亮而滋润,画面有种素雅而宁静的美感。”他说。
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秘书长范达明为朱辉军的画册欣然提笔撰写前言《湖上的风景》,其中写道:“第一次看到他拿来的部分作品时,让我甚为惊讶,这是一批以湖泊湿地为主题的写生作品,充满了乡土深沉,色彩高雅氛围宁静。他吸纳着鉴洋湖的灵秀之气,在自然不断的浸润中,使画面传达出一种纯情与优美的意境。同时朱辉军对其家乡‘鉴洋湖’情有独钟,以极大的热情倾注了自己的‘家园的根性’。我并不知晓朱辉军是否有一‘鉴洋湖人’的艺名,但他成为画鉴洋湖的画家,已然是不争的事实……”
朱辉军说:“在我的风景画中一般不出现人物,甚至也很少出现动物之类或物像。我要让风景成为风景自己,让风景保持一种自在的宁静,成为人类心灵的象征。”
对他的这批鉴洋湖风景画,还有很多人不知,只有为数不多的艺术同行看了。朱辉军说,当然一些作品可能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其实这一系列的创作还只是开始,时间越往后推他会做得越好。他也想让这批作品在恰当的时机以个人画展的方式进行专题展示,当然打的名号离不开“鉴洋湖”三字,这是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
最后,他跟记者说:“让鉴洋湖的保护开发加入浓厚的文化内涵是我更想看到的,也让世人看到并注意到一处国家级绿色环保资源所特有的自然美与生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