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花草的画家,古今中外都有不少,按人情事理上来说,各有各的不同。徐浡君画的这些以花草为主题的画作,就与中国古代、西方艺术史上的艺术家的花草有很大的差异。应该说,在中国绘画史当中,以植物作为对象构成画作的例子不在少数。梅、兰、竹、菊这样的四君子,在中国绘画史中是经常出现的绘画形象,在壁画以及其他的画种之中,也举不胜数。这些植物的人格化,只是作为艺术家的身世的机遇的抒怀、或者寄托,像屈原这样的艺术家以香草自居,自比为美人,其实最深的一层就是为了博得君王的宠信,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以此可以通到爱国的途径。除了梅、兰、竹、菊之外,我们在元明清的画作中,还可以见到另外一种画作类型,即《竹石图》。这些以植物,不管以何种植物作为绘画的对象,又或者将这些不同的植物以不同的组合画进同一幅画作当中,有一点可以确证,这些画作都无非是中国古代艺术家个人情怀的表达,画作所表达出来的精神实质,其实都是很私人化的,并不具有更多的社会性。从这一层来看待徐浡君的作品,即近期徐浡君所画的《蝶恋》系列,很明显的感受则是《蝶恋》系列作品没有任何人格化的倾向,虽然在风格的呈现上有西方表现主义的画风存在,但是表现主义类的作品比之于中国古代的文人画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虽然他们都旨在通过画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意向,但是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情感抒发则更多地是作为一个文人、私人情绪的寄托,他们却并无更多的社会效应。而表现主义则不同,表现主义作为一种画风,或者作为一种流派,都有自己的现实针对性。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艺术家,徐浡君在处理自己的作品时,没有像用“自然主义”的手法来处理自己的画面,也没有像古代艺术家那样来处理自己的画面,前者的做法,虽然很好地描绘出了所要描绘的对象,看似客观,实际上成为了现实主义的虚设,为何如此说呢,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说自然主义的创作手法,是可以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不需要、并不应该有创作者的个人、主观的意见参加其中,可是,事情真是如此吗?这只有在理论上才说得通,或许,“自然主义”只是一种理论,而不能构成一种事实上的创作手法。徐浡君没有像古代艺术家那样去将所要描绘的对象人格化,因为“人格化”的最后结果,或许只是说明了一个艺术家的情绪、情感上的事情,有时或许是很私人的,并不是理性思维所需要的结果。这就是徐浡君在创作《蝶恋》这个系列所作出的选择,希望达到的是,想让艺术有一种批判的功能,而不仅仅只是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之时仅仅只需要表达艺术家个人的、主观的创作感想。
植物作为画作的对象,从前面时代的画作,我们知道的有风景画,中国的拟人化或者人格化的梅、兰、竹、菊,《竹石图》、山水画中所出现的以某座大山作为主景,植物这些花草仅仅只是作为陪衬出现。有时,植物作为对象也仅仅只是作为风景、写生的一项,出现在绘画创作中,甚至只是艺术创作之前的技法的练习。从艺术史上来看,植物作为画作的对象很大一部分在于,大部分艺术家是将植物人格化了,这样的情形不只出现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当中,从传世名作中,我们去解读他们的这一类绘画,大多从身世、境遇,具体一点我们也是从或者这幅画是作为雅集、遣兴所作这样的途径来解读。而现今的以花草作为绘画题材的画作,应该说也有这样的情形在其中,这是植物作为绘画对象、题材的一种情形。他们虽然将植物和自己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但是没有将所要描写的对象作为和社会的一种联系,以达到对于社会、思想观念层面的批判,而是以情绪表露在外,而不是理性思考的参与。徐浡君创作《蝶恋》系列,其画作中的这些花,则是更为具体化的,或许稍微对植物学有研究的人,都可以辨别出在徐浡君作品中的这些花草属于什么科目。徐浡君避免了创作梅、兰、竹、菊这样的植物,或者竹石图这样的画作类型,而选择了大众较不熟知的花草。这个中原因,其一,是因为梅、兰、竹、菊这些植物如果出现在画作中,就大众普通的理解,一般都是拟人化的使用,而且这样的拟人化所要表现出的所谓高洁、节气等品格都只是泛化的概念,而且是很私人的,只是说明艺术是感性的传递、道德的施教。而我们所讲的艺术批判的功能以及对于社会的回应与反响在那里呢?徐浡君选择具体的花草就避免了主题的泛化,所要达到的是概念上的清晰以及概念上的思考。选择我们或许一时不理解的植物作为画作的主体对象,并不是为了新奇,而只是想说明这样具体的植物和社会的某种联系,这是徐浡君选择某种具体的花草作为画作对象的第二个原因。在考察植物方面,或者就依徐浡君的思维,“植物”的定义太大,它其中包括很多的植物,其种、科、目的繁多,都一时难以去解释,还要去理解、学习。但是有一点,从大处着眼来讲,我们人类历史的进步,对自然、自然中的其他生物,不管有脊椎、无脊椎,单细胞、多细胞,从开始我们对于他们的认识是觉得他们是神秘的,到具体地了解他们,他们和我们人类的关系从我们避而远之、对其无知,到对他们有具体的知识、有知之后,我们则是将之拿来随意的利用。如果我们以人类的标准来看,其事物有善恶、利害两面,那我们其实是知道这些花草和我们的关系是什么样子了。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来看待这些徐浡君画作中植物、花草,我们则可以有清晰的理解,甚至解释。所谓“蝶恋”,如果这些花草是利、善的一面,蝶恋则是美好的,反之,则是不美好的,蝶恋,蝶死;人恋,人死。这不是对植物甚至所有生物的排斥,而是理性的思索。
植物、人文、谱系 ——徐浡君《蝶恋》系列作品赏析
植物、人文、谱系 ——徐浡君《蝶恋》系列作品赏析
植物、人文、谱系 ——徐浡君《蝶恋》系列作品赏析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打造专属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