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朱发东通州滨河小区工作室
作者:王莉莉
和朱发东的交谈是在他那间非常宽敞、非常本色的工作室里进行的。那儿简直是一个可以容纳和放纵很多思想的空间。没有家具、没有装饰,空荡荡的大屋静悄悄的,置身其中,便不由得遐想联翩。于是,我们的话题从这里开始。
我说:“这间屋子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朱发东说:“这间房子是我租的,倘若是我自己的,我也不会去刻意装饰它,这样简简单单的,更能让我沉下心去,任凭思想随意地延伸。”
朱发东语速很慢,仿佛说话的不是喉咙,而是思想。
而后,我们谈及了他的作品。

寻人启事
朱发东1992年创作的《黑色方格》可以说是他进行精神探索之后的第一部力作。当时,32岁的朱发东如同很多同龄人一样处于迷茫之中。常言道三十而立,而朱发东的事业只能说刚刚起步,他无法预见未来,但又必须对自己的现在作出种种选择和定位,他甚至不很坚信自己这种付诸行为的精神探索之路是否正确,是否能获得成功,在这种复杂、混乱、矛盾的状态中,《黑色方格》创作完成。他说,当他放下笔时,当他仔细审视自己的这部作品时,他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感觉,理清了思绪,并对自己的未来做了决定。
1993年,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第二年,沿海经济开发区及内陆大中型城市的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的发展起来。而由此,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欲的膨胀和精神的空虚日益形成两股强大的力量,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很多人在生活中辨不清金钱与良心、固守与变迁之间的利害关系了。人们心中的天平在剧烈地震颤着。就在这一年,朱发东创作了《寻人启事》,这是《黑色方格》思想主线成熟的延伸。《寻人启事》是一幅震撼人心的作品。朱发东敏锐地意识到此时他的许多同龄人已经在矛盾、彷徨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自己在社会舞台中应该充当的角色,然而,在他们的心里又在不懈地寻找,苦苦地寻求一种承认。于是,朱发东创作了《寻人启事》,寻的恰恰是一个叫朱发东的人。这幅作品我凝视了良久,自认为读懂了画上的朱发东:失神的眼睛,找不到前进的目标,麻木的表情后面隐藏着孤独与无助,整幅作品的暗色调更可让人理解朱发东内心深处的凄寂和寻不到自我位置的剧烈失望,甚至我的耳畔响起一个男人的声音:“我是谁?我在哪?”当然他所问的“在哪”并不是在问所处地点的名称,他想要得到的回答是人们对他在社会所处地位的肯定。然而没有人注意他的存在,甚至连他自己也越来越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存在着。《寻人启事》是每个迷惘者的自画像,共鸣由此而生。但是朱发东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全不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更重要的是要启示人们虽然自己很难给自己定位,但一个人要不虚此生,必须要先正确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舞台。朱发东巧妙地将绘画、精神、情绪融为一体,利用他的绘画反映时代人的精神生活现状,传递情绪的微妙变化。《寻人启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关注周围人的生活状态,与此同时,朱发东的名字也受到了海内外报刊、艺术等各界人士的大力关注。朱发东的行为艺术成就得到了肯定。

《寻人启事》
朱发东说《寻人启事》是他的成名作,但绝不是最佳作品,他认为《此人出售,价格面议》是较《寻人启事》更具力度的佳作。1994年夏天,一件背部缝一大块白色帆布,上面写有8个红色大字,《此人出售,价格面议》中式制服闯入很多人的眼帘。朱发东穿着它几乎走遍了整个北京城,却只有一个人问过他价格。当然,这个人买不起朱发东,而朱发东也说不清自己究竟值多少钱。这也正是当时很多大城市的中青年人所困惑的一个问题。在经济社会中,经济的浮沉升降不可抗拒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轨迹。只要生存,就要自觉不自觉地出卖自己的劳动、思想甚至人格和尊严。可是哪一次出卖时等值交换呢?人们开始寻找和确定自己的价值,开始争取最接近等值的交换。同时,朱发东也想通过《此人出售,价格面议》告诉人们不要为这种明知不等值的交换而苦恼和失衡,应该勇敢地承认和面对这种人人如此的不公平,勇敢地去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
朱发东始终在用思想创作,他细心地感触着人们平静的生活背后波澜起伏的情绪变化,他将精神外化,启示人们由消极的思想深渊中走出来,以积极的方式解决内心的苦闷和彷徨。今年7月,朱发东创作完成了又一部精神历程的新作——《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渐进、完整地展示了一个人从初入社会的懵懂无知到逐渐成熟的过程。朱发东第一次被雇佣时全无工作经历,单纯幼稚地以工作一天20元的劳动报酬被人雇佣了。这一天风很大,初春的阳光惨淡凄冷,朱发东把手浸到冰冷的凉水中不禁打了个冷颤,望望整栋大楼的玻璃,他对自己笑了笑。擦干净这些玻璃,就可以挣到20元钱,伴着这种想法,他很快完成了工资,等待老板的检查。老板非常苛刻,但望着擦的光亮的玻璃,他爽快地从兜里掏出20元钱。朱发东拿到这辛苦钱时,心里暗暗地为自己高兴。朱发东又说:“这是我所做的最艰苦的一份工作,但现在想来,这是最具意义的一步。”后来,朱发东又被人雇去做刷墙匠,那一天突然停电,所有的人都走了,只有他披着月光努力地工作。当然,朱发东的工作也有比较轻松的,甚至有的工作他根本就没想到那么好,居然有人雇他去旅游。于是,朱发东替那个人去了一趟兰州,拍了很多照片,然后回来汇报了自己的感受。那人非常满意。我问朱发东:“你去工作,无论多辛苦也要做,这是为了艺术。可我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居然会出钱让你去旅游呢?”朱发东说:“说来也是,有的人听说我要搞《生活方式》这一主题后,就主动来雇佣我,可怎么也想不出来雇佣我干什么,于是就有了些好事落在我头上。我不管他们雇佣我的目的是什么,总之我要感谢所有雇佣我的人,感谢他们帮我完成这部作品。”我想这是对的,不管别人出于什么动机去雇佣他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完成得非常成功。一百天中,他从事了五十余种工作,体验了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工作场景和得到不同劳动报酬时的心情。他将人类最真实最细致的心理变化和生活方式做了一次宏观的展示。这一作品告诉人们,虽然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有的艰辛,有的乏味,有的轻闲,有的充满美丽与神秘,但它绝不仅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为每一种生活方式的背后都蕴藏着朴实而丰富的生活底蕴。所以无论你从事何种工作都不必灰心丧气,这只是生活的过程而已。最后只要你勇敢地面对生活,总有一天,你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我想这正是朱发东意欲通过“生活方式”所要表现的主题——过程。最后一个雇佣朱发东的是北京艺术博物馆。那一天,朱发东用自己从事不同工作时的照片向人们无声地诠释着所要表达的一切。从另一方面讲,这部作品也是朱发东从事行为艺术之后逐渐走向深化的过程之一,同时也是他的情绪从激烈矛盾转向平静自然地一种见证。
行为艺术的表现形势很多,不仅仅可以通过绘画、照片这种静态的形式,还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表现深层的思想。1994年,朱发东利用电视片的形式创作完成了《他的成长与门有关》。荧屏上 一个小孩在很多道门槛上出出进进,每每迈入一道门槛,他就长大一点,就这样,他逐渐长大****。这个电视片仅有15分钟,而这15分钟却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人的一生当中要经历很多次选择,每选择一次都要迈过一道门槛,无论对错,你都在迈过这个门槛的同时长大了一些。进入一道门,就要义无反顾,努力走完全程,迎接下一次选择。这就是成长。朱发东总是这样,用并不惊人的手法表达着人生的道理。看过《他的成长与门有关》以后,我的脑海中便总是浮现出一个反反复复进出门的身影。我想艺术的成长同人的成长一样,此时朱发东的行为艺术也正面临着许多选择。

《寻人启事》
夜色降临,我们却喋喋不休地谈论着人生这个我不常提的话题,在他的思想的牵引下,我觉得人生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一番。听着朱发东对自己创作历程的回顾,读着他的作品,我不禁想起曾看过的一篇****中的一段,我想姑且用这一段作为此文的结尾吧。
“有一天我走在王府井大街繁华商业区,我喜欢看到人们被物质和欲望所驱使的急促表情,促销小姐脸上的笑容之花,使我感到这一切、这座城市中的一切都是伸手可及、真是无比的。但那天我忽然看见前面走着一个人,他穿着深蓝色中山装,但背上缝了一块白布,上面用黑字写着一则寻人启事,我确信我刚才就在附近见过这个人,于是我立即伸出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嗨,我见过你要找的这个人,他刚才……’他转过脸的时候我一下子愣住了,因为他就是寻人启事照片上的那个人,我有点儿糊涂了,我看到的是一张年纪约摸30多岁的男人的脸。他猛然冲我笑了笑:‘我说朋友,我是一个行为艺术家,我寻找的正是我自己。谢谢你,再见!’他笑着走开了,很快就消失在了涌动的人群之中。我站在那里愣了半天,我明白这座城市里出现了行为艺术家,真正的行为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来作为艺术品。这座城市它包容一切,这座城市是真正宽容的。就像它对待刚才我看见的那个寻找自己的行为艺术家那样,什么人都可以在这里寻觅与开始。”
(注:这部小说所描写的艺术家,正是朱发东,作者:邱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