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少平的青蛙们

施少平的青蛙们

施少平的青蛙们

日期:2014-03-19 09:24:03 来源:
关联艺术家:

>施少平的青蛙们

    如前人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
    施少平的青蛙们是寓言也是诗篇,眼中所见早已是心中所念。
    鬼斧神工、巍然壮观、匪夷所思、气韵翩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施少平的画作,尤其是《莫·非》系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呼之欲出的蓬勃思绪。当代绘画中,寓言从未占据过这般地位。通常,隐喻的运用意在叩问或激扬情感。施少平则采取了伊索的立场,略去一切阐释。画家勾勒出一部动物寓言,而观众无疑从中感知到他讲述的是人类的命运。在画家广阔无垠的主题中,观众通过小精灵或滑稽或深邃的形象,透过画布蔓延的留白凝视他,品评他。青蛙,你去向何方?所欲何事?这幅,一群懒洋洋的青蛙一动不动,渴望休憩;那幅,一只顶着硕大鱼脑袋的蟾蜍舒展四肢,如孩童,似舞者,又若期冀呼吸的生灵;另一幅通过速写上、样稿中几经琢磨后即兴挥洒就的坚实而轻盈的线条勾画出轮廓,骨肉融叠,色块错落。画家极力避免呈现固定而真实的形象,以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方式唤起某种再创造,那是激情的碰撞,是天地初开时糅合了水生动物与双足生物的混沌之象。施少平告诉我们物种的高低贵贱不过是约定俗成的秩序,而梦想、欲望和艺术的天地完全可以与多舛的命运,与艺术家麾下充盈我们视线的万千线条相互交融,随性而至:无论画作的对象是动物抑或人类。施少平并没有故弄玄虚,截取几个神话形象拼贴成新作。这些半人半畜的混沌生命并不具备我们在诸如人马、牧羊神潘或斯芬克斯身上所常见的对抗冲突关系,一如毕加索常藉神话人物展现阳刚之气与生死较量那般。恰恰相反,施少平的画作刚柔并济,已臻平衡之境,尽管这样的平衡飘忽不定、稍纵即逝,可画家抓住的恰恰是白驹过隙、灵光乍现的瞬间。青蛙或闹或眠,亦动亦静,好似人的影子与内心意识跃然纸上。两股力量相互交融,而非彼此对立。但这恰恰为诗歌所不容,正如马拉美温柔曼妙的名句中所写的那样:“纯洁、活泼、美丽的,今天它要用陶醉的翅膀撕破这被遗忘冰封的湖面?”交融与对立,施少平的人间寓言再次叩响了这个话题。
    施少平的青蛙们讲述的是历史,是中国,是世界的风云际变,是遗忘与再现的交替更迭
    当代中国文化如一部巨帙敞开在我们面前,书中的文字不停变幻。在如此长久的沉默与误解之后,我们终于开始发现书中的诸位大师、各式艺术流派与气象万千的表达手法。大脑甫才习惯这股思潮,旋即又被另一种思想所占据,速度之快不免令人眩晕。但正是思想冲撞的震撼教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对千年文明的无知。长期以来,这些东方瑰宝只为为数不多的汉学家所知晓,而后为知识分子、艺术家、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所关注,最终,文化产品交流使得它们走进了普罗大众的视野。这一切,显然是在纷乱芜杂中逐渐完成的。这一切,显然也离不开各类会展、评论、期刊、论坛、博物馆主题巡展与互联网浪潮的鼎力相助。由此,鸿儒雅士、旧学新说层出不穷,如出水芙蓉般绽放出清丽洒脱的花朵,荡起阵阵涟漪。这次,莫非是历史的巧合,施少平的青蛙来到了这里,在我们眼中停驻一瞬,又向别处蹦去。我们想握住的偏偏从手中悄悄溜走。施少平的图腾、我们私家花园里可爱的青蛙、古老神话中的象征变得颇具讽刺意味。画家的寓言不啻为一幅诗意的隐喻,掩映着历史的蜿蜒曲折,遗忘与再现的此消彼长。智慧或疯癫,驿动或永恒,稍加留神便会发现,一切皆在画中。
    施少平的青蛙们呱呱叫唤的是新知,是舞动的身姿,是机缘巧合,是瞬间的价值
    施少平1968年生于江西省,先后就读于浙江省美术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27岁起,他在令人艳羡的上海歌舞团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多年,曾带团赴世界各地巡演,收获的掌声响彻北京亚运会、新加坡亚洲艺术节、里昂及美国双年展等。施少平极尽谦逊地解释说,歌舞团的舞台表演给了作为艺术家的他太多启示,容他细细观察舞者的身躯是如何慢慢燃烧,悠然细腻却极具表现力地刻画出一个个动作。他补充道,对他而言,巡演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机会,这样便可以一连几个时辰徜徉在国外的博物馆或教室中,频繁接触浩如烟海的西方艺术,领略卓然不同的另一种美。画家不仅不懈地追求技艺上的炉火纯青,更注重自己的选题。正如我们今日所见,他开启了极富象征性的书写之路。尽管乔治·巴塞利兹再三阐释,我们依然难以理解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画派盛行东德的1960年代,巴塞利兹为何突然开始画上下倒置的人体;我们同样对施少平为何选取青蛙也好,蟾蜍也罢,这样栖息于池塘和月亮上的生物作为母题倍感困惑。也许,机缘巧合与细致入微的观察共同促成了灵感的萌发。传说中忧虑不安的小生物既预示着美梦成真(青蛙摇身一变化身王子),颠倒乾坤(化丑为美),又是人类必须警惕的不祥之兆(《圣经·启示录》中的青蛙雨)。然而艺术家却另辟蹊径,把目光投向这些脊椎动物的生长轮回,从幼卵到蝌蚪,再到蹼强爪利、目鼓肤滑的成蛙的蜕变过程。画家完成的并非一部两栖动物论著或动物学观察图谱,而是满怀热情地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动物隐喻法,出其不意地为作品赋予了双重、甚至多重维度的阐释空间。细细品读,不难领略到象形书法流淌出的涓涓情志、短暂而脆弱的生命对升华与蜕变的无尽追寻……
    施少平的青蛙们吟唱的是书写传统的新生,是别样的书法,是中国绘画在现代主义门槛前敞开的心怀
    阅读、切磋与兴趣研究渐渐驱散了最初好奇的迷雾,将我们引入中国美学的悠悠之境。“中国美学注重艺术创作与情志表达相联系的紧密程度,并由此划分出与西方美学截然不同的层次等级。书法与而后兴起的绘画作为最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自然立于艺术圣殿之巅。相反,建筑、雕塑、陶器、青铜器、漆器与金银细工则被视为工程或手工艺品。这些应宗教、政治及日常生活需求订制而成的作品与文人专属的自由表达心志的纯艺术之间横亘着无法逾越的鸿沟。然而,情志至上并不妨碍中国人对其闻名于世的丝绸、珐琅、瓷器及登峰造极的青铜技艺的热爱。唯有线条的节奏感、细腻的观感与触感才能创造出真正充盈的审美体验。除却诸如古青铜器、墓室壁画与佛教雕塑等宗教作品外,中国艺术渗透着作者在瞬息万变与世事无常间对于永恒的不懈追寻。这一点首先表现在作品脆弱的材质上,譬如纸、木、漆、丝、瓷等;同样也表现在作品的主题上,譬如白云苍狗、逝水如斯,而诗歌与水墨画却可以通过这些主题超越时间的桎梏,抵达永恒的彼岸;在表现风格上,点划撇捺间处处流淌着灵动的线条,“变”正是纷繁的创作中不变的共同点。”这段评论引自吉美博物馆[ 【译注】:吉美博物馆始建于1889年,位于巴黎16区,为欧洲首屈一指的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有包括新石器时代玉器、商周青铜器、自唐至清代的千余幅绘画作品在内的中国艺术品两万余件。]前任馆长、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研究导师毕梅雪教授( Michèle Pirazzoli-t’Serstevens)为法国《环球百科全书》撰写的前言,尽管简明扼要,却足以令我们在欣赏施少平的作品时豁然开朗。少平的书画透露着中庸的平衡之感。他从不否认自己对传统书画的返本溯源,师法对象之一便是北宋名家郭熙,其杰作《早春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郭熙总结了传统风景画的透视经验,提出“三远”法:“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林泉高致·山水训》),并以他对自然的深入体察和艺术感知力,将李成的蟹爪枝、卷云皴技法推向成熟完美的境地。郭善于用墨湿勾淡染,好似水墨画中的达芬奇晕涂法,以描绘峰峦叠秀、回溪断崖之外云烟变灭、山光浮动的景象。施少平不仅继承了郭熙笔法的千态万状,更凭藉母题的放大、线条与线条间生动的对话以及斑斓色调与整幅画面的相辅相成创造出其独有的风格。
    施少平的青蛙们折射出的是动物世界、人间天堂的莫测高深,是这尘世间追寻未知的人们捉摸不定的命运
    施少平创造的混沌生物对我们而言是平和的,在我们眼中心中,它们生性宽仁,同时又充满了莫测高深的神秘感和不羁的想象力。只消一眼便知,它们是颇为形象的会意文字,是承载着美善懿德的象形符号,是传递伦理箴言的寓言故事。试想今日互联网游戏、电影、文学或视觉艺术与施少平的青蛙们千丝万缕的联系,不难发现这些有趣的变相生物表达的是这个融会贯通的世界。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并不排斥骤然转变,也不拒绝卡通画和连续剧的肤浅——少平的画作不乏戏剧性变化,更何况上海歌舞团的经历对其艺术生涯影响至深。画家喜用通感,博采众长。他谱写的何尝不是一曲乐章,大小调式音交相辉映,轶闻正史相得益彰。他深谙勾勒变化之道的不二法门,于是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幅关乎存在的开放式画卷——叩问、困惑、命运、欲望,予取予求,不一而足。

    艺术评论家
    劳伦·布迪埃  2011年9月 于巴黎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