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绘画”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尴尬”

“传统绘画”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尴尬”

“传统绘画”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尴尬”

日期:2014-02-25 10:50:11 来源:
关联艺术家:

>“传统绘画”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尴尬”

内容摘要: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中,传统绘画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就显得“落伍”、“陈旧”、“寒酸”甚至于有点“土”了。学生们对传统绘画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与“茫然”, 如何学习和利用传统?是任何一个设计院校都应该面对的课题。我们需要的不是尴尬,而是如何摆脱这些尴尬。
关键词:
  传统绘画  因循守旧  拓宽    语意表达  现代转型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中,当人们丧失了人类视为永恒的价值理想时,物欲的追求和自私的观念就会空前膨胀,处在君临一切的地位。而延及到绘画中则表现为一种“泡沫艺术”,“方便面艺术”,为此“传统绘画”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就显得“落伍”、“陈旧”、“寒酸”甚至于有点“土”了。这无形之中就要求我们要对传统艺术进行重新阐释与拓宽.
  在这里所谓的“传统绘画”尤指狭义上的传统水墨画,时下在某些所谓的艺术设计学院中,传统绘画纷纷被“拉下马”,有的甚至于打入了“冷宫”,更有甚者已让其彻底的消失。在现代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中“国画”已不敢露面了。即便露面也是“藏头捂脚”,换了“行头”。否则,则被视为“不现代”了。为何会出现如此之格局,社会因素固然有之,但从另一方面,这显然已暴露出了传统绘画该课题的自身局限性.
  让我们再来看看时下面对的“学生群”,大都是属于90年代初的一代人。而这一代人他们大都沉迷于电脑、传奇,痴情于染头发、做美容、穿品牌。因此他们的生活方式,乃至于肢体语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对这样一个群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叹息:“这一代人完了”;有的则感慨:“自己落伍了”。而作为学院的教育,这两种观点皆不可取。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是失望、叹息、无奈。更何况他们都有自身的优势,有自己的价值观。他们这一代人又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绘画呢?我曾不定向的调查过。他们中大多数人的观点,那就是“遥远”、“陌生”。因为在他们生活的环境中,根本就很少接触过传统绘画。有的甚至连毛笔都没“摸过”,更何谈什么审美意识,文化情结呢?再由于目前大的文化背景 ,“商品社会”、“泡沫经济”、“时效艺术”,更使他们对传统绘画有一种“无奈”与“茫然”。外面的诱惑太多了,谁还再有“闲情逸趣”去“抹”几笔所谓的“花花鸟鸟”呢?电脑的丰富多彩;时尚服装的灿烂迷人;商业广告的时效、实惠,谁还在想着所谓的“传统”呢?更何况周围的一些宣传媒体也趁势兜了一把火。称国画为“老古董”,“保留艺术的画种”。于是乎国人学传统的越来越少,懂传统的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商业艺术”、“时用美术”一统天下。“传统”还有何立足之地呢?面对如此格局的形成,有时我们也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进行一种所谓的换位思考,也就不难理解学生的“无奈”和“茫然”。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面对竞争和就业的压力,他们不能不去思考。我学这些专业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找到工作?一旦某个学科的开设关系到前途命运;关系到生存价值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去思考。包括学院一部分教师都感觉设计类院校没有必要学国画,太浪费时间,也没有太大作用,还不如多学习一些软件应用,更来的实惠。
  事实果真如此吗?国人在喝着咖啡,吃着奶酪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呢?中国画在诸多画种中,是唯一以自己国家名字命名的,足见其特殊性。而他的这种特殊性就在于作为炎黄子孙,对国画、对中国传统艺术那份难以割舍的情结。尽管昔日庄严的众多文人墨客向往的笔墨情趣,在时下显然已变的朦胧了。但国画这门古老的东方艺术依然在捍卫着精神的高贵。个体并不等于市俗化、市侩化。鄙人也相信国人的精神追求也不会因为所谓的“庸俗文化”、“流行文化”、“实用文化”的来势凶猛而断绝中国画。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人类世界的精英文化有权利去反省现实和质问现实,也有权利去提醒现实的人的精神状态和心里状态,更有权利去追求精神的高贵、思想的深刻。万不要为某些俗人的“急功近利”而迷惑。但传统绘画如何完成自己的现代转型,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否则他面临的“尴尬”远不止如此。如何学习和利用传统?是任何一个设计院校都应该面对的课题。通过借鉴传统中的经典,来寻找一种适合的表达方式。无论是现代、后现代或是其他种风格,学习的过程本身是非常有意义的,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看怎样去学习,去借鉴。是原封不动,还是进行阐释与拓宽,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运用一种新的视角去观察、去理顺传统绘画中的语意,从而为现代表达来服务。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中,新的形式并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的。他们往往都是在一定传统经典的基础上,用适当的思维、适当的语汇加以重新阐释并拓宽,从而衍生出新的形式。正是以这种方式来推动艺术,乃至整个视觉文化的发展。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学习和借鉴无时无刻的不在推动着我们文化的发展,在现阶段兼容并包是必须的,也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面对传统绘画的尴尬,首先,我们应确立一个课题,没有课题课程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这样就促使我们要优化课程。在任何一门专业的设置中都应融合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两组课题显然是相互联系,互为作用的。课题问题最终将体现为对作业的设计。自包豪斯以来的国外艺术课程的发展经验表明,大量的、优秀的课题设计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如果一个课题无设计意识,因循守旧,贫乏单调,“十年如一日”的去上某一门课程。显然与现代快节奏的社会是不相适应的,注定要落伍。这也是我们传统绘画该课题目前的痼疾之一。
  为此我有如下设想:
  设想形式之一:传统绘画可以体现为横跨多门课程不要去太多的局限为山水、花鸟、人物,我们是否可以将山水、花鸟、人物融为一体。甚至在绘画的题材,绘画的形式上都有所突破,更加倾向于装饰意趣。传统意义上的“三矾九染”,我们是否也可以改进一下?在构图与章法上,我们对过去的所谓深远、高远、平远是否也能够打破一些旧有程式?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中,各国之间在相互交流和学习,相互借鉴和吸取,所以我们传统绘画作为民族的传统精神,固然不可丢。但关键是,我们能否从传统的精神中去吸取营养,让传统的语意为现代的装饰、现代的人文观念、理念服务。同时,也应适时借鉴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装置,架上绘画等。我们不要为了传统而传统,结果只能在“故纸堆”中讨生存。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尝试,可从多方面的客观对象、主观映象,尤其是从传统绘画特有的语意中受到启发,既有中国传统的内涵,又有现代思维装饰意趣。甚至,我们也可以把书法融入进来。如从片断的钟鼎文、篆书等抽离出来,然后再将其演变为自己画面中的基本符号和元素,而在具体表现上则强调将传统笔法与西方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相融合。
  设想形式之二:传统绘画还可以在其自身的某一领域,进行纵深性拓展,例如人物画这个课题,就有一个很宽泛的领域供我们去开拓。传统人物画的教学在现代艺术设计学院中,显然有其自身的局限。如果我们还按照以往的那种美术学院纯艺术的教学模式,即从临摹到写生。显然已经有点“墨守”的嫌疑。试想,临摹一张经典的工笔人物画,至少需要六个单元,在这六个单元中还要考虑学生的基础问题,对传统的领悟问题,这对以一个设计为主的院校教育来说,无疑有点消磨时间,减弱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才能的发挥,作为艺术设计学院更多的是关注观念的表述,这样也就要求我们要对传统的人物画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从注重基础性、技法性转入到注重创作性、设计性课题上来。现代艺术是现代生命的体验的表征,应表现出鲜明的精神性和个性化特征。要培养学生具有反传统、反理性、重主观表现、重艺术形象、重形式结构、重心理直觉的思想倾向。主张用知觉来表现思想,使之具有前卫性。鼓励学生应扬长避短,大胆的借鉴一些民间绘画。如:年画、插图、壁画、线刻艺术……他们人物造型千变万化,风格纷呈,并非如一般人所理解的“俗气”、“不登大雅之堂”,这种观念是要好好的改变了。民间艺术来源于中国古老文化的千百年的沉淀;来源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来源于民间艺术家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尤其是民间艺术的色彩更值得我们来借鉴。民间美术有黑、白、红三色,为其基础建构的五色构架。主宰华夏民族色彩意识近三千年,成为华夏色彩美学观的基础,直至近代西方七彩光谱色传入方被打破。新疆克孜尔壁画、敦蝗壁画、在人物形象上夸张变形,婀娜多姿。既有手画彩绘,也有取自石刻浮雕造型,带有浓郁的西域风采。在表现手法上既继承了传统的壁画艺术技巧,又吸收了印度的晕染之法,在构图上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画面本身更具有立体感和装饰意味(图五,图六)。这些无疑都给我们人物画课题的开设提供了一个参考和拓宽的方向,我们应该大量借鉴民间艺术的形式,表现手法以及他的装饰性色彩,从而拓殖出自己独特的颇具现代意识的艺术样式。
  设想形式之三:在传统绘画的课题设计中可注入一些思想性主题、非思想性主题、趣味性主题,而且还可结合一些现代实验水墨(图七,图八)。从而更多的去关注一些现代观念。用一句的时髦的话来表达,就是把传统艺术融入到全球化的语境中来。所谓的全球化语境应该理解为一种多元并存又相互渗透的文化方向,而不是一个以西方为中心的,以强势文化,凌弱势文化的环境。不同的文化环境应该理解为一种多元并存又相互渗透的文化环境。不同的文化环境应该寻找相互沟通的可能性,而且应该保持自己对艺术的阐释能力和判断标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不应该成为一种对抗的关系。相反,他们彼此之间的借鉴和沟通会带来新的契机,在思想性主题里和趣味性主题的设计中,目的就是训练学生摆脱固有的视觉经验和视觉体验。尝试绘画表现上的新形式和有这种新形式所造成的新空间,希望学生不要太尊循事物的客观性,要有自己的观念。要让自己的画面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写意的反映生活,从非理性的视角去表现理性的物象。偏重感性观念,而不去更多的为形所“囿”,或者是简单的、机械的描绘下来。不去强调写实,而强调一种装饰性、平面性,以二围的空间形态去表现主观感受。
  传统艺术仍然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特别是在“后殖民”的国际艺术语境中,他无以替代。宣纸、水墨这些渗透着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媒介,在国际艺术语境中,是一种有效的文化识别符号。任何文化表层的趋向,并不能消除文化深层的意质(图九,图十)。后殖民主义的肆虐所导致的不是文化的“归顺”,而是文化的“反弹”。只是这种“反弹”的有效方式,不是“对抗”,而是“兼容”,在兼容中显示自己的文化气度和文化资源。西方文化的冲击无疑给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时代需要时代的文化。文化转形,首先将意味着以现代的观念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清理、阐释、拓宽、合理的借鉴,并发扬光大。要给传统绘画重新注入活力,与现代接轨。想办法加强传统绘画与当代社会的有机联系。可见拓宽传统绘画的阐释和理解已刻不容缓,尤其是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完全的传统显然已“墨守成规”,而完全背离中国传统艺术,显然又是一种极端不负责的态度,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范畴。远离从长期主宰艺术院校中固有的教育模式,而转向对个人艺术趣味、艺术图式和艺术风格,以及传统语汇的装饰性。作为现代艺术学院设计的主流文化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以水墨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媒介,一方面面临全球文化格局中强势文化压迫;另一方面又面对着丰富多彩和具有视听震撼力的大众文化的冲击。但也正是从这个层面上看他们的现代转型,对全球文化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范型意义和艺术表达上的方法论意义。因此传统绘画在当代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要求我们能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去思考其当代文化处境并重新考察他们所具有的传统优势与语言资源。坚信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他的生命前景和价值意义是不可取代的。在不久的将来,他们面临的不是“尴尬”,而是“辉煌”。
   
        
 参考文献:
1,《现代水墨二十年》鲁虹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守护与拓进》郎沼君 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3,《从常态到非常态》孙晶 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
4,《装饰艺术设计》唐星明 甘小华 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5,《水墨研究》                  民族出版社
6,《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7,《民间绘画》李锦路 孙欣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