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休息了一段时间也有些烦了。虽然我是很喜欢独处的人,现在也希望再调整一下生活节奏,面对一下工作和紧张的职场生活。这段时间和一些公司进行沟通,发现行业真挺有趣的,多看看也挺有收获。面对不同类型的公司、不同动机的人、不同经营思路的经营者在自己的状态下、在自己的空间中尽情的表演着。
我在想什么是真实,怎么对真实进行评价,我发现绝对真实是不存在的。尽管我愿意琢磨这个问题,但还是没想明白。
我比较清晰的记得最初和一家公司的沟通情况,沟通的内容也让我思考许多。这个公司约我,和他们谈的很好,并且评价我是高端人才,恐怕被其它公司抢先一步的录用了。谈了两次说好打电话给我的,结果没有消息了。 这种情况也是比较正常的。但是交流的几个核心问题却引起了我的思考。首先:是评价一个人价值的角度,我认为这家公司是从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的角度评价的。应该说这样的公司很多,也让许多人夸大的展示者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的如何强大,大人物如何的关系密切。在前几年我也曾经将社会资源的能量进行了放大。努力的维护着一些关系资源。后来我厌倦了,黑天和白天的为了维护着这种寄希望于未来的“莫须有的”所谓关系真的产生了应用的价值了吗。有多少人为了对自己的价值放大带来多少虚假呢。我认为我并非是靠着所谓的社会资源在社会立足的。我称这些人是带着拐棍行走,并非是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是弱者,一遇到挫折赶紧举起拐棍,高声喊:不要靠近我。一遇见困难就躲进资源的城堡中了。
做品牌讲的就是关系,从前是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维护,现在品牌的概念并非从前那么有形和简单了。品牌的概念在转化和深化。一切事物在发展到竞争的一定程度都可以成为品牌了。竞争使个性逐渐显现出来。个性的独特和延续便形成了品牌,虽然其维度还为健全。现在的消费者的概念也变了,也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付出金钱的消费者了。应该说是付出了成本同时被对应的消费内容转化成价值的物质或精神的人了。所以很多情况是在悄无声息的演变着的。所以关系是要看可维系性,有多少靠社会关系维系的项目在长久的运作。这个公司提出的概念是“娱乐品牌整合营销”。我想是一个比较好的点子,但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品牌的概念已经深入到更加细分的领域,影视品牌、个人品牌、社会团体品牌、服务品牌,观念品牌等。以太多太多的形式出现了。但如果想驾驭好品牌这架马车还是要看真功夫的。《叶问》演完了,《叶问2》也上映了,“叶问”难道不是品牌吗; 《007》系列已经延伸不晓得多少次了“007”不是品牌吗。《无间道》也是一样。品牌的价值在于传达了一个持续性的个性符号,这个符号有时是显性的有时是隐形的,仅仅是品牌元素的表现的形式不同。所以单纯LOGO的视觉形式的品牌概念已经不能概况品牌的全部了。LOGO也是品牌精神的反应,是一套外衣,一张面孔。品牌精神正热情洋溢的运用各种传达的途径诠释着自己,留给消费者心中可以感到的线索。品牌的价值在消费者初次消费之后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品牌需要有感染力。我现在在思考著名艺术大师纽曼提出的“极少主义”是不是思考到了品牌式的魅力。所以我认为现在谈品牌必须要针对非常具体的行业和领域,以及特定的时间阶段来谈了,有人问我品牌工具,我说我不清楚。问我消费者细分,我说什么消费者。我被他问住了,他也被我问住了。沟通变得寸步难行,因为环境变化了,我的思想变化了,他的思想还很保守。我认为应该将品牌的所有元素进行解构、重组和放大。不管是视觉的,还是理念的。不管是符号所能承载的;还是不能承载的。把它们解放出来。所有对应的工具和模式都是可以不断深化和进一步开发的。我发现现在“本山”这个品牌在释放着精神能力。我回忆起了在和稻香村进行品牌研究的时候,稻香村的一位总经理的一句话:“品牌是应该可以代表一个品类”。应该说这句话影响了我,否则这么多年我不会深刻的记得。许多在某一领域经营多年所真诚的流露出的语言代表着一定的积累和沉淀。只是没有整理而已,假如进行一下包装,不能说不是经典。凡是可以和消费者建立关联的符号都可以运用品牌运营的思想来运作,至于如何进行这就要看天时、地利、人和了。但是只有具有延续性、独特性,品牌的价值才能显现,才能具有辐射力。“品牌基因”的这个概念是非常准确的,多年以前我还感觉很模糊,现在看来也只有这样的词汇可以概况。是比较抽象但很恰当。
“娱乐品牌整合营销”是比较好的起点,也是具有一定整合空间的。关键问题是有没有准备好把握这个机遇。和我探讨这个经营目标的总经理为这个项目准备了六七年,现在一定要如何如何的。想法是好的,但我值得怀疑的是这六七年里他走的是一条横线还是一条斜线呢,如果是横线和没有准备有什么差别能,我没当面说,会打击人积极性的,真要是走的是一条斜线还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对自己的怀疑,“还可以吗”。另外的影响是对深陷泥潭的环境清理工作。我一直想写一篇文章名字叫《习惯性的思维是自己进步的最大障碍》一直还没有时间落笔。做品牌是一种选择,是将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还是将近期利益放在第一位。品牌运营的模式基本是从国外传进来的,我前一段时间集中经历的研究一下国际奢侈品品牌,特别是国际大牌服装,似乎在他们最初并没有什么强烈的做品牌的意识,人家是踏踏实实的做事请,无论是做鞋、做包、做衣服,就是认真的做,做好了得到王室贵族的认可,帮女皇等人做,工艺精益求精,王室成员穿了就成为形象代言人了,后来慢慢的规模大了成为国际品牌。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资本的力量入驻了品牌,推动了品牌的国际化进程,但品牌的基因是具备的。也没看怎么炒作啊、包装的啊。中国的许多历史久远的品牌也是这样的。应该说是不成熟的广告人搞乱了品牌,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在我刚入行的时候对一个形象代言人的使用是多么的严格筛选,反复的分析和比较,形象代言人也反复的考察。现在仿佛是时尚了,不管是不是适合包装上都要放个人。赵本山的作品虽然有些俗,但确将许多道理讲的十分透彻,“鸡是炖着做的,不是炒着做的”这是在对真实进行拷问啊,“眼睛一睁不闭这辈子过去了”这是对生活价值观的拷问啊,许久前研究市场营销时,讲营销发展的观念,讲市场营销之前是推销,不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的,市场营销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基础的,当市场营销观念使市场细分达到极端的时候,市场营销观念将被社会营销所替代,当时不理解,经过十多年的社会演变社会营销观念将要开始了,关注社会的责任,关注品牌的一言一行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公众的认同。从前讲产品支持着品牌,现在这一情况也变得更加复杂了,主品牌、子品牌、副品牌等,品牌的架构是多么的丰富和让人耳晕目眩啊,从汽车行业最近的品牌竞争可以看到这一点,随便的找一款车。品牌都有几个层级“现代-伊兰特-悦动”“福特-蒙迪欧-致胜”等,品牌层次的变化和丰富也要求策划人拓展思维的幅度,思考品牌的真正价值和原点是什么。大家都在一片吵闹声中高声呐喊,当环境静的时候,有声音成为个性,当环境喧闹的时候,无声音反而成为个性了。这难到不是品牌传播的另外一个境界的思考吗,但是从现实的角度看,不闹怎么广告公司和公关公司有业务啊,怎么赚钱啊。所以策划人处处是抉择。在利益的潮流面前,正确和错误有区别吗,所以我一直在想什么是真实。我曾记得有人讲过销售的几个阶段:卖产品,卖品牌,卖文化,卖企业。现在想想还真有道理。就拿我们广告的领域来讲吧,我记得我刚入行的时候,卖广告时段,卖报纸版面,卖灯箱广告,后来到了上海在卖服务,后来在卖品牌了,我是什么公司的,我们做过什么,我们公司的理念啊、个性啊、特点啊等品牌元素的介绍。后来广告公司强调“顾问式营销”了,我也变成资深品牌顾问了,这并非是什么职位,其实是告诉客户我们是贩卖文化的,为了对内协调公司变成了策略总监了。客户总监演变成维护关系的人员了。当时看着4A公司今天这样合并明天那又重组,搞不懂,现在清楚了,人家是卖企业。所以人的定位也是要准确的,我认为我的定位是比较准确的,好多人似乎不能马上看到我的优势,只不过有些公司还没反应过来呢,反应慢的我也没有必要一定提醒他。理念出发点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答案,即使讲了对方也不一定相信,又要反驳说我搞理论了。我只能说这是缺乏对市场和对社会环境的敏感,这样如何做策划人啊。抱着那点模板吃老本吧。我认为我的优势在于适合的时候用适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我是来解决问题的,不解决问题怎么体现我的价值,我更希望听到的是企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我能否解决,是否相信我能解决,这是谈实实在在的事,做实实在在的事。仔细想来这能说明企业的价值观,许多企业讲平等与尊重,是企业考虑是否需要我,我是否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如果更高层面的对任务进行客观的探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至于经历的表述、双方的了解及对新人的审视等流程是普通的、是常规的,其实潜意识中传递一个信息,这是在用普通的方式面对一个普通的人。所以我对那些套话、话术性的行话无比的厌倦。双方的交流不用超过五句话就可以将经历和生活的基奠反应出来。还好,我并不孤独,还是有一些能够理解和平等交流的人。最近我还真的遇到了几位,更重要的是与之交流能够促使我的进步和提示我的不足,因为我能将对方看得很透彻,对方也可以将我看得很透彻,难得难得啊。这是共事的前提,但能否共事就要看缘分了,但无论如何我都会深刻的记得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