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贤道
我们再次走进高山,领略你的神采,呼吸你的气息。
安徽省书画院三年来每年组织书画院的画家和特聘画家分赴太行山和皖南山区进行写生活动。
在每次为期近二十天的写生中,画家先后到了山西境内的太行山脉——锡崖沟、王莽岭、板山,河北境内的嶂石岩,以及河南境内的万仙山、石板岩。太行山山崖险峻,气势恢宏,绵延数百公里。山谷中自然村落聚散高下,炊烟袅袅。山民质朴善良,勤于耕种。这正是一幅天然的太行山居图。
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如今,高速公路已穿越太行山腹地,纯人力开凿的挂壁公路盘绕在云雾之间,彰显人类的智慧与力量。在这五代大画家荆浩隐居作画的地方,已不再是深不可探的幽谷;两汉之际王莽追刘秀的高岩屏嶂,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危崖。历史如空中掠过的烟尘,物是人非,太行依旧在,留下我们的感怀和追忆。
远古的地质运动,形成了太行山石板岩层的构造,层层叠加到海拔1800米高的落差。临百仞之渊雾霭蒙蒙,履高山危石云蒸霞蔚。画家感悟自然,记录万象。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我们透过坚韧的形质依然可与之神会。画家不畏辛苦,登山越岭,早出晚归,勤奋写生,沉浸在亢奋与激动之中,记录被感动的瞬间。“度物象而取其真”,“真者气质俱盛”(荆浩·笔法记)。写生的原创性所形成的特殊神韵即为真。
在太行山深处的村落里居住的农民还保留着淳朴民风,纷杂的世界似乎与他们无关。我们面对山民写生,透过善良的眼神,顿悟他们是真正读懂天地自然地人。我们意写山民山石般的身躯,寻找岁月沧桑印刻在脸上的记忆,感受他们的生活状态,太行山的历史是他们书写的。
皖南山脉纵横徽州,黄山、白岳、奇峰、疏林,以及徽派建筑,明清之际,这里经济繁荣,文化鼎盛,诞生了徽商、新安画派,渐江、査士标、程邃、戴本孝以及梅清等都与这里结缘而载入画史。画家依恋这里的山川,因为这里处处都有徽文化的气息,这气息似乎比笔墨更重要。画家来到宣城溪口、泾县月亮湾、南陵丫山、繁昌马仁山、宁国大河口,在茂林修竹中掩映着墨瓦白墙、瀑布溪流,这乌溪的山泉之水,孕育了“纸寿千年”的泾县宣纸。“远岫与云容交接,遥天共水色交光”。青山妩媚如诗境。我们每一次都用陌生的眼光观察这里所熟悉的一切,捕捉和发现新的信息,以各自的笔墨元素意写树石、屋宇、泉流,构成多变的空间境象。同样的徽州,同样的黄山,却成就了不同的画家。这可能就是各有所思,别有所悟。
太行、皖南各尽其美,写山写景写人物,领略神髓,再造心象,写我意气。
当下画界多有浮躁之气,以数码照片替代写生,假写生之名浮光掠影。古今凡有大成就者,无不“师造化”以求其真,从而提升艺术品格,升华画境。
安徽省书画院为促进创作,每年组织画家、特聘画家带车赴省内外写生,出住在山乡百姓家,潜心写生。老、中、青画家和谐相伴,相互切磋观摩,三年来各有丰厚的积累,感悟良多。
现将多年写生的部分作品结集出版,这批原始写生稿,保留着现场的状态与生动,风格迥异,手段多样。“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石涛画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