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华的作品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恬淡闲雅,不事雕琢,既进取有加又不失传统文人的气息—— 淮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兴华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这是大家所熟悉的《牡丹之歌》中对牡丹的赞美。中国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淮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兴华,爱牡丹,把画牡丹作为自己的追求,并因画牡丹在画界享有一定声誉。
自古以来,牡丹象征着富贵、繁荣,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士大夫们的情趣相比,它的审美指向更具民间性,所以自古至今牡丹即是多数庶民群众喜欢的花卉和画材。牡丹属雅俗共赏的风格,更易为百姓乃至文化层人士所接受。
王兴华将牡丹的姿态精神和笔墨的雅俗风格把握得恰到好处。他认为牡丹被定为国花是有一定道理的,你看无论姚黄、魏紫,它那硕大饱满的花头、枝繁叶茂的身姿,堪称花中之冠。难怪南宋山水画家李唐写诗叹曰“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王兴华对画牡丹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他说,画牡丹既要突出其“富贵”的特征,又同时不失其“雅致”的品格。在造型上注重饱满、浑厚(花头的处理);在构图上注重大块的分割、力弃琐碎排夼(尤其是在叶子的组合上);在用色上既瑰丽鲜明、又要不失典雅沉着,如画花头尽量不用白粉、叶子用色则墨色混合得当等。画牡丹也像画人物一样,花头好画、最难画的是叶子的组合(人物画则是衣服的挥写难于面部的刻划),所以一张画的成功与否往往要取决于叶子是否画好。叶子的组合也决定了画面势的走向和总体效果的传达。点花蕊像画人的眼睛,点好了可醒目提神,点不好则呆板滞结。点花蕊用色要饱满厚重,下笔要肯定利索,令其簇拥聚散随势附态,这样方能与花头的结构衬映成趣,完成花头的整体感觉。总之,一幅好的牡丹画要力避霸气媚态,可贵能脱俗超尘,既要画出牡丹的雍荣华贵之态,同时又要透出其雅逸从容之气。他笔下的牡丹始终雅俗共赏,楚楚动人,令人赏心悦目,出枝刚劲有力,不尚阴柔,花头明朗透澈,似可呼之欲出,叶片层次丰富,笔墨韵味十足,花的姿态雍容华贵,色彩之清新淡雅,形式上表达一种受众的感觉,堪称极品。
与王兴华接触,让我们感到他真的与众不同,他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让我们无不敬佩他对艺术的热爱。王兴华天性豁达而机敏,为人随和而宽厚,朴直率真,热心好事,是一位勤奋好学,聪明、有才情的年轻画家。在当下的商品经济中,能钟情于艺术海洋中已属难能可贵,作品又屡屡入大展赛更属不易。相对而言,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很多从事艺术的人,都不很文化了,文化在艺术中缺席,就意味着一种重要灵魂的缺席。只知道为了画画而画画,不具备文化的因素,其作品含金量就很低,谈不上艺术的感染力,更谈不上把作品变成一种有品格的艺术。王兴华不一样,他在用一种艺术的方式活着,他生活清淡,待友谦和,处事礼让。
王兴华自幼喜爱绘画,初感于艺术的魅力,那时家里条件差,没钱买宣纸,他便在报纸、草纸上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是在这样执着追求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书画技法的锤炼,渐渐的绘画水平提高了,名声也在当地传播开来。但不满现状的他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应该寻访名师,拓宽视野。于是王兴华到各院校学习、并长期研习任伯年,齐白石,王雪涛等大师作品。画艺和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王兴华更是被朋友称为‘画痴’,每晚总要摆好笔墨纸,只要半夜一觉醒来想作画,他就会当即挥毫泼墨一通。他还指着一幅[河虾图]笑着说“这就是齐白石先生在梦里教我的”。所谓诗词歌赋忆娇柳,书剑琴心枕月眠。 他甚至把爱人买来下厨的活鱼偷偷的拿来写生,最后当他把死了的鱼一条一条拎出来时,全家人都哭笑不得。
唐代张怀瓘曾说:“夫翰墨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揽之即了然。”他所说的“其志”即为我们所说的作品之气韵,为人之淳厚,学养之有成。王兴华的作品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恬淡闲雅,不事雕琢,既进取有加又不失传统文人的气息。王兴华师古法而得新意,承典范而出时尚,融通古今,自成一家,才量雅致,可见端倪。其用笔灵巧,结体灵透,变化微妙,活泼端严;既有法度,又含意蕴,所谓妙笔生花!
王兴华喜鱼虾、牡丹,葡萄,取法前人名迹,作品精雅别致、笔意隽永、气象超然;用笔精致巧妙,体势柔媚多变、沉静秀雅、形象生动。他的创作题材中,总能见到活灵活现的鱼虾,雍容华贵的牡丹。在长期的农村生活中,对于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孤守一份清贫,耐得长时间的寂寞,把新鲜的艺术感觉表现在自己的每一幅作品中。他的小品画,精雅有致,形象生动。气势磅礴的大幅作品在他妙笔生花之手下也变的那么轻松自如。“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先生的这句名言几乎被现代所有的中国画家熟知,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够领悟并贯彻。中国画非常注重文化精神的传承,临习体悟名家名作是我们走进中国画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然而今天中国画坛却有许多人按图索骥,为名家笔墨行迹为是。这些人对艺术的内在自主、创新精神不明白,对千倪万端的生活不衷情,并漠视自我的心性。王兴华曾说:“不能将顽固守旧的形式冠以继承传统的美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审美观,对艺术的感知也不尽相同,只有百花齐放,才能创造艺术的和谐;只有创新,艺术的生命力才能得以传承和延续。”
众香国里最壮观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毕竟青春年少,愿兴华不恃自喜,不追早暮,精研传统,博取百家,益益损损,以期大成。路漫漫其修远兮,对于兴华来说现在仅仅只是起步,我们相信伴随着他的人生阅历,其艺术水平将会更上一层楼。
2010年5月于河北省当代书画院
(作者王淑敏系本杂志执行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