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谈——关于中国画的师生对话

传承与创新谈——关于中国画的师生对话

传承与创新谈——关于中国画的师生对话

日期:2014-07-21 14:24:51 来源:
关联艺术家:

>传承与创新谈——关于中国画的师生对话

    韩朝:传承与创新是美术界普遍关心的一个艺术问题。您怎么看?

    刘巨德:每个艺术家都不是孤立的,都会受到前人的影响,也会受到他所处的时代的影响。传统不会过时,因为传统在永恒中流变、流变中永恒,永恒跨越时空,流变生生不息。艺术是一个生命体,不变是不可能的,但变必须立足于永恒。
    人都求知爱美、喜新厌旧,每个时代真正的艺术家都在知常求变中下功夫,希望自己的作品超越现实走向永恒,平凡奇特。但这是一条没有终点、没有捷径的道路,需要有朝拜前贤的心灵、敬畏自然的感悟, 没有谋划、没有标准、没有国王、没有界限,一切自然而然发生着。
    造型艺术就是要造,型是一个“法模”,可以称为艺术家心灵的“心范”(模子),它由艺术家的天性、自然的天理、时代的精神、文化的根性、艺术家的感悟等因素铸造而成。所有客观对象只要从这个“心范”流淌出来,就会有继承和创新,就会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和个性。
    我每次创作,最后呈现出怎样的效果,只有画完后才知道。创作的过程常常是游走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一部分是清楚的,一部分是不清楚的,一部分是冒险的,一部分是随机应变的。   
    韩朝:您对继承与创新的辩证认识,在一定意义上,与潘天寿先生所说的“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异曲同工。一味的常,没有变,常也不会长;一味的变,没有常做支撑,变也不是真正的变,自然也不会长。
    另外,我觉得以“法模”作比喻,非常生动形象。前一段在忻东旺老师画展的前言上,您也讲到“法模”和“心范”的概念,心范与法模,好像天然规范着艺术家的创作,应该说,这是您对艺术心灵的个人阐释,其中蕴含着有关艺术继承与创新的体悟。
    艺术创新总是建立在传统和前人的基础上,师承与取法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您的老师庞薰琹先生、吴冠中先生在这方面对您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包括您的创作思路的确立,给您带来过怎样的帮助?
    刘巨德:庞先生和吴先生是上世纪20年代和40年代留法的艺术家,他们都从西方现代艺术的镜子里看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所蕴含的现代性品质和生生不息的活力,他们都被看作是形式主义者。他们在艺术上不划界限,主张艺术没有国界。凡是好的艺术都可以为我们所吸纳,文化和艺术就像空气一样,是自由而相融的,但他们又珍视艺术的差异性,珍视文化艺术特色的重要性,所以他们的艺术都扎根于本民族传统,又具有现代性和开创性。他们认为,中国传统艺术本身就是由多种文化融合而成。“传统,就是边传边统”。在他们眼里,包括油画、国画也没有界限,他们一辈子都在不断地去打破各种界限。这些对我影响都很大。
    韩朝:看来庞先生、吴先生对您的教育是启示,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刘巨德:对,对,吴先生讲,“我给你们的是**,不是干粮”。
    韩朝:不是具体的技法和语言,而是教会你原创的本领,所以继承传统,不是从中捞鱼,而是用传统之道结网。
    传统流派纷呈、博大精深,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多元、开放。您强调“混沌美”、“走向未知”,这是否也是对继承与创新的思考?
    刘巨德:对,传统是开放的,我们也应该用开放的心态去学习。继承传统,其实是从各种新的角度再阐释传统的过程, 需要我们以儿童的眼睛和哲人的头脑去倾听、去诠释。混沌美也是对传统的一种认识和诠释, 重在回归传统和走向未知。
    打个比方,继承传统也像大马哈鱼逆流而上,从河流返回源头产卵,路途艰险,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大马哈鱼遇难,只有少数能够到达终点分娩,从中新的生命又顺流而下回到大海。艺术的创新也是一个新生命诞生的过程。
    韩朝:中西融合是20世纪中国画创新的主要路径之一,自林风眠、徐悲鸿那一代艺术家开始,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传统中国画已经走出了上世纪初式微的困境,并由此完成了现代转型。就当下而言,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影响越来越大,您也走在中西融合的艺术道路上,您如何看待?中西艺术的异同又如何?
    刘巨德:很多中外艺术家,在东西方艺术之间既看到了差异性,也看到了其中的亲和性,例如梵高,大卫霍克尼就把东方艺术的传统精神有机融合到自己的绘画中,他们的艺术也是中西融合的产物。中西艺术像空气一样,相互渗透是必然的。文化都有开放的本性,也有自己特殊的根脉。
    非常有趣的是,西方传统的认识方法常常是“打开看”,东方传统的认识方法常常是“抱着听”,因此,西方绘画解剖学很发达,中国艺术的道气说、神韵论很久远。中国人认为解剖看到的是死物,与活的真实相去甚远,所以中国画提倡冥想、静观、听气。东西方都在探索生命的本真,但方法各异,其文化是互补的, 在高峰上是会相遇的,特别是印象派之后的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的亲和性越来越明显。
    对艺术家而言,他的艺术成就无论是大树,无论是高山,他们的天空、他们的传统都是世界性的,没有界限,但艺术生命的根又是生长在具体的民族的土地里。
    韩朝:实际上,创新和继承的关系不是分裂的,以吴先生为例,有人说吴先生的作品缺少笔墨,客观地说,吴先生作品确是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比如诗性、气韵、意境,正因为把握了这些核心和本质,同时又以新形式表达,才有清新气息,生面别开。因此,不能说吴先生的作品没有传统,只是他没有局限于文人画的传统样式,他的着眼点不是传统的一招一式,他更关注文化性和精神性的层面。
    继承与创新,以我的理解,继承的是传统的精神,创新的是形式语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师古人心,不蹈古人迹”,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也是这个道理。
    刘巨德:艺术创新确实会从语言形式上有明显的表征,古今中外,艺术家的各种语言、风格不同程度地为艺术史开辟了新的天地。例如,米开朗基罗在继承古希腊艺术的基础上,把上帝的力量和奴隶的力量统一在他的艺术中,用打开看的方式创造了人类悲壮的、力的精神世界。看梵高的艺术,虽然也饱含着人类崇高的悲情,但是和米开朗基罗的绘画语言全然不同,他笔下是生命流动的膨胀,米开朗基罗笔下却是生命张力的凝固,如雷霆万钧之力凝于一瞬。他们各自看到了生命的崇高与卑微,触摸到了自然内在隐秘的活力和律动,从而他们的艺术语言自然从心中流淌,使看不见的成为了看得见的。所以吴冠中先生说风格是背影。语言是生命的不可分割的表征,它由家乡的故土、文化的传承、超拔的精神、自由的灵魂等形成。   
    韩朝:创新成果须落实在形式语言上。语言本身是有思想的,透过形式语言,能看到艺术家的修养、才气和精神,也能够看到他的创作状态和所处时代的诸多讯息,或者说,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其语言既要有鲜明的个性,他的个性立足于传统和当下的交汇点上,是时代性特征的一种个人化的理解和呈现。一叶知秋,这里不妨引申为一人(画)知一时代。记得您在一篇文章中谈到,“隔生长着个性,通显现着共性”。这也是关乎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刘巨德:是的,传统对我们每个人来讲,是一个共性,但每个人由于天性不一、生活阅历不同、知识结构相殊、认识方法有别,自然对传统的理解、阐释和继承结果各异。各异是有限造成的,有限属于个性,无限属于共性。当个性产生于共性的时候,才会有真正意义的个性。所以我告诉学生要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性。这三点里师心性常常容易被忘掉,因为我们习惯于外视,不习惯内视,常常出现邯郸学步或削足适履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常用庄子的故事和传统画论引导学生,启发他们自由地去创作。
    韩朝:其实,继承和创新并行不悖,对文化传统领会越深,创新才越有可能,才越见成效。对传统最好的继承是创新,没有创新的继承一定缺少发扬之光。 
    不过目前艺术创新的处境有些尴尬,一方面,创新有难度,不是说创新就能创新,创新需要足够的修养、胆识和勇气;创新也并非为新而新,新不等于好,创新要有美术史意识和艺术    敏感度,创新应该处理好传统、个人、时代三者间的关系,应该有足够的文化含金量。另一方面,市场对艺术的作用越来越大,市场有推动艺术的积极意义,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举个不远的例子,前些天一位收藏家发来十余张现当代名家的作品图片,让我鉴定一下真伪,有些画作一看便知真假,也有些难以辨别的。这里面反映出一些问题,画家在不同阶段、不同状态下的作品有所不同,藏家和市场认可的多是画家固定笔法、墨法及一致面貌的作品。很多鉴定和收藏只落在具体的笔法层面判定是否某家作品,而不关注艺术的品质。所以不少画家一旦进入市场,就会被限制住,或自己不愿意再变、甘愿守成,不再去突破自己,继承与创新成了一句空话。还有我遇到一位著名书法家,现在的书法和十几年前的一个模样,基本没有变化,问其原因,回答是,一旦变了,会影响市场。现在市场对创作的影响越来越大,客观上对创新干扰越来越大。我觉得,这样的环境不利于中国画艺术的创新。
    刘巨德:我希望中国能够出现一批真正有理想的、超越功利的收藏家,我相信不远的将来会有,他们将以独特的眼光,发现和收藏有创造性的、坚守永恒的艺术作品,从纯粹的文化艺术的角度推进中国艺术,最后把收藏的作品为国家建立一所艺术博物馆,我想这可能也是很多艺术家的心愿。
    艺术都会走向市场,但对艺术家来说,市场是副产品,真正的艺术家不是去追逐市场。不管艺术家有多大的市场,他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应该永远是自由的。
    韩朝:艺术是永恒的,市场是变化的。
    刘巨德:有艺术永恒的追求,一定会有市场,只是时间的问题。当今的中国艺术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没有权威的时代,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都不会被埋没。艺术家应该在体悟传统,师法自然上下功夫,信仰艺术,做好艺术的仆人。
    韩朝:这些都离不开安静的创作环境。艺术创新,需要敏锐的艺术感悟力,需要深厚的人文积淀,需要不破不立的识见和勇气。我注意到,您对艺术生命和自然的关注多于对社会的关注,您既关注变化,更关注永恒,您不大受到外界的干扰,我想这样是否有利于保持一个良好的创作状态。
    刘巨德:艺术家头脑中的时空是超现实的、模糊的,不跟潮、不随风。潮流、趋势在他看来并不重要。在某种程度上,他离这个时代很近,也离这个时代很远;他离古人很远,也离古人很近。真正的艺术家知道自身艺术的意义,他的内心是坚定的、自由的、超越的。
    我一直在观察自然、研究传统,关注古人认识自然的方法和体验艺术的状态,品读他们的画论,包括寻找他们的哲学源头,以及不断临摹各个时代的艺术遗迹,希望走进传统一道又一道门,希望从有限通向无限.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继承与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丢弃的过程。中国画创作就是为道、悟道的践行。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