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生象外

境生象外

境生象外

日期:2013-12-20 10:09:51 来源:
关联艺术家:

>境生象外

    当代艺术的审美扩展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当代“对现实的时尚化”,其二是当代“对现实的理解”。张值的近作在这两上方面得以了很好的融合,他的姑苏断章,湖上春早系列,以及《欲望漂渺》等人体作品,使张值的艺术进入更为纯静的艺术之境。在当今商业大潮操纵下的艺术品异化的时代,张值不仅捍卫着艺术的审美底线,而且突出了审美的艺术状态和超艺术状态,他那现实的非现实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感知的重构,实现了他在当代艺术审美上的新拓展。
    走入经典
    “融合古今中外的经典,在融合中崛起,在融合中创新”这是张值从事艺术创作的一贯主张。他认为“在当今的艺术信息量如此之大,传播速度又如此之快的情形下,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全球性艺术的理解是不能承受当下社会所赋予艺术的使命。”诚然,一个人的生命是极其有限,在有限的生命中,如何来“融合古今中外的经典”呢?对于这个问题,张值十八年前在一本日记中这样地写道:“我们研究艺术的人,理应对古今中外的艺术有所研究之后,还要进行大量实践才有可能谈得上创新。如果我们把逝去的日子都称为传统的话(在西方行为、装置、观念等艺术已经成为传统的一部分了),我们又将如何面对这样庞大的‘传统’”呢?面对中外美术这一庞大的体系,我们必须有所取舍,抓住最主要的东西。中国的彩陶、青铜艺术还有汉石刻这些是中国经典中的经典,唐、宋艺术是中国绘画人物和山水的巅峰,明清的文人画以及民国之初的新美术让中国绘画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些作为一个中国绘画的研究者或创作者是必须很好地掌握。而西方的史前洞窟壁画、古希腊雕刻、罗马式与哥特式建筑是领悟西方艺术精髓的最佳入口。中世纪的工艺美术以及欧洲文艺复兴所带来的西方艺术的振兴,同样是西方艺术中经典的经典。印象绘画让西方艺术寻找到新的艺术领地,西方的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不断地巩固了他们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我们更应该用虔诚之心去一一领悟和认真研究。”有关这么大的问题,在张值那里三言两语就勾勒出其面貌,如果细细地推敲张值的这种提法也不无道理。而在张值的艺术实践中并不是他讲的那样轻松自如。
    张值在读大学期间,正赶上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时候,他看到了古今中外的一些艺术大师的真迹,尤其是1985年秋天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法国近代绘画展对他的影响很大。其实,就在他期待着这个展览到来之前,曾利用暑假独自前往内蒙古大草原写生创作。他在一篇《关于我的艺术》文章中这样写道:“我每天都充满激情地画着蒙古包,画着晴空下瞬息万变的草地,在自然光感的变化与色彩的表达上进行不懈的努力。于是,我沿着我所钟爱的艺术大师:莫奈、毕沙罗、塞尚、高更的艺术之路探索着 ……我发现了印象派画家对自然光的认识与表现上的完美;看到新印象派画家理性地分布着眩目的色彩;后印象派画家个性的张扬和强烈的主观意识的表达更让我敬佩不已。我开始强调自身的激情表达,开始强调主观的情绪与主观意识之间的融合。有意识地把绘画元素色彩、线条进行重新解读,更加突出自己的个性。”
    这之后张值又投身于西方现代艺术的研究之中,整天在毕卡索、马蒂斯、达利、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等大师的阴影里不能自拔。应该说张值是在大学期间才对艺术真正有所领悟,尽管他考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中国画的创作,他的作品《数》也参加了江苏省美展。但是,他的创作方式还是受建国以后的中国画创作思想的影响,强调创作的主题性。毫无疑问大学四年对于张值而言是硕果累累的第一个收获季。他一方面认真学习西方现代绘画,另一方面又受“85’艺术思潮”的影响,投入到新潮艺术之中,多次举办个展,并与友人一同举办联展。值得一提的是他1987年5月在中国艺术家画廊举办的个人艺术作品展。展览由著名画家张仃题字,著名画家范曾写序。虽然,他的艺术才刚刚起步,但其风格与个人的艺术主张已非常明显。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近年来的艺术面貌。正如范曾先生在画展前言中写道:“他的画,有一种冷峻、静穆的气氛,但是,潜伏着他的热情和爱恋。…… 他的创作《流动的开始》、《少女与猫》、《狗》、《年轮的遗痕》、《最后的岁月》,都能以不趋时尚、质朴无华的面貌出现,有着内在的感染力。”这在当时的大学生中也是少有的轰动。引用一位看展观众的话“我以为是一个中央工艺美院的老毕业生办的画展,没想到你还是一个大三的学生,个人的风格如此之强,显得很成熟。”那次展览,对张值日后迈进艺术的殿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他艺术观的形成的雏形。艺术家的心灵所向往的东西,伴随着现实生活的延伸,怎样进行更有效的伸展?并且在将来的生活中同样得到更好地发挥?这是他试图解决的问题。
    中国现代艺术研讨会在黄山召开,那是1988年的深秋,在黄山脚下一下子聚集了许多当红的新潮艺术家。张值有幸邻听了这次大会上艺术家的发言,在之同时他也提出了个人的艺术主张。对那些一味追求形式和名利的艺术家提出了质疑?他在大会发言时说“展览充其量只是一种展示作品面貌的形式,它本身的价值衡量,是由这些作品来体现的,而不是靠某些人的意志而定。即使那样,也是暂时的。如何真正使西方现代艺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且具有中国现代艺术的面貌,来关注中国的现代问题,从而确确实实地解决中国现代艺术中的一些问题,决不是三、五年的时间就能实现。”紧接着艺术批评家费大为针对张值的发言提出了一些看法。
    当时的张值一方面狂热地追求着现代艺术,他的作品在国内刊物上频频发表。他的代表作《年轮的遗痕》收入了80年代很有影响两部史书即《中国现代艺术史》和《中国当代艺术史》中,当时在中国很有影响的两本艺术刊物《江苏画刊》和《美术》在1988年第一期同时发表他的作品,这在80年代崇尚学术而不以金钱和名利所动的学界,对于一个在校大学生而言确是十分难得的奖励。他正向着 “大师梦想”迈进的同时,他对新潮艺术家的种种言行和举动产生了疑问?对国内那些曾经让他敬重过的艺术家的作品也产生了怀疑,尤其是新潮艺术家在艺术基础审美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他同样是新潮艺术家中的一员,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危机,这迫使他尽快地走向传统、走入经典来补充新的艺术养分,只有这样他的艺术生命才能得以延伸。
    新的开端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的张值,只在90年代初与友人一同合作举办了两届通俗画派展览之后,突然远离画坛与画界没有任何联系了,在国内刊物上也见不到他的作品,在一些大型画展上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他或许和绝大多数新潮艺术家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直到90年代末,张值再次在画坛露面时,一反过去的画风,作品以写实的面貌出现。
    原来张值真的走向了传统,来重新建构自己的艺术审美情境。张值在一篇《关于我的艺术》文章中,这样地  描述他这一时期的生活:“这八年中,我一边在大学教书;一边回到传统,回到古典写实性绘画中,去体验拉斐尔、伦勃朗、康斯坦布尔等艺术大师的审美情境。在新世纪来临之前,我要把一些基础性的问题研究得更透彻。于是我又回到大自然与生活的怀抱,回到踏踏实实的笔触上,重新去认识对象,感受对象,表现对象。以此来重新建构自己的艺术观。我在面对传统艺术的同时,对时代性与时代感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何谓艺术创作中的时代感?它以怎样的独特形式体现呢?我们看到,前几年流行的抽象表现绘画,有些艺术家认为具有时代感,可不久有人用非常写实的手法去描绘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店,又被认为具有时代感。我想时代感绝不等于流行色或时尚风情,不是那些表象性的事物,它应该是基于时代精神之上的深入创造,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我关注传统艺术,为的是更好地走向现代,对现代派的反思,对后现代艺术所呈现出种种审美情绪,以及任何一种新艺术形式的出现,我都有意识地关注着。”
    随着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入,张值更是沉迷其中。从1995年直至2003年,他每年集中三个以上的时间外出写生创作。从最初的京郊校园、圆明园的油画写生创作中,重新体会到写生创作的乐趣。他开始喜欢看上去比较普通,但带有朴素、厚重的景物,在这种朴素美感中,不知不觉地让他的艺术有了新的内含,探寻着新的不为人知的美感。
    这一期间,在与他所熟悉的自然面对面的交流中,在潜心写生创作的同时,为了研究的方便,他购买了许多进口画册。那些年,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一年两次的艺术图书展是他选择购书的好机会。一些他喜欢的外国经典大师的画册,后来都成为他的藏书。每每在写生创作疲劳之时,便翻阅他所钟爱大师的作品观赏。就这样张值在“面壁八年”之后,他在艺术上越来越自信起来。此时的张值已经开始关注中国绘画了,尤其是对中国古代画论更是痴迷。他认为:“中国古代画论要比西方古代画论完善得多,而且中国画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比如六法的评画标准,就非常科学,同时也是画家表现对象时的一种准则。”后来,他越来越觉得中国的山水景象用油画材料太难表达了。而中国画材料相对要容易得多,能更好地把中国的山水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了解自己国家的绘画艺术又怎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艺术呢?其实,不管是中国画,还是油画,只是艺术家在利用不同的材料表达了各不相同景象的精神境界而已。
    随后,他对中国的唐宋艺术和明清文人画以及二十世纪中国彩墨艺术进行认真的研究,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之后,他对中国绘画的前景更加乐观了。至少,他让自己懂得如何发展自己的艺术,对东西方文化的认同,以及全球化的进程,在科学、经济、哲学、社会学等等之上所取得的成效,也刺激着艺术领域。中西艺术的融合与创新,将是中国画发展的根本,也是西画发展的根本。其实,后印象派画家凡•高、塞尚正是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才发展了印象绘画。而马蒂斯、米罗、哥特利布、苏拉热、巴尔蒂斯、马克斯•魏勒等欧美艺术家,吸取了东方艺术中的大量养分,在他们的作品中带有着明显的东方艺术的特点,甚至在技法的表现上完全东方化。尤其像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哥特利布的《爆炸2号》,虽说是幅油画作品,但在表现上与中国水墨画的大写意手法如出一辙。
    审美拓展
    新世纪来临前,他的母校与清华大学合并,改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绘画系,张值是绘画系第一届绘画研究生班的学员,当他的导师杜大恺先生看到他的国画作品时说:“张值的近作有一股朴实如泥土的气息,我喜欢这种贴近土地的精神。泥土的笃实正不容质疑,倘循此径走下去,坚持十年、二十年,终会有回报。”
    当我问张值是什么促使他从油画回到国画的创作之中时,他说:“1997年3月,我去东北吉林的一个山区进行油画写生时。选择了那里贫穷得不能再贫穷的村庄——流沙村,那里的贫困和纯朴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投入到最为原始的纯情中,似乎回到了原始的大自然里,感受着土坯墙、稻草房顶和土炕所带来的原始生活状态。我怀着朴素的思想来认识他们,发现那里的景物用油画难以表现其特点,而用中国画的材料来表现,会更加突出东北山村特有的风貌。这样的感慨在油画风景写生创作时越来越强烈。后来画流沙的这些油画作品无论从技法的表现,还是在意境的表达上,都深受中国画的影响。此后,我同时面临着画种与材料的选择。在一段时间的深思之后,我的艺术有了重大的转变,我在画油画十二年之后重又转向了中国画。这也注定了我的中国画创作历程,有别于其他中国画画家。”
    从一开始,张值在他的水墨画创作中就贯彻了他的色彩观念。用现代的眼光看,中国传统绘画中色彩要素的缺乏可能是它的风格局限所在。曾经专攻过油画的张值,一直相信色彩是我们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和美的体现之一,但是,在水墨中加入色彩观念并非简单的形式实验,它必须联系到艺术家对形式的思考。传统的水墨画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表现技法……在张值的山水画中结合了色彩赋予自然的写实性以及现代艺术的装饰性。这使他的山水画风格独特,在水墨的韵致中有着色彩的明媚。著名山水画家崔晓东先生看到他的山水画认为“张值的山水画品位纯正,功夫扎实,同时将西方的色彩引入山水画,为山水画增添了新意。”
    张值正融合中西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这是他艺术进程中的需要。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画山水时,他说,“我一直觉得中国画在笔墨的表达上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但在色彩的表达上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甚至于刚刚起步,这是中国画的一个缺陷,我们要正视它,而不是回避和俺饰它。如何把中国画的色彩运用到与笔墨一样的境界,倘是一个艰苦的历程。我力求在色彩表达上既丰富多彩,又要与笔墨融为一体,具有现代感,可以说这是我最初进入中国画的一种追求。于是,我采取了对景写生这种最直截了当的方式来进行我对中国画的实践。”从他的表白中我们可以看出具有张值独特的彩墨艺术在思想上已具雏形。他首先在材料上进行尝试,采用西画的方式方法来进行中国画的写生,改革中国画原有的构图方式和审美情境,使他的画面在构图和结构上面貌一新。其次是直接进入中国画的传统之中,从四王、四僧、元四家和唐宋的艺术入手一一临摹,从中体悟古代画家的画面意境和精神境界。
    从此,张值将面临一个更为艰辛的课题,如何把传统的经典与现实的自然、西画与中国画空间和构成、色彩和水墨等的有机融合。对于“自然”一直是古今中外艺术家所共同面对的课题。在我们回顾历史上的每个重大艺术变革时期时,会看到艺术的变迁,均与重新发现大自然的美感有关。当然,这里又有着对“自然”重新解读的问题。对于这一点张值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讲,我面对的永远是崭新的‘自然’,它会召唤我去发现它的永恒性。”后印象派画家凡•高在谈到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时认为:“艺术,这就是人被加到自然里去,这自然是他解放出来的;这现实,这真理,却具备着一屋艺术家在那里面表达出来的意义,即使他画的是瓦片、矿石、冰块,或一个桥拱……那宝贵的呈到光明里来的珍珠,即人的心灵”。在自然面前,艺术家试图寻找一种隐藏在极深的物象背后的东西,并且亲切地与它交谈,与它亲热,把它整个地与艺术家融为一体,从而进入一种绝顶的境界里体验其真实自然的生活。我想只要张值沉入其中,且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它。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对艺术、自然有一种全新的认识。从而在自然里重新获得新的形式和美感。
于是,张值集中时间去江西、广西、山东、福建、上海、黄山等地写生创作。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里进行彩墨艺术的实践与研究之中,为了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艺术方向,张值在绘画理论上进行了探索,他与当代国画名家张仃、史国良、贾浩义等进行深入的交流并对他们的艺术进行访谈,出版学术著作《艺术前沿》,几年来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这让他的艺术思想更加成熟,最难得的是他吸收古代手卷的形式画了大量的长卷作品,如《藤山溪流图》、《海滨浴场》、《漓江阴雨》、《北京断章•故宫》等。他从融合中崛起,从融合中创造出新的审美意识和情境。他的这些作品都以鲜明的面貌出现,在彩墨艺术中独树一帜。著名画家卢沉、张仁芝、田黎明、刘巨德、张立国先生等看到张值的这些长卷作品时倍加赞赏。尤其是刘巨德先生认为:“张值的绘画作品力图在中西绘画比较中创新,目前已见成效,他本人已成为同辈人中绘画艺术的佼佼者。”
    境生象外
    21世纪之初,张值在深入地研究中国画的同时,油画的创作也同时进行着,他外出写生时往往带上两种材料,比如他的广西之行,在九论村庄画的油画在表现上吸取中国画的技法,意境的表达是东方的,而不是他以前所追求的西方之境。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艺术,他决定去法国巴黎,于是他花费很长时间学习法语,对法国的文化和艺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后,张值怀着求证的心态去了巴黎,我们都知道巴黎是当今世界的艺术之都,尤其从传统到现代诸多流派的精华作品都藏于巴黎的博物馆,对西方艺术史中的不同流派和不同时期艺术家的风格特征,张值很早之前就认真地研究过,以前他在大学教授过中外美术史,在艺术理论上对外国的美术有一定研究,又画了十几年油画,从古典到现代不同时期的艺术大师都伴随着他的艺术成长过。所以他对西方的绘画并不陌生,遗憾的是他没有系统地观看大师的原作,虽然大师的原作他也零星看过,但是缺少系列性的研究。这次去巴黎的求证,实际上就是他对大师原作的再认识。
    初到巴黎时,他觉得和北京没什么两样,他在巴黎写生就像他在中国写生时一样的熟悉,心态非常平静,没有任何的陌生感,这或许他学过法语的缘故,他在巴黎的街头和博物馆的写生受到了巴黎人的热爱,这些更加激发了潜伏在他平静深处的激情,他始终以一个中国人的审美来审视着巴黎。当他走进卢浮宫博物院、奥赛博物馆和蓬皮杜艺术中心之后,他更加理解毕卡索、马蒂斯和杜尚等拥有的艺术观,在之同时他发现自己不能再像以前这样画了,作为一个中国的艺术家更应该体现出中国的文化和中国艺术中特有的审美情境,但这决不是狭隘的民族意识,而是与西方艺术融会贯通之后的东方艺术精神的呈现。
    他对历代感动过他的艺术大师的作品进行了求证,发现有些大师的作品并不是原先他想象的那样精彩,有的甚至看后非常的失望,这让他清醒地意识到不能去迷信大师,对待大师的每一幅作品都要用心去体会观察。他把博物馆从古到今的绘画审视一遍之后,他的内心既宁静又躁动。宁静是因为他终于能以他独立的眼光来求证那些多少年以来一直在梦想中的大师的作品,这种求证可以不受任何人的干扰,完全靠他自己的审美意识来确认,与他来巴黎之前的想象没有太大的出入,也就是说他在这之前所思考的一些问题与到巴黎求证之后的想法是一致的,所以他的内心很宁静。但是躁动的是对自己现有的绘画十分不满,他一直在沿着别人确定的路线行走,并没有自己给自己规划别人没有走过的航线。他想这种失落和躁动毕卡索、马蒂斯曾经也有过。当张值对巴黎的了解越深入时,他的内心就越不平静,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画巴黎,直到有一天,他在蒙哈摩坦博物馆,看到莫奈晚年的作品之后,他一下子发现他要寻找的东西了,莫奈的晚年之作让他想起了中国的一位艺术大师黄宾虹晚年的作品,那是一种东方的艺术之境,换言之莫奈晚年追求的境界正是中国的艺术之境,虽然莫奈早于中国的黄宾虹生活的时代,但莫奈晚年的作品境界与黄宾虹的境界是一样的。张值终于找到了他要表现的语言方式,正是受到这样的启示,他集中阅读西方经典并尝试把巴黎和罗浮宫中的西方经典重新表达一次,重现经典的生命。从而张值的艺术将拓展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法国艺术批评家佛郎索瓦几乎每天晚都要去张值的工作室,观看他的新作后,佛郎索瓦惊叹地说“在张值的  
    作品中呈现出一个中国人眼中的巴黎,以东方特有的审美情怀再现了巴黎的街道和博物馆的永恒雕塑,让我流连忘返于他的画作之中。对于我而言这是一个新颖的艺术世界,一个新的审美领域,那里交织着东西方文化和审美情境。”中国作协主席张炯先生看到张值的巴黎作品后感慨地说道“张值的巴黎油画作品让我觉得像怀素的草书一样,用笔很粗犷、飞动 …… 能做到这一点是与他扎实的写实基础有关,尽管他表现得很放纵,但他的作品所体现的是中国的艺术之境,是在抒发他的心境,他的情怀也在画中得到非常好的体现。”
    巴黎油画作品与张值过去作品所不同的正是这一点,他更加强调主观的情感色彩,而不是现实再现和理性表现。他一直在中国画和油画的创作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中国画创作中在色彩上的大胆尝试,在油画的表现上又特别强调线条的运用;他把这两种带有东西方绘画特性的“线条”和“色彩”融合,使他个人的绘画理法日趋成熟起来。尤其是对黑线的运用可谓别具匠心,很多用笔用色都带有强烈东方传统的味道,充分运用了毛笔的书写性,比如对中国画中枯笔的油画式使用,突出了油画的肌理效果,在干湿浓淡之间有着色彩的细微触感。张值作品上的色彩沉稳典雅,与形体紧密融合在一起,毫不漂浮,而且色彩和线条都有着细腻的情感表达,浓郁的情感使张值的色彩完全驱除了技巧的痕迹,表现出画家内在的生命激情,那是对色彩本身的无尽热爱!
    许久之前,张值就倍加推崇林风眠、赵无极、朱德群绘画中的东方意境。所以,张值在巴黎专程拜访了朱德群先生,并与朱先生进行了交流和访谈,他还走访了许多法国艺术家的工作室,让他惊喜地发现在法国艺术家的作品中同样融入了许多东方的绘画气息和情调。对于东西绘画发展到今天,东西方绘画的融会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正如批评家荒林女士所言:“张值是怀着一个中西绘画融合的观念来到巴黎,是有着很深的艺术素养和对艺术深入研究之后的进入,他是非常有信心,非常沉着地带有特殊的情感去画巴黎的。我想在他的身上中国绘画的印迹已经很深,因为从他的作品中已经表现出了中国人特有的温情和内敛”。
    我们知道东方艺术境界的获得与线条和水墨的表现相关,而油画境界的获得又是与色彩和体面相关,倘若张值要想在他的创作中获得这样的境界,就必须对中国画和油画有很高的认识和把握,他游离于色彩与线条之间,将一种臆断的形态与情感相结合,最终转向了抽象表现主义。批评家夏可君先生参观了2007北京798艺术节系列展“回眸巴黎——张值油画展”之后,兴奋地对张值说:“你画博物馆的雕塑却找到了你自己的语言,我发现你把中国画的精神、色彩、线条,以中国人的观物方式,用油画的语言实现了从中国画向油画的转换,其结果呈现出的是东方的审美情境和你自身特色内在相结合的风格,这是一种很好的创造。”
  2006年9月,当《融•张值绘画展》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美术馆开幕时,呈现在西方人面前的是中国人眼中的巴黎,那些游动于色彩之间的线条重塑了巴黎的建筑和博物馆的经典之作。无疑在那里不仅仅是绘画,而且是中法文化精神的结晶。因此,张值的油画作品很快受到巴黎艺术界和文化人士的好评,《欧洲时报》、《巴黎人报》、《巴黎娱乐报》、法国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先后对张值的画展进行了报道。画展期间法国艺术批评家佛朗索瓦先生针对张值的绘画进行了访谈。法国法兰西岛负责文化艺术的议长罗贝尔•卡达贝尔先生对张值的绘画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且在法国艺术节期间专门给张值提供展厅展出他的作品。此次画展部分作品被法国收藏机构收藏。其后,巴黎AZ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聘张值为艺术总监。
    2007年4月,张值把他的巴黎作品带回中国参加2007北京798艺术节系列展“回眸巴黎——张值油画展”,这是张值时隔十年之后在国内举办的油画展,在艺术节期间引起了很大反响。就在画展上百泰传媒集团收藏了张值的数幅作品,并代理了张值的部分油画作品。一个月后,由国际著名策展人黄笃先生策展的“开放领域——张值油画精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画家村画廊举行。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陶咏白先生在“开放领域——张值油画学术研讨会”上这样地评论张值的巴黎作品:“我觉得雕塑本来是一个静止的永恒东西,而张值用他的笔把他复活了,他画活了,让观者通过他的画来体验雕塑的一种生命,一种生灵与生灵之间的互动。”而另一位中国专门研究外国美术的著名美术理论家王端廷先生在谈论张值的巴黎作品时说道:“西方艺术大师于特里约画的巴黎风景是寒冷而苍白的;凡•高画的巴黎景色是热烈而躁动的;我们看到张值所画的巴黎是沉静而内敛的。作为学者我是用文字来书写巴黎,而作为画家的张值则用他的画笔对巴黎的风景和博物馆中的经典之作进行着个性化的解读,来重新书写西方的艺术史。”
    2007年9月,在中国炎黄艺术馆举办了“欲望在空中炽热地舞蹈——张值与阿克艾尔油画比较展”,欧盟官员皮埃尔•赛利斯先生和中国著名美术批评家王端廷先生的开幕致词中,认为在中国举办张值和阿克艾尔的油画比较展,将对中国的油画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一切从生活经验出发是这两位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尽管他俩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却用心去触摸生活,以此来激发炽热的创作激情。从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中体现出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审美取向,他们纯粹从绘画的理念出发,力求将线条和色彩的表现发展到极限。并成为东西方绘画交融的拓展方式。同年12月由策展人夏可君、冉劲松策展的“归去来兮 ——旅法画家张值油画展”在北京当代写实美术馆展出,有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美术内参、艺术状态、法国电视台、欧洲时报、法国AZ艺术、巴黎娱乐报、巴黎人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文化报等二十家媒体支持。这次展览展出了张值近十年来创作的油画作品。我们从这些作品中看出张值油画从写实到表现、以及意象艺术的发展历程。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6日)评论文章认为:“张值从纯粹的绘画理念出发,力求将线条和色彩的表现发挥到极致,这种东西绘画交融的方式将他的艺术拓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中国教育电视一台“国视导航”栏目,对张值的艺术成就进行专题访谈。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报道认为:“张值的油画从东方审美情境出发,融入西方的绘画理念,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也是继林风眠、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艺术大师之后,在东西艺术相融的绘画创作上成就卓越的一位艺术家。”其后中央电视台录制了专题片《触摸生命的艺术——旅法画家张值的艺术世界》,系统地介绍张值的艺术发展历程。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