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艺术》2014年第5期
作者:于芳雪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研究生)
我老爸大名于波,要说斋名字号那就多了去了,什么 “痴梦斋”、“三层楼”、“曾在堂”、“圂石轩”、“三千图书富翁”、“懒馓山人”等等,多得我都记不全。他是合肥五中的一名美术教师,在我的眼中他博学嗜古,画也非比寻常。老爸对待朋友至诚至真,但对那些他看不上的人却常常不屑一顾,甚至认为这类人长像都“犯规”,他常有“雷人”之语,现从他读书笔记摘录几段供大家“批判”。因他的书房名为“痴梦斋”,我就把这篇短文称之为《痴人说梦》吧。
古人云:“唯大英雄能真本色。”作画也是如此。
画家既不能机械地描摹自然,也不能被所谓的“传统”禁固。“我师古人,古人师谁?”传统是什么?传统是精神内涵,而非表面形式。艺术家要敢为天下先,正如李可染所说:“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高手过招永远比的是背后的文化底蕴——不论哪个行当。
《菜根谭》:“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人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求不以神求,何以得琴书之趣。”世人能解其中三昧者少之又少。
江才(字大用,明代徽州歙县人)有云:“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观时变,察低昂,敢于致大富,怎能为蝇头小利成天忙忙碌碌?”对于许多艺术家来说,梅妻鹤子、左书右琴的生活那是遥远的梦想,不为稻梁谋的又能有几人?但艺术家们至少应该明白: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
齐白石有“耻为天下第二手”之印。可见三等的创造,也远胜过一等的模仿。可有些“艺术家”的作品里尽是别人的影子,就是没有自己,也许达到了“忘我”的境地。这样的作品没有智慧、没有灵魂、没有情趣,作品中还能剩有什么呢?
人之高贵在于灵魂,画之魅力在于境界。画家若能做到看的开,放得下,定能大自在,作品必然不俗。
不知道自己不是画画的 “料”,而勤奋作画不已的人真是幸福无比。明知道自己不是画画的“料”,而瞒天过海的人定是欺世盗名之徒。
唐代长沙窑执壶上有题诗:“悬钓之鱼,悔不忍饥”、“罗网之鸟,悔不高飞。”我等为名利所累之辈当牢记。
佛语有云:“应无所住。”苏东坡先生说:“长恨此身非我有。”故苏东坡失意之时多于得意之时,他也才会有“世事一场大梦”的感慨。
画家刘溢说:“艺术家应该关起门来折磨自己,打开门来吓唬别人。”可如今有许多跑江湖所谓艺术家,天天在外面在外面吓唬别人、折磨别人。当然,还有不少“钱多人傻”的人乐于被别人忽悠。
明代画家恽本初有言:“画须令寻常人痛骂,方是好画。”
“立身不妨严谨,文章却须放荡。”做人要诚实质朴,作画却可不择手段。如此,方能逐渐体会到“画不工心恭,笔不工意恭”、“文到极点是武,武到极点是文”的境界。
“大千世界,花红柳绿。岁月时光,平淡无奇。”
妙处难与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