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朴素——走进乡村的感想

和谐·朴素——走进乡村的感想

和谐·朴素——走进乡村的感想

日期:2014-03-20 14:40:37 来源:
关联艺术家:

>和谐·朴素——走进乡村的感想

    方贤道
    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是距我出身地最近的一个邻县,八四年我和少华合作《故土》的那段时间去过多次。当时正是小麦丰收,古老的城墙在田野中更具历史的厚重。拙朴的大块石雕,被岁月抹去了工匠们的雕琢气,如同莫高窟和永乐宫壁画一样,历史又对这些艺术品进行了再加工,使她与大自然更加和谐。在历史已去千百年的今天,人们仍在这片土地上祥和地生活、耕作。
    记得一位科学家说过:大自然精神的精髓是“和谐”。人与自然是朋友,在太行山、沂蒙山、黄土高原、皖南山庄,这些我常常涉足的土地,尤其能感受到人与人的亲近,人与自然的和谐。“山下鸡鸣相应答,林间鸟语自高低。”(汪曾祺句)。在农家村舍,还有“瓜棚豆架雨如丝”(王士祯句)的思绪。老农和烟袋,村童和毛驴,舒云草垛,拙重的玉米沉坠于树杈,向阳花、迎春花、山菊花象征着在大自然中自生自灭的生命力。当你沉浸到乡村,体会着这群朴素的劳动者和大自然共同创造的美时,得到的可能不仅仅是素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老子《道德经》)。在你感悟到大自然某种精神的时候,心态便平和了,心灵也真实了许多,渐江、八大的绘画境界,来自于他们的心境。对当代人来说,沉敛心志,感悟自然,是多么的重要。
    把我同乡村联结起来的是情感因素和审美取向。朴素美的含义,离不开自然、和谐、本质,庄子把朴素美上升到审美的最高境界。尊重自己的审美,在纯朴的农民那儿再得以滋养。
    走进乡村,是为了走进和谐、朴素的艺术境界。
 
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九日于无斋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