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特与艺术1——写在前面

模特与艺术1——写在前面

模特与艺术1——写在前面

日期:2013-11-21 14:04:55 来源:
关联艺术家:

>模特与艺术1——写在前面

    模特与艺术目录
    1、波提切利和西莫奈塔
    2、达·芬奇和丽莎
    3、米开朗基罗和科隆娜
    4、拉斐尔和芙纳蕾娜
    5、布格罗和典雅而至美的梦中女性
    6、罗丹和卡蜜儿、女舞蹈家邓肯
    7、莫迪利阿尼和让娜
    8、雷诺阿和莉丝、艾琳
    9、鲁本斯和伊莎贝拉、海伦娜
    10、马蒂斯和塞壬
    11、克里姆特和艾米莉
    12、库尔贝和被鞭打的《浴女》
    13、劳特累克和玛丽·夏尔露
    结语
    席勒曾讴歌道:“呵,人类,只有你才有艺术!”
    人类为什么渴望艺术的雨露滋润?为什么创造和欣赏那么多不朽的感人作品?人类的艺术究竟是什么?这一切绝不仅仅是美学家和艺术学家在书斋里的玄想之问,它也是所有人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经历和体验。不信吗?让我们来看看这样的情景——婴儿在母亲轻柔的催眠曲中渐入甜蜜的梦乡,清风拂荡着悦耳的风铃,衬托着睡婴那幼嫩恬静的脸庞,这难道不是一个宁静温馨的意境吗?如果在一对操劳一天疲惫不堪的夫妇眼中可能难成意境,但是这一情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却是优美意境,这就是艺术对我们所起的作用。……艺术给人类带来了充实而丰富的人生意义,艺术以它那独有的方式震撼着、塑造着人的心境和人格;艺术滋养着、濡化着人的心绪和灵魂,它要给人健康、活泼、向上的生命活力。   
    ———引自《精神的美食:艺术与人生》张道一等著.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

 

德国画家斯托克《受伤的阿玛宗女战士》油画与模特照片的局部

    模特与艺术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话题。
    本书的一个观点是,几乎所有经典性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和模特共同完成的。
    因为,经典性的作品一般都是写实性并以人物为主体的作品,是把物象形体的结构、质量感和光影作为重要因素来运用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我们一般看到的经典性艺术作品的产生,都是对着真实的物象和人物来描绘即写生而成的。这被描绘的人物就是我们所说的模特。(见德国画家斯托克《受伤的阿玛宗女战士》油画与模特照片的局部)
    艺术形象的塑造成功与否,与有没有使用模特关系极为密切,甚至也可以说,没有模特就塑造不出成功的艺术形象。写实性的绘画作品或雕塑作品一定要对着真实的人或物来写生,才能准确而生动、才能深入地印入观赏者的脑海中,即使是有意识地加强和削弱模特身上的某些部分,也都是在准确写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世界艺术大师们的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一幅幅的力作中的模特们的形象,从波提切利的《维纳斯诞生》到达.芬奇的《蒙娜丽萨》,从鲁本斯以自己妻子为模特的肉感美人到罗丹的人体雕塑无不如此。使用模特的西方艺术传入我国后,从民国时期到当今的我国的画家们也是这样。徐悲鸿先生的作品无论是《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还是《泰戈尔像》以及素描人体作品,中都体现出了模特写生的这些特点,他的绘画理论名言“尽精微、致广大”为模特写生进而艺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更是一幅惊心动魄的模特写生大集成。法国哲学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就艺术对现实的模仿这个专题作了精彩的阐释,他认为,诗歌、雕塑和绘画这三种艺术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们或多或少都属于“模仿的”艺术。“表面上看,这个特征好像就是诗歌、雕塑、绘画这三种艺术的本质,它们的目的便是尽量做到逼真的模仿。显然,塑造一座雕像的目的就是要逼真地模仿一个生动的人,创作一幅画的目的就是要刻画真实的人物和栩栩如生的姿态。同样,一出戏,一部小说,都总是力图用最正确的方法表现一些真实人物的语言、行为,尽可能给人留下一个最真实的形象”。

蒋兆和《流民图》局部

    丹纳还提出,“除了模仿外,艺术家有时还根据经验来创作。只要查阅一下艺术家的生平,就会发觉他们的创作通常都分做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青年期。在这个时期,艺术家对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为了做到尽可能的真实,他们费尽心血来表现事物,达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第二个阶段是成熟期。当艺术家的创作进入巅峰时期后,艺术家认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完全足够了,没有什么新东西可发现了,于是,他们就离开活生生的原型,主要依靠从经验中摸索而来的诀窍写戏、写小说、作画、塑像。对艺术家来说,第一个阶段是真情实感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墨守成规与衰退的时期。即便是最杰出的艺术大师,在他一生中几乎都有这样两个阶段。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的第一个阶段很长,大约有60年之久。在那个阶段,米开朗琪罗的全部作品都充满着力的感觉和英雄气概。在创作中,艺术家的整个心思都沉浸在这些感情中间,没有丝毫的杂念。对艺术家来说,他做的许多解剖,画的无数素描,以及对悲壮的情感和反映在肉体上的表情的研究,都不过是手段,其目的就是要表达他所热爱的那股勇于斗争的力。米开朗琪罗30—37岁间在西斯廷教堂创作的作品,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就是这样。但是米开朗琪罗晚年在保里纳教堂的作品《圣·保禄的改宗》与《圣·彼得上十字架》,特别是他在西斯廷所作的壁画《最后之审判》,连外行也能发现那两张壁画是按照一定的程式画的。许多艺术家在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形式后,滥用成法,过分推崇技巧,从而使早期作品中的那些生动的创造、自然的表现,以及热情奔放、绝对真实等优点都不见踪影。米开朗琪罗虽然还胜过一般的艺术家,但和他过去相比,其成就则大为逊色了”。丹纳得出结论说,“不光是艺术大师的生平,包括所有大的艺术宗派,查阅它们的历史,也能证明模仿生动真实的生活原型和密切关注现实的必要。我认为,一切宗派都没有例外,都是在忘掉正确的模仿,抛弃生动真实的生活原型后衰落的”。

徐悲鸿 《泰戈尔像》

    绘画和雕塑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如果没有模特的对照,不但形体结构无法刻画准确到位,更重要的是体会不出来那种“形而上”的艺术感觉,无法准确地升华和生发新的艺术情感,进而无从“心摹手追”地适当运用和生发表现技法,使“画中人”无法达到形体和精神的统一、外貌和内心的统一,这一点,东西方的绘画与雕塑艺术都是相同的。虽然中国的绘画艺术讲求“目识心记”并有着“观人之神如观飞鸟,其去愈速,其神愈全”之绘画理论准则,但只有模特的存在哪怕是短暂的对照,也才有可能“目识”和“观神”。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要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要有模特和实物对照,吸取一定的科学的深入分析方法,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早已开辟出了很好的道路,如宋代画家郭熙看山如同看人一般,在他的《林泉高致》中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入睡”。如果不是对着实景山水并认真地体味,是断不会有如此深妙的艺术感受的。画人物也有“彼方叫啸谈话间,会有真情流露……”等。清代大画家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名言,更是说明了真山水能引绎出真画意,产生出表现新感受的新技法,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新画面。
    纵观艺术发展史特别是美术发展史,我们也可以看出:情感世界丰富的艺术家和同样有情感的模特在一起演绎出了多种多样的故事,成就出了一件又一件感人的艺术作品,为艺术史,为人类的文化发展续写了一部又一部的篇章。
    艺术家们如何和模特联系在一起,模特又是如何成为“画中人”的呢?
    本书就是从模特与艺术的视角出发,选取部分具有性典型意义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为例,在上述所提到的诸多方面进行考辨,试图寻绎出艺术发展的深层次的规律和线索,使艺术家更自觉地“按美的规律”来创作出好的作品,使我们大家也同样能站到更高的层面上来欣赏艺术作品,共同为社会和文化的和谐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