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日期:2014-02-25 11:10:05 来源:
关联艺术家:

资讯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文/何家英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一个人的经历”主题进行演讲时,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前些日子谢士强、王永利将他们各自的近作呈给我看时,脑海里就涌现出费老这十六字箴言其中的两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似乎是为这两位青年画家量身打造的一样。谢士强、王永利均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一位主攻山水,一位主攻工笔人物。在校时就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崭露头角,毕业之际作品就获得专业人士的好评。
    中国绘画向来注重人文内涵。费老十六字箴言虽然就处理文化关系而论,但就其中国传统艺术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各美其美”说明尊重艺术的多样性。只有尊重艺术的多样性,艺术才能得以发展,否则就是固步自封,尤其是对艺术界所谓的文人相轻这种陋习更是一个痛击。回到狭义范围来讲,中国绘画中山水有山水的美,人物有人物的美,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因此废彼”。谢士强的山水写生作品注重师造化,他不厌其烦地多次涉足太行、黄土高坡、西递、苏州园林……他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和笔墨去触及他所描绘的景致,因景而不同,因意而不同,因情而不同。他的作品展现出了他不同的感受和阅历,而同样的笔墨情怀又渗透到他的创作中。面对不同的自然风貌,他总有异于常人的表现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多么炫目的颜色,或是单纯的黑山白水,总是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书卷气,一种古意,一种正道,一种大气。
  王永利的人物画平淡天真,既没有华丽的色彩,也没有眩人的技法,更没有宏大的叙事场景,而只是单纯地关注身边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平凡的一草一木,或人与花的组合,或人与山的组合,作品总是透露出一丝丝淡定、一丝丝怡然、一丝丝田园的清香,或曰太缺少一份功利心,太缺少一份时代的碰撞感。也许面对时下浮躁的艺术界,这恰恰显出了一份难得的平静,美其曰 “大朴不雕”吧!永利作为学生时为人处事不张扬,一切都很低调,一切又都按部就班地做着,这也许正暗合了古人所言“人品即画品”的统一。王永利的人物画较之于学生阶段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在校时作品更多地停留在绘画对象自身,为模特而模特,这样就有可能失去艺术中一个根本的东西——审美。因为无论画什么都应该以审美为宗旨,而不是仅仅把眼睛所见到的当成描摹的对象——在这方面无论山水、花鸟、人物都是一样的。这就要求艺术家能够体会出对象的真性情,或者说能够借助写生的对象而表达出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情感;而做到这些,则需要艺术家倾一辈子之功。艺术不能简单地去认识,艺术更不能追着潮流走;艺术应该是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一面,这是其核心所在。至于艺术语言,则可以选择适合各自表现方式的,这也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
    在传统中国画的理论中,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思想的核心。中国绘画之所以绵延两千多年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正是由于那些有作为的画家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走的,都是从生活中得到了感受和启发,产生了新的艺术语言,有了新的创造,这样整个中国画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前进。可喜的是在这两位画家身上都不同程度地看到了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对艺术的不断尝试。他们没有追着时尚走,而是追着自己的感受走。他们之间既有共同的审美追求,又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总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只有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将自之美和他之美和谐相处,这样才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其实“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先是发现自身之美,然后是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这就是费孝通先生主张的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画院院长、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