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狭颂》浅说

《西狭颂》浅说

《西狭颂》浅说

日期:2014-08-13 16:38:45 来源:《书法导报》
关联艺术家:

>《西狭颂》浅说

    一、《西狭颂》的称谓、内容及几个问题的辨正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因篆额为“惠安西表”四字而别称《惠安西表》,亦称《李翕颂》《李翕碑》;又因其具体位于海拔1125米的西狭(今称丰泉峡)中段之“青龙头”中下部的崖壁间而称之为《青龙头摩崖》或《西狭摩崖》;摩崖北濒响水河,东临黄龙潭,故也俗称《黄龙碑》。汉灵帝建宁四年六月十三(公元171年8月2日)摩崖书刻,与《石门》《郙阁》一起被称为“东汉三颂”。现仍在甘肃成县城西12公里的天井山丰泉峡(今抛沙镇东营庄子村)栈道转角处的摩崖上。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狭颂》摩崖石面自然凹凸,通高3.15米,宽2.25米。内容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主体部分)为颂文,高、宽均1.45米呈正方形,铭刻颂文20行,行14字~20字不等,计385字,字高3.6厘米~6.7厘米、宽5.2厘米~6.7厘米不等;记述李翕生平,称颂其率众修复西狭山道而造福于民、施行仁政、屡治祥瑞的政绩。第二部分即竖额篆题“惠安西表”四字,字高12厘米~16厘米,宽8.5厘米~9.5厘米;寓“惠康安民”之意。第三部分为颂文右侧的“五瑞图”, 刻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降(承露人)五个线描图像,称为“邑池五瑞图”,高1.1米、宽2.1米;图左题记2行,计26字:“君昔在黾池,修崤嵚之道,德治精通,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第四部分为位于颂文左侧的题署,12行,计142字,记录参与建造者的郡县官员12人之名、字、职及籍贯。第五部分为摩崖围侧所勒两宋、明、清以至现、当代士人官员、名家的历代题记30余则,其中右上侧为当代书画大师李可染所题“东汉摩崖石刻西狭颂”勒铭。
    《西狭颂》迄今已有1830多年的历史。大抵宋以降,斯颂声名日起(宋以前尚未发现史乘载述),先后著录者四五十余,但多有讹谬,此有必要对如下几个问题进行简略的辨正。
    其一,关于李翕籍贯之讹。对此,颂文首行内容“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君讳翕字伯都”句本已明确。《水经注·漾水》注作“河阳”,当系刊误或校正失谨所致;《汉书·高帝纪》师古注曰“阿阳”(西汉隶天水郡,东汉隶汉阳郡),《后汉书·隗嚣列传》李贤注亦认为,“本为河阳者误也”。洪颐煊《平津读碑记》云:“今流俗书本或作河阳者,非也。”清宣统《甘肃新通志》载谓:“李君讳翕,汉阳阿阳人。汉阳治冀,即今伏羌县地。阿阳县即今静宁州地(即现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或静宁县境——笔者注)。”故,凡作“河阳”者,多系以讹传讹。
    其二,关于《西狭颂》所在地问题。宋·洪适《隶续》迻录“武都太守李翕天井道碑”后,乃将“西狭”“天井”(指天井山之“天井碑”)二“碑”作一是称;大致自南宋末起,又多有“碑”在鱼窍峡的记载,故,清·岑建功《舆地纪胜补阙》谓“今碑在鱼窍峡”。《西狭颂》之所以称谓颇多,主要因历代地名时沿时革,且有广义、狭义和俗称之别,今名“丰泉峡”即古代所谓的“西狭”等。准确地说,当称作“在西狭(即今丰泉峡)青龙头”似更确切。
    其三,称“碑”问题。将文字镌刻于石,在先秦大抵统称刻石,秦始皇刻石记功,大开立石铭传风气,但延至汉代才将较大的长方形石块称碑。即是说:碑是具有一定形制,并用以书刻文告或作为纪念物、标记的文化生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东汉·许慎《说文》释曰:“碑,竖石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凡刻石必先立石,故知竖石者碑之本义。”又云:“秦人但曰刻石,不曰碑。后此凡刻石皆曰碑矣。”,《辞海》指出:“在山崖石壁上镌刻文字叫‘摩崖’。如北齐尖山《王子深摩崖》。”所以,准确地说,至少从学术意义上说,像《西狭颂》《石门颂》《郙阁颂》《耿勋表》《扬淮表记》及《开通褒斜道刻石》等东汉刻石,皆当称作“摩崖”,而不能称之为“碑”。
    其四,西狭之“狭”,应为“峡”,乃或笔误所致。从文字源流作考,先有“夹”字,后渐引为挟、峡、狭、陕、侠等不同义的字,但始终没有狭、峡二字通假之释及先例。
    其五,《西狭颂》石壁微有凹凸,石坚质细,又处“遮阳帽下”状,风有蚀而雨无濯,加之所处险要人迹罕至,宋人已苦于“恶不蔽晦”,近人多叹其“毡捶不易”,故除少数字有剥泐但可辨读外,多数字历经1830多年依然“独获保全”。旧有多种拓本,据以为治,或称“創字左底口描填本”云云,实因是字所处恰逢石面凹进而捶拓不工所致,不存在“几经刻洗”而损之况。
    其六,《西狭颂》乃为仇靖所书。从《西岳华山庙碑》署名郭香察例析,仇靖身份并未像郭氏那么明确(并非“遣书郎佐书”),署曰“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考略汉代官职,唐·颜师古注:“从史者,但只随官僚,不主文书。”故“从史”当系随侍。大凡“史”职皆与书写文字有关,惟“从史”属汉代习惯称谓,并无此制,仇靖(字汉德)当为武都郡太守李翕的随侍“秘书”或“文员”。按照汉代的官职划分,“从史”为汉代高官的从属官,或称“从吏”,类似随从,是由主官增设的官职,不列正式官序,是汉代郡县不列入诸曹的散吏。说明仇靖在武都郡衙署的机构中,是一个未被列入正式编制的普通随侍;从石刻最后的署名排序可见,仇靖排在“有秩”(相当于乡长)李瑾之后,地位自然很低了。另外,据洪适《隶释》:“仇靖字汉德书文者,挥翰遣词皆斯人也。”是说《西狭颂》的撰文和书丹都是由仇靖一人完成。由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认为,《西狭颂》属于当今所谓的“民间书法”。
 
    二、《西狭颂》的书法特色及在书学史上的地位
    站在书法角度察析艺理,《西狭颂》结字势方意圆,挪让得体;用笔凝练瘦挺,拙涩四溢,竭力表现出一种“古而肆,虚而和”、疏宕宽博一路的书风特色。细品其书,但觉笔势开张,气象威茂,线条遒拙,动静有序,比起那些偏于雄强浑厚与妩媚秀丽之截然阳刚与阴柔的作品风格来,更多一份洒脱,更多一份丰富。观读《西狭》,往往犹如身置幽谷柏林,似目驻千年松岗,不禁令人肃然佩叹。同《郙阁颂》《石门颂》相比,竖笔横画多含蓄忍敛,而波挑多变,折笔古拙,笔势于沉稳涩滞中透出爽利;虽构形方整,显得稚拙静穆,但撇捺等笔画稍作延伸,使本来厚重的线条平添一种洒脱逸致之感而透其巧。对此,可借祝嘉的一段“巧拙论”加以阐明。他在其《书学论集》中道:“《石门颂》巧多于拙,《西狭颂》巧拙各半,《郙阁颂》则纯用拙,它们是各有其特点,各有其妙境的。”
    对于《西狭颂》的书法艺术,历来多有评赞。清·万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云:“字大纵横不下三寸,宽博遒古。”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疏宕则有《西狭颂》。”杨守敬《平碑记》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徐树钧《宝鸭斋题跋》赞曰:“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非复可以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梁启超《碑帖跋》则又称“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是的,《西狭》不像《石门》那样过多地摄取了简牍墨迹中的恣肆和超逸,从而显得纵横抒逸和线条的不屈不挠;而它则显然法从汉隶“正则”且写出仇靖自己的独有风格。这,当即《西狭》书法之堂奥,实在耐人寻味。
    更为可贵的是,大片险要石壁摩崖上雕勒出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降(承露人)之“五瑞图”,似可认为,在古来的刻石史上难得一见。而且,从上述我们对《西狭》所析诸书法特色作比较观读并探赜索隐,很显然,文、图巧若天地之合,十分恰切,相得溢彰,更烘托出《西狭》书法风格的神明通畅。
    现在简要地谈谈《西狭颂》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历史地位问题。
    倘如按杨守敬所说,《西狭》“尤可宝重”,必然在书法史特别在刻石书法史上享有毫不逊于《张迁》《乙瑛》《礼器》《曹全》等名碑的地位。但事实上,《西狭》并未像上述名碑那样得宠,以至连甘肃本土的书家们都极少有承学传扬《西狭》的现象。究其个中之由,笔者以为,一是清代以来碑学派审美观念的倾向及影响甚深,学书者多将注意力放在具有庙堂气息的“正则”碑版上,摩崖之类作为“非正则”的“民间”书迹显然被视为不屑,这是一个根本原因;二是《西狭》所具“古而肆,虚而和”、融巧透拙、呈方似圆、凝而见逸、厚而瘦挺的风格特色,较之他碑实藏深奥,难以理悟和把握,初习者不得法,深研者读而畏,只好退避三舍,这是一条深层的根本原因;三是鉴于上述原因,习者凤毛麟角,悟者更为稀见,加之《西狭》所处偏僻幽眇,又缺少条件和宣传,极少有人亲读摩崖,而即使得见拓本也因拓工不良难以细读而舍此取彼,更由于迄今尚无一位以写《西狭》而名世的大家范导,习者犹存丈二和尚心理,只有从众为之等等,这些也是《西狭》遭受冷遇的重要原因。
    但是,笔者还以为,书法作为艺术,只有风格、流派的不同,并无统一、绝对的标准,也不应有官方与民间的严格界限。雄强与巧丽、粗犷与细致、豪放与矜持、质朴与典雅,皆是艺术审美的不同范畴,其审美特征总是表现出各自的不同。官方书法未必人人大师件件精品,民间书法未必件件粗俗不入书脉,恰恰相反,正如笔者在拙著《中国上古书法史》中所指出的,“书法的各种书体,大都产生于广大民间。先秦的草篆、杂体篆和古隶,尤其是汉代大量简牍砖瓦中的分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和各种糅合而成的破体书等等,穷溯其源,无一不是起始于、生成于广大民众的‘粗手俗笔’……民间书法是书法得以发展的真正动力和书法艺术的真源……张芝就是集民间草书之大成而颇见造诣的民间书法大家”。由是见,《西狭》当是东汉民间书法的佼佼杰作,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来,它都理应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可宝重”,不敢小觑。笔者认为,《西狭》与《张迁》《衡方》诸碑同属惟其拙故不甜俗、惟其朴故不做作一族大格,完全具有最能吸引眼球和心灵通犀的同等地位,至少在汉代刻石书法中皆属一流之作。
    这里还想提及的是,前人没有走过未必无路可走,前人走过了未必斯路永恒,怕的是我们永不识路,不愿去走崎岖之路。在当代书法大潮之中,在人人皆知的继承创新、风格多样的趋势下,《西狭》可谓一条充满前途和光明的“幽径”,我们不妨由斯入手,兴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三、《西狭颂》的文化内涵及所映射的人文精神
    史迹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缩本,人文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卷宗。《西狭颂》所包含着的是一个大千的世界,其周围的人文历史更衬托出一个精神飞动的光环。
    《西狭颂》所在的成县(古称下辨、同谷等)已有可考的3900余年历史。它位于秦岭南麓、甘肃东南部的嘉陵江青泥河流域,东临陕西省略阳县,为出秦陇入巴蜀之孔道,隶属今陇南市所辖,面积近1700平方公里,人口25万余。溯翻历史,今陇南的大部和陕西南部不少县市,汉代大体上为同一属地。所以就摩崖的形式、时代、地域及内容等来看,像“汉三颂”、《耿勋表》《杨淮表记》及《开通褒斜道刻石》等,其间存在着本然关联:从时代说来,它们皆为东汉遗迹,最早者为《开通》,是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石门》为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西狭》书刻于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郙阁》紧踵其后(且与《西狭》皆为李翕治路修桥事迹之颂),仅晚八个月,而《杨淮》又晚《郙阁》刚好一年(公元173年),《耿勋表》则更晚一年(公元174年);从地域说来,《石门》《开通》《杨淮》皆在今陕西汉中市地区,《郙阁》位于今陕西略阳,与今甘肃成县的《西狭》和《耿勋》紧邻;形式皆为摩崖刻石;内容多与修路相关,歌颂人物亦多“路官”。以《西狭》为例,武都太守李翕鉴于郡之西狭为通往巴蜀的要道,而阁道狭窄不畅,车骑堵塞,极为不便,奉敕修治西狭中道并亲临督察,属官李瑾、仇审等率工徒凿石开道,去除路障,拓之平整,遂使险隘变成通途,自斯便利民众,促进商旅。郡丞吕国等12人于是勒石作颂,记载李翕这位“衣食父母”的雨露之恩及治路功绩,不仅书刻数百言颂文,而且画勒颇具象征意味的“五瑞图”。其文畅达典雅,其画形象率真,书、画、刻三风谐和,神韵四溢,经过1830多年的历史风烟,以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和山林书风,成为一代代学者仰慕的人文景观和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这里,曾留下嬴政临巡的传说,开槽通船的创举,马融降帐的遗迹,“诗圣”杜甫西行的足履(其《凤凰台》《同谷七歌》等诗篇及立于成县的宋建杜甫草堂名闻遐迩),抗金名将吴挺的陵园;《西狭摩崖》周围镌留的北宋、南宋、明、清、民国和当代人士的题记,尤其康有为、梁启超、李可染等贤哲对《西狭》研究的记载;这里,还出过仇靖、仇绋等名垂青史的书法家,更出过“陇南文宗”任其昌及其子任承允这样均曾主讲陇南书院的历史文化名人……这一切,构成了《西狭》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飞动的人文内涵。《西狭》,就像缅甸人民称自己的母亲河——伊洛瓦底江为“天惠之河”一样,是镶嵌于陇原大地的“天惠之石”,千百年来“惠安”陇原人民。
    这里有必要顺便说说《耿勋表》。它与《西狭》同在丰泉峡中(二者相距约一公里);同样书体;同为武都太守之颂表摩崖(只是这位太守是耿勋而非李翕)。通高2.18米,2.05米;隶书22行,行22字。传至宋时被发现,时人洪适已作释,但今所见拓本与之相较,已有许多重凿字。清·翁方纲《西汉金石记》云:“字径一寸五分,虽与《郙阁》大小相埒,而疏泐之中,仍具劲逸之势。”同《西狭》相比,书法极为相似,却饱受厄运:一是它全然裸露于石崖上,日晒雨淋,风蚀水剥,宋时已漫漶难辨,如今更是难以辨识;二是重凿破坏,且无前拓之本传世,好不悲哉。但从《耿勋》的内容看,至少说明一个有趣的现象:武都郡太守似皆好官,李翕如是,耿勋亦如是。《耿勋表》虽已漫去,但它所包含的文化及人文精神,却像《西狭颂》一样将永远长存。
    文化是一条河,书法也是一条河,而且都是一条奔腾、融合、发展的河。在这条大河里,《西狭颂》将以它生命中的智慧之美、深邃之美、完整之美、艺术之美,永远闪现着绚丽不朽的光华!
 
    参考文献:
    1.秋子著《中国上古书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胡祥庆主编《西狭颂》,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
    3.《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郭方忠、张克复、吕靖华主编《甘肃大辞典》,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
    5.朱东润著《杜甫叙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赵殷文《天惠之碑》,《甘肃日报》,2002年9月16日。
                                        原载《书法导报》2005年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