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赵孟頫

解读赵孟頫

解读赵孟頫

日期:2014-02-24 11:27:22 来源:
关联艺术家:

>解读赵孟頫

    谢士强

    内容摘要:
    赵孟頫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又荣华尴尬的一生,作为宋皇室后裔“仕元”,成了后人评论的一个永久的话题,也正因为“仕元”以及在“人品即画品”传统观念和价值准则之下,影响和妨碍着对赵孟頫书画艺术以及书画理论的全面认识,进而抹杀了与元四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文对上述现象进行了一定的解读。
关键词:
    仕元     古意论    元四家
    Summary:
    Zhao Meng-fu who is a great artist in Yuan Dynasty  has gone through a complex and contradictory life awkward glory, as a royal descendant of Song “Yuan Dynasty official”, became the descendants of a permanent topic comment, but also because of “Yuan Dynasty official” and “character that is drawn goods ”under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and values, influence and impede th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of Zhao Meng-fu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and thus denied and Yuan-Four artists between internal logic. This phenomena has been certain of the above interpretation.
    Keyword:Yuan Dynasty official, old-fashioned argument, Yuan-Four artists
    正文:
    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异族统治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着悲剧意味的年代。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长期由汉人执政的宋王朝终于在忽必烈统帅的蒙古铁骑冲击下土崩瓦解了。一部改朝换代、人事更替、兴衰相交的话剧上演了。在元朝的绘画史上,乃至整个中国绘画史上,一个注定要光辉灿烂而又备受争议的人物——赵孟頫应运而生了,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赵孟頫,何许人也?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如此显赫的皇室后裔,本应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殊不知到赵孟頫这个时代,昔日王孙已落得个“黄花已去”,面对宋王朝的覆灭与元王朝的建立,他是带有兔死狐悲的凄凉感与痛楚感的。他曾有过归隐山林的想法,但是作为一名读书人,他在骨子里毕竟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出仕情结。他勤于绘事,益自立于学,声闻益涌,达于朝廷,日子过得倒也悠哉。本可以就这样平淡无奇一生,然而他的皇裔身份、才子名气,使元代统治者的目光一直关注着他。第一次,当尚书夹谷之奇推荐他当翰林编修时,他相当干脆地拒绝了。第二次,被强起出仕,他仍然称疾力辞,这种拒绝在当时应该是带有几分勇气和胆量的。因为中国古代的历代统治者对于那些不合作的名士才子,大致准备了二条道路:一是荒芜边远的流放之地,一是流血砍头的刑场屠刀。更何况赵孟頫特殊的身份,他是仕元还是隐居,意味着生于死的问题。第三次,江南待御史程文海奉召搜寻江南遗逸,这次,他没有也不敢拒绝,而这一次也带有一点绑架性质。他自己的诗:“提来官府竟何补,还望故乡心惘然”(《送高仁卿还湖州》)便是证明,但他毕竟出仕了,也正因为这次的出仕,构成他颇有争议的一生。
    确实,对身为皇室后裔要转身投向敌对的元朝廷,当所谓的“贰臣”在道德和舆论上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然而他的出仕却不能完全说成是被迫的。这是因为赵孟頫任职期间所有的 “议赃律,辩笞刑,免钱粮,参权贵,平怨狱,振儒风”诸项政绩,大体可见其为官一仕的所作所为。其中他作为一个读书人,骨子里毕竟存在一种难以割舍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仰和履践。若无自觉参与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仅仅是被迫而为,则根本是无从实现的。
    对于赵孟頫的“仕元”,不光艺术界,几乎整个人文学科涉及到对其作为历史评价的,历来褒贬不一,有人用“大节不惜”斥其为民族败类,也有人用“被迫论”寻找史料为其开脱,或者用“以夏变夷,有利汉化”来为他辩解,然而“仕元”确实是难以抹杀的历史事实。长期以来“仕元”一直影响着人们对其艺术的全面认识,在“人品即艺品”的传统观念与准则支配下,使赵孟頫背了许多斥责,以至于对其书画艺术有一些不公正,不客观的评价,犯了“因人废言”的错误,这里面确实存着复杂的民族问题和政治问题。历史的看,对赵孟頫“仕元”的个人行为要作具体分析,当然就传统思想来说赵孟頫的出仕元代朝廷,与钱选等人相比,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尽管很多人因赵孟頫的“仕元”而对其画艺和书艺提出非难,“薄其人遂薄其书”,但是将非艺术因素作为品评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做法还是不公正的。 
    综其赵孟頫一生,画以鞍马最著,山水人物次之,但以影响则山水最著。以往中国绘画史的编撰都往往注意到了赵孟頫个人的艺术成就,然而,对于以他为首的“吴兴画派”及其群体的文化贡献却估计不足。他们往往只是将赵孟頫的艺术功绩作为元代前期书画的代表,把它与“元四家”为代表的创作现象割裂开来,认为他与“元四家”毫无关系。姑且不论“元四家”中王蒙与之血缘关系(王蒙是赵孟頫外孙),即被后人称“元四家之冠”的黄公望也一直执弟子之礼。黄公望在跋赵孟頫的《千字文》中有自称:“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倪云林则视赵孟頫画为宝,谓“赵荣禄高情散朗,殆似晋宋问人,故其文章翰墨,如珊瑚玉树,自足照映清时,虽寸缣尺楮,散落人间,莫不以为宝也”,推崇之高,以至于此。也正是有了赵孟頫及其作品;“元四家”才能比较自觉的以生力军的姿态,在他的画学理论支持下,进行画风的革新与创造。倘若没有赵孟頫及其“吴兴画派”,“元四家”只能是以个体的形象出现,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流派,更不可能支配整个元代乃至规定了明清画坛的基本方向。对元画突出风格的形成产生更多影响的是赵孟頫的《水村图》,此图反应了元初山水画的最新面貌,就题材论打破了以往名山大川,高石巨窠的惯例,画的是田园真实写照,画的是隐逸生活的理想境界,这无形之中也暗含了赵孟頫的真实的心态。笔法简练萧疏,线条清晰明朗,很少皴擦,亦不做繁复含糊之状,全类书法笔意。黄子久,倪云林的山水皆出于此。赵孟頫的另一张代表作品《鹊华秋色》更是突然从巨然、范宽那种大幅面的很雄壮的交响曲似的曲式上降了下来,变成了一首牧歌短笛式的乡间小调,线条敏感细腻,几颗小树,几点小山丘,几条小鱼,几个渔人……画面就这些,但委实又不能小看。因为我们看到了赵孟頫突然给中国画开辟了一个新的面貌。他已经从范宽、巨然那些相对表面的标语口号式的天人思想,突然转到以个人比较细腻,比较内心的表达上面,这就给中国笔墨开出了一个新的天地。中国画表达变得很敏感、很细腻、很个人,笔墨本身开始有了内容,不是图式,不是题材,而是笔墨本身就有很丰富很丰富的表现力,这是赵孟頫对中国画的一个贡献。在赵孟頫以前,中国人画山水可能包含比较多的是中国人对宇宙,对自然,对人格,对哲学的一些表述。他们画人们对自然地崇拜,对自然地赞美,尤其是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还有儒家提倡的“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有时两者兼而有之,总之比较理想主义的东西多,绘画语言也相对规范。由于赵孟頫的出现,致使“元四家”的笔墨丰富起来,敏感起来了,从而使绘画渐渐接近本体。毫无疑问,赵孟頫是“元四家”的先驱、导师和精神领袖 。他的“以书入画”, “作画贵有古意”的主张,影响了有元以降好几代画家。赵孟頫之后无论是“元四家”,还是后来的朱德润、曹云西、康棣、盛懋……抑或是一些无名氏的青绿山水基本上都可以从赵孟頫的山水中寻到依据。诚然,“元四家”的水墨山水在赵孟頫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明清山水画主流基本上都是沿着元四家的路走的。一句话,没有赵孟頫,便没有“元四家”。
    众所周知,赵孟頫提出的诸多书画理论中,最著名的就是“古意论”,此论曾一度被认为是“一味复古”,“形式主义”,他的古意路论主要体现在下述言辞:“作画贵存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赋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即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清河书画舫》酉集)。他主张的贵存古意,取高古的美学意韵,而不是简单的复古、仿古。旗帜鲜明的立意革新,以近古为楷模,实质上就是托古改制,摒弃当时南宋“纤细 、浓艳”的时风,该观点对时下的艺术界依然有着时新的意义。赵孟頫的“古意论”实质上是建立在宋朝“崇古”的基础上,虽然中国画历代都注重传统,但都没有达到赵孟頫那样强调的程度,把古意过分的提到“本”的位置,这对元代及明清两代的影响十分重大。当然也有一些人过分的曲解赵孟頫“古意”论,谓片面的食古人残羹冷炙,陈陈相依,“离开古人不敢着一笔”甚至有些人认为“岂有舍古法而独创者乎”,讲究笔笔有来历,其结果是泥古不化,固步自封。其实古意论实质是托古改制,借古开今,师古不是“克降古人”,而是“取古人之精华,去古人之糟粕”。
    赵孟頫是一代大家,经历了太多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赵孟頫晚年所写的这首诗能真实的佐证这一点:“齿豁头童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怜,惟余笔研情犹在,留作人间作笑谈。”(《松雪斋文集  卷5》)在其生命暮年,对其一生做了全面的关照,唯一值得留存情愫的是他的笔墨,但即便是这,也不存什么奢望,仅留人间作笑谈。这是何等的无奈,又是何等的凄凉。他的名气只是因为他的“仕元”遭到后人的抑制,而他在中国画史上实际影响却一直是十分重大的。
参考文献:
1】《赵孟頫与吴兴画派》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5年7月第1版
2】《中国山水画史》        陈传席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8年6月第1版
3】《中国绘画史要》        何延喆著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3年10月第1版
4】《宜兴陶与文人画》      笑阳主编  香港艺文出版         2006年8月出版
5】《赵孟頫画集》          上海书画版社                   1995年3月出版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