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物面前,人人都是匆匆过客》

《在文物面前,人人都是匆匆过客》

《在文物面前,人人都是匆匆过客》

日期:2014-03-26 15:03:18 来源:
关联艺术家:

>《在文物面前,人人都是匆匆过客》

原载于《新安晚报》2008年7月5日


    于波:画家,收藏爱好者,酷爱收藏古陶瓷。出生在六零后,原籍山东,现为合肥五中高级教师,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藏有古陶瓷数百件,对界首彩陶亦情有独钟。将书斋命名为“曾在堂”,寓意曾经存在。对个人收藏品也怀有曾经存在即满足、苦乐随缘的平常心。
    记者:你的书柜装的不是书,全部都是古陶瓷,你收藏古陶瓷从何时开始的?
于波:1986年,我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随后分配到合肥五中当了一名美术老师。可能跟我是搞绘画创作的有关,我比较喜欢古陶瓷,因为它所蕴涵的深厚的历史文化魅力吸引着我,并能给我的创作带来灵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对古陶瓷的欣赏仅仅停留在书本上。也就是说,仅在书上看看,还没有自己去收藏。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就开始逐渐收藏古陶瓷了。对我的藏品,我没有统计过数量。不过大约有个几百件。界首彩陶是其中的一个小系列吧。
    记者:最让你觉得得意的藏品是什么?
    于波:要说最得意谈不上,我觉得值得说一说咱们安徽的界首彩陶。这个界首彩陶,我收藏了一个系列。界首彩陶堪称民窑奇葩,其窑址位于安徽省界市田营镇辖区颖河南岸,散布于卢窑、魏窑等十三个村,因每个村村民原都以陶业为生,故村名均以“陶窑”为名,俗称“十三窑”。你别看它是地方民窑,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工艺传承于隋唐时期的民窑。绵延流传于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界首彩陶还多次出口到前苏联、波兰等十多个国家,在国际上拿过很多金奖,显赫一时。现在,界首彩陶已经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它的文化历史价值。刚开始收藏界首彩陶,我没有想过要去收藏一个系列,可久而久之,随着数量的增多,摆在一起一看,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界首彩陶系列了。我藏的界首彩陶中,有罐、盘、炉、烛台等等,都是晚清时期寻常人家使用的器皿。现如今很多人都喜欢收藏名窑瓷器,尤其是官窑器。那当然好,它们属于一种精致的美。可在我看来,界首彩陶是一种粗犷的美。从我个人的艺术欣赏角度,我更喜欢界首彩陶这种粗而不陋、大俗大雅的美。
    记者:你收藏的界首彩陶中有哪些是精品?
    于波:界首彩陶饱满厚实,色彩鲜明,多以刻划剔地法做出纹样,再施以不同釉色烧成。纹样中,大多是根据戏曲故事刻画的情节,比如八仙过海等。这些纹样以“刀马人”最具特色。很幸运,我就有几个“刀马人”纹样的罐子,无论是造型还是图案,都非常吸引人。还有一个“八仙”纹样的大罐子,也算是界首彩陶中的精品了。在十几年的收藏过程中,“八仙”纹样的大罐子我曾有两个。收到第一个的时候觉得非常满足,可当我再遇到第二个烧制得更好的“八仙”纹样大罐子时,一比较,才发现第二个更好。
    记者:这些界首彩陶价格不菲吧?
    于波:原先,我开始收藏的时,没有人想起收藏这个。主要可能因为界首彩陶看似貌不惊人,和青花瓷相比,它显得太古朴了、太“粗”了。可我是学艺术出身的,非常欣赏它那朴拙的美。刚开始收藏的时候,界首彩陶一般都是几十块钱一个,最贵的也不过几百元。可现在不一样了,收藏它的人多了起来,现在一个罐子要卖到几千块。而且好东西难以见到了。我收藏的界首彩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品相完整,纹饰生动,有许多件器皿上有纪年或文字。比如,我有一个烛台,烛台底座上就刻有“宣统三年”的字样。看这个纪年就知道这件器物是哪一年的东西了。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准器。我收藏的这几十件界首彩陶基本都是清末民初至解放初期的东西。
    记者:很多人说,收藏也要看缘分。在你的收藏过程中,遇到过令你难忘的缘分吗?
    于波:一件好东西怎么就会被我收藏起来,我也相信这是种缘分。刚开始收藏,我喜欢和几个朋友赶早到城隍庙市场里去淘些宝贝。那个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小贩将他们走街窜户收来的东西拿到市场上出售。有一次,我还是赶早到市场。一看,就看见一个小贩扛着个蛇皮袋来了。之前,我在这个小贩这也买过几样东西,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我一看见他带了东西来,就来了兴趣。赶忙问他有没有什么好东西。他说,带了一个石头雕的东西。我再问雕的是什么,他说不清楚,又象蛤蟆又象熊猫。于是,我叫他拿出来让我看看。一看,这是一个汉代的石雕老虎。这时候,小贩和我的身边围拢了不少人,大家都七嘴八舌的说着和说那,其中也有几个对此石雕感兴趣想下手的。
    记者:卖家不懂,这开价岂不是没有谱?
    于波:因为他对这件东西没研究透,所以,他开价只有600块。经过讨价还价。最后,小贩居然以270块钱的价格就把这件石虎卖给了我。我当时真是高兴坏了。这算是收藏中的捡漏(收藏界的行话)了。还有一次,我陪朋友一起去外地买石雕。结果,朋友对这件东西不太感兴趣,不愿意买。当时,因为我是陪别人去的,所以我不好自己买。回到合肥后,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件东西。大概过了一年时间,我委托一位朋友去买这件东西。原本并不报多大希望,因为时间已经过了一年,我想它早该被别人买走了。可让我意外的是,这件东西竟然还在,最后这件六朝石雕还是被我收藏了。收藏讲究缘分,应该属于你的就一定会属于你。真应了那句话:命中有时终将有,命中无时莫强求。
    记者:虽然收藏有点缘分讲究,可你在收藏的时候肯定带有自己一些想法吧? 
    于波:这个自然。我之所以喜欢收藏,这和我从事的绘画专业有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涉猎,有助于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现在我的绘画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图案、文字符号,其灵感的来源跟我的收藏不能说是不相关联的。可以说,收藏给我的创作带来了文化滋养。搞收藏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还要具有一定的审美眼光。当你看到一件好的藏品时,你实际上是要和这件物品进行交流,也是要通过它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进行交流。所以,这就要求收藏者要具备这种交流的能力。为什么有人明明遇到了好东西,却错过了;有人却能在别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慧眼识珠、沙里掏金。
    记者:收藏是和古人的精神交流吗?
    于波:现在市场上收藏热,可很多人收藏看中的是市场价值,这是不妥的。就象一个屠户看见猪就在考虑从哪里下刀一样,非常急功近利。收藏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享受。试想想,当我揣摩着一个新石器时代人类用石头打磨成的石斧时,我的思绪不自觉地穿越时空,被带回到了那个年代。古人的手曾用这石斧切割过什么?他们当时是怎样的生活情景?这些多么值得人玩味。而制作石斧的古人又怎么会想到,他们手里的粗陋的工具,在数千年后,不小心就被我拿在手里。我的每一件收藏品,都让我忍不住地遐想连篇。能够看着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凝结出的文明成果,这对于一个热爱收藏的人来说就非常富足了。
    记者:收藏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影响?
    于波:可以这么说,收藏也是一种人生。通过这么多年的收藏经历,我对人生对功利有了一种平和的看法。我的书斋有一副对联,是著名画家王守志老师写的,叫“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这就是现在我的心态。一个人的收藏态度也反应了他的人生态度。一本古书,薄薄的几张纸可能就历经上百年,可人生不过几十年。面对我的收藏品,我常常想,和这些东西比起来,人生实在太短暂。这么短暂的时间,如果还在为一些功利而烦恼,实在太不值得。所以如果收藏仅仅为了追逐名利,那也不叫收藏,那是蓄财。我觉得收藏实际上是在收藏一种文化。收藏品仅仅是引领你回到过去那段历史的一座桥梁。
    记者:有些人因为收到一件赝品而懊恼不已,有些人因为收到珍品而欣喜若狂,你也是这样吗?
    于波:可能刚开始搞收藏会这样,可现在不会的。每个收藏爱好者都会经历见到珍品热血沸腾,买到赝品如坠冰窟的过程。“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在文物面前,人人都只是匆匆过客。对于收藏到珍品,当然这比收到赝品要幸运,可无需过分激动。因为这些东西仅仅是在你手里保存一段时间而已,你是有福之人。但你一定要把它保存好,因为你保存的是一段历史,是人类的文明产物。如果不小心买到了赝品,这说明你还需要磨练。可也不必为此而懊恼不已。因为,正是在这些失败的经验下,你才能学到很多知识和技巧。在收藏的寻觅和研究过程中,收藏者得到了最大的精神满足。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正是收藏最大的乐趣所在。我想,我们每一个收藏爱好者都应有这样的心态;对于珍品而言,要做到“见过了就算拥有了”。而面对赝品,您一定别忘了“悬钓之鱼,悔不忍饥”。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