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师张兆玉先生

吾师张兆玉先生

吾师张兆玉先生

日期:2014-04-15 14:55:33 来源:
关联艺术家:

>吾师张兆玉先生

     学生 潘军

    先生书法源于唐颜真卿。特别是工《祭侄稿》、《争座位》、《告身帖》,深得其中三味。并从晋人、魏碑、王铎及康有为那里汲取营养,形成了长枪大戟、内进外松、大气磅礴、飘逸洒脱的风格。后又专《二爨》、《汝南王》、《金刚经》及近代何绍基、黄宾虹、陆维钊诸家。这些对传统书法从时间与空间上的全面着力与吸取,使得先生之书已形成了浑厚亦显真趣、狂放然不失圆润且有田园风味的书风。
    先生书法的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源自于他的创造能力、才气、胆魄和见识。其一创造能力:作为书家来说,无论你能耐多大,你必须将它化为成功的书法艺术作品,否则一切只是空谈。先生在具有了扎实的临摹基本功之后,能将范本有效的交差运用,并具有将自己的个性转换为笔墨语言的能力。 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组合与拼接,而是一个书家的创造力,越是有才情的书法家,其个性就越强烈;越是个性强烈的书法大家,其精神实质又越是接近传统。这种度的准确把握正是先生书法艺术的精髓所在。 
    其二是才气:先生才华横溢,有目共睹。依学生拙见,他的才气从书法角度来说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手感,在日常生活中,先生的性格是“吃软不吃硬的”,而作书时则是“吃硬不吃软”。所以,柔软的笔头需要有刚劲有力且柔和巧妙的手去把握。所谓的手感就是能够巧妙的、恰如其分的将意想当中的轻重、缓急等感觉准确传达到笔头上,然后转化为各种刚柔并济的线条,从而达到心向往且手能至的境界。其次一种才气是对汉字字形的深刻挖掘,也包括对造型艺术的敏锐感觉。经常看到先生早期常临的字帖中很多行楷书会有根据字形上下左右结构画的字形框架的线条,从而使得先生在对传统字形的处理上往往采取大胆的破坏方式:拆开汉字的结构与笔画,以因势造型、随机布局。这足以证明先生对接纳传统书艺的独到眼界和对艺术追求的严谨。另一种才气:“有容乃大”,先生对书法没有门派之分,对欣赏的各派墨法、笔法、章法能自然、巧妙的在一副作品上运用,其书浩然自运、浑然天成,一改众多书家千篇一律的抄书之俗态。先生平时也常引用身边的耳闻目睹来教以学生,例自然奇观、音律节奏来诠释书理。正所谓“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 
    其三:胆魄。胆魄是一种能力的外在表现,但这种表现必须在法度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先生胆魄的表现不是直白的、外露的,而是含蓄的、内在的,但始终都是大气的,震撼人心的;其表像是儒雅、平和的,其骨子里又不乏豪纵与奔放。因此,有胆者作书,无论书体或风格上有多大差异,其自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在、有一种傲岸不群的气质在,先生的胆魄源自于其修养与学识。 
    其四:为先生的见识。右军云:“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所谓见识,即所见而有所识,就是今天常说的生活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要取得刻骨铭心的认识,亲身经历是最好的办法。古人有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空乏其身的刻苦磨练之举。在生活上,先生出生在农村,成长在新中国最难堪的年代,尝尽酸甜苦辣,目睹人间冷暖,在恶劣的环境中锻炼了坚强的毅力;艺术上,先生旁涉诸学,博取综览,进德修业,广学识以为书法取资。那么,应当从前人那学习什么、舍弃什么。他的认识对他的书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先生的双重见识也是一种能力,造就了他学书从帖之路正,推崇传统之法正,并取其精华、舍弃糟粕。 
    古人有云:“心不若人而欲书之过人,其勤而无所也宜矣。”先生在书艺上投入的时间令人刮目,给我印像最深的是先生每晨六点便起身临帖二柱香时辰,且每天浸于对书法的临摹、研究、揣摩之中。几十年如一日,这是一般人所不能比拟的,此谓精诚。 “钟繇初学胡昭书,十六年不窥园;智永独处阁上,临右军书三十余年,业成乃下。砚成臼、笔成冢、池水尽墨之功到,而于书不精欠诚者,未之有也。” 
    何绍基尝言:“诗文书画欲成家数,不从诗文书画始,要从做人起;人做成路数,然后用功于文字,渐渐搬移,其艺必成,适肖其人。”或许,先生的才气、胆魄、见识也造就了他品性的豪气、豁达、尚情、仗义,不趋利禄;于家、于世、于书,先生都担以很重的责任感;遇到知己常是直言快语,开怀畅饮,酩酊大醉方可休!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先生如书、如酒、如世是也!
    潘军
    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
    安徽省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