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动物,高于动物 “神经质”艺术家的奇思妙想

源于动物,高于动物 “神经质”艺术家的奇思妙想

源于动物,高于动物 “神经质”艺术家的奇思妙想

日期:2014-11-05 11:34:05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 >源于动物,高于动物 “神经质”艺术家的奇思妙想

  从达明安·赫斯特到蔡国强再到黄永砯的创作都把动物的标本加入其中,真是到了不弄两动物标本,都不好意思说是搞艺术的了。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水中游的,都逃不过生命的周期,也就是生老病死。然而总有一群人对此执着,在其生命终结后赋予其新生,甚至使其意义高于本身,他们就是那群被称为“艺术家”的执着者。
  “最”达明安·赫斯特

  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是1965年出生于英国布里斯托尔,在英格兰北部的利兹长大。现在在德文郡和伦敦生活和工作。

 

  1993年,赫斯特参加他的首个重要国际级展览:威尼斯双年展。他展出的作品是“母子分离(Mother and Child Divided)”,一只被剖半的母牛与小牛,分别放在甲醛玻璃箱中。1994年,赫斯特在伦敦萨本泰艺廊举办“有些生气了,有些走掉了(Some Went Mad, Some Ran Away)”展览,展出作品“远离羊群(Away from the Flock)”-一只保存在甲醛玻璃箱中的绵羊。1995年,赫斯特以展览《有些疯了,有些跑了》赢得特纳奖,这个展览包括《母亲与孩子分离》(浸泡在甲醛中的奶牛和小牛)、《脱离羊群》(甲醛溶液中的绵羊)等许多作品。

  英国保守政治家诺曼·泰比特在《太阳报》中写道:“他们都疯了吗?这位所谓的艺术家作品都是动物死尸,还有成千上万的年轻艺术家无法参展,或许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对健全的人来说太有吸引力了,现代艺术家们从来都不吸取教训。”
  而1999年,《每日邮报》评论特纳奖时,也提到赫斯特的作品:“1000年来,艺术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推动力。而今日,被腌制的绵羊和被玷污的床,正威胁着要将人类变成野蛮人。”
  《伦敦旗帜晚报》的艺术批评家布莱恩·西威尔,也对赫斯特的获奖作品感到震惊:“我不认为这算得上艺术。我不认为把某东西腌制,放进玻璃容器里就可以成为艺术品,我真的无法接受这种白痴行为……简直太可鄙了。”
  达明安·赫斯特的作品题材很多,有对生物解剖学的探索研究,对艺术本体的思考,也有对艺术当代性的探索。不管世人如何评价,他的作品以“最”的姿态展现,即最高价、最争议、最美丽、最抽象、最神秘、最好玩……
  西方媒体口中的“蔡国强旋风”

  蔡国强1957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8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中国发明的火药创作作品,是近几年在国际艺坛上最受瞩目的中国人之一,担任2001年上海APEC会议焰火表演的总设计,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的核心创意成员及视觉特效艺术总设计,2009年中国国庆60周年焰火表演总导演。他的艺术创作对西方艺术界产生了巨大冲击力,西方媒体称之为“蔡国强旋风”。

  2014年7月17日,装置作品《九级浪》在上海平底驳船的运载下,沿黄浦江两岸象征着近、现代化进程的地标性建筑群抵达当代馆码头,成为上海的艺术事件。8月8日下午,“蔡国强:九级浪”全新个展正式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蔡国强的这次展览旨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生态议题带回“母港”,其深刻的内涵与英菲尼迪呼唤人们以果敢的行动释放内心真挚情感的“敢·爱”精神紧密呼应。其中99只真实大小的动物复制品。饱经风霜的渔船上,老虎、熊猫、骆驼……耷拉着脑袋的动物好像在时代的大风大浪里晕了头,令人联想起诺亚方舟上被救赎的生命。这件作品受俄罗斯画家艾伊瓦佐夫斯基的油画《九级浪》启发,油画中,海面仅存一根漂浮的桅杆,人们来此挣扎求生,可是前方滔天巨浪压顶而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人类的渺小尽显无遗。

  大厅内,一艘巨大的木制渔船,先声夺人。船板上朽木断裂,油漆斑驳,随时可能散架。船上挤满大大小小各种动物,大部分东倒西歪,垂死挣扎,极少数站立在船头的,也是茫然无望的的惨状。这搜渔船,迸发着强大的气场和绝望的灾难感,迅速揪住的目光和心跳,把你与外面的世界隔离开来,瞬间忘了自己又看到自己。
  “厦门达达”黄永砯

  黄永砯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潮流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家。早期他的创作姿态激进,曾是达达精神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与实践者,发起并组织了艺术团体“厦门达达”。1985年他采用轮盘来决定色彩选用的次序和图绘的方式,试验一种偶发过程,彻底放弃创作者的主体性,最终得到的是貌似绘画实为“反绘画”的所谓《非表达绘画》,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代艺术方法论的重要建树。

  1989年移居巴黎,回中国创作。1987年他创作了最具的代表性的装置作品——“中国绘画史和西方现代艺术简史在洗衣机洗两分钟”,这件作品足以使黄永砯被写进中国现当代美术史。黄永砯的作品并不仅为追求视觉上的美感,题材多数涉及到于中国历史和神话故事,因此车轮、廊桥、亭台的屋顶、活的蝎子、玻璃制成的鱼等等都曾经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黄永砯通过空间装置探讨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试图寻找一种可以超越国界以及意识形态冲突的表达方式。黄永砯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他的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哲学、文化、政治思考,而不只在于艺术技巧和手法本身。他用自己的创作挑战传统艺术观念、信仰以及逻辑,将中西方的文化观念符号并置,以展现其中的紧张与冲突关系。

  90年代,他热衷于使用动物、昆虫,最疯狂的作品应该是《世界剧场》。这是一个封闭的龟型空间,黄永砯受“圆形监狱”的启发,围绕中心设计了多个抽屉,把上百只昆虫、爬虫等放入抽屉里。展览时,打开抽屉门,动物会跑到各个空间,结果可想而知——一番血腥厮杀,最后只存活最厉害的动物。这件极其残酷的作品,暗喻了艺术界和日常生活中暴力的、充满竞争的关系。还有在《乔治五世的噩梦》中,不说老虎和大象的蒙太奇式拼接造成的荒诞场景,当得知大象是用牛皮制作,而老虎则是用狐狸皮制作,其中暗喻让观众哑然失笑。
  沃尔特·波特 动物标本奇异世界

  英国标本艺术家沃尔特·波特(Walter Potter)曾创造了一个“维多利亚世界”,他将填充好的动物标本打扮成维多利亚时代的形象,比如小猫打门球,兔子集体上课等。

  波特是英国最好的动物标本艺术家之一,他出生于1835年,1918年去世。他曾创作过许多动物标本,这些标本摆出人类的动作,被赋予人类特征。现在,一本名为《沃尔特·波特动物标本奇异世界》的书问世,里面包含波特许多杰出作品照片。

  波特最喜欢维多利亚时代,为此他的许多作品也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特色。比如他创造的动物王国中,有小猫打门球、兔子宝宝集体上课、松鼠吸雪茄等场景。但是波特的其他作品也很多,超过1万件,多数保存在苏塞克斯郡的博物馆中。
  约瑟夫·博伊斯 用艺术去重建一种信仰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德国着名艺术家,以雕塑为其主要创作形式。被认为是的20世纪70、80年代欧洲前卫艺术最有影响的领导人。他在七十年代享受着政治预言者完美名誉的一位美术家。他作为雕塑家、事件美术家、“宗教头头”和幻想家,变成了后现代主义的欧洲美术世界中的最有影响的人物。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他那种具有以赛亚精神的仁慈性格。

  在博伊斯看来,暴力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反对以暴力去争取和平。而艺术则被他认为具有革命潜力,艺术创新是促进社会复兴的无害的乌托邦。博伊斯正是这样试图用艺术去重建一种信仰,重建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
  博伊斯的众多作品如《油脂椅》、《驮包》、《奥斯威辛圣骨箱》等等,可以看出他的创作材料大多为动物、毛毡、油脂、蜂蜜等等,这些废弃的材料看上去都是从遭受创伤的国家废虚里提取的。用这些材料,特别是毛毡和动物油脂,博伊斯营造了一种脆弱的气氛,容易引起一种悲怆的历史回忆。他的可怕的《奥斯威辛圣骨箱》便是一个恰当的例子,在玻璃盒中,有这样一批物体:一个破电热盘中的几块脂肪、腐朽的腊肠,象是模仿马槽中的基督的一只躺在干草桶中的干瘪死老鼠、一幅有密集的碉堡的集中营雕刻和一个小孩的素描,除此之外,再无其它物品。这就象是从历史记录中取出的画面,充满了悲凉的感觉。
  博伊斯作为一个创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形象的发明家,和把这些形象贯穿起来的装配家,在欧洲是无人能敌的。他用他那独特的方式向人们“传道”,正如耶稣当年传道一样:“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当孝敬父母,当爱人如己。”
  iori tomita 海洋的新“国王”

  日本艺术家 iori tomita,在做渔夫的时候开始做动物标本储藏实验,并尝试给鱼类标本染色,渐渐的他开始熟练的掌握制作彩色标本的技术。这些标本都保存在甘油中。

 

  iori tomita首先将标本保存在甲醛中,将软骨组织染成蓝色。在此之后,他用一系列化学物质溶解它们的肌肉,让身体呈透明状。最后一道工序是注入一种红色染料,对骨骼进行染色,而后将标本保存在甘油罐中。整个透明彩色标本制作过程历时5个月到1年之间。他的作品主要以海洋动物为主,有时也会用爬行动物等小型陆地动物和鸟类进行创作。


  布兰登.维克尔德 不告诉你这是艺术品

 

  这些雕像看上去像人,但走近观察,你会发现巨大差别。这些头部令人紧张不安的人形雕像穿着连帽上衣和裤子,是用填充动物制作而成的。它们的脸不是模特脸,而是一捆制成标本的小鸭子、浣熊、臭鼬和松鼠。这些雕像是加拿大多伦多市约克大学视觉艺术教授同时又是雕刻家的布兰登.维克尔德的艺术作品。大多数填充动物是从多伦多市一位动物标本剥制师那里买来的,但小鸭子是从中国进口而来。他把两个名为“旅客”和“旅客2”号的雕像放在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和安大略省汉密尔顿市的繁忙地区,观察公众反应。过路人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些雕像和真人间的区别。维克尔德表示,他喜欢在没有告诉公众这些雕像是艺术品的情况中把它们放在公共场所。这位艺术家说:“人们先是惊讶,然后发笑或表现得很愤怒。通常情况下,人们表现出恐惧。但至少一半人和雕像拍照留念。有的人直接站在雕像旁边。奇怪得很,孩子们总是先比大人早注意到这些雕像。他们会非常兴奋,大声笑着,拥抱雕像。”

  维克尔德的发言人说:“这些雕像是人类和城市环境中动物间关系的幽默反射。从远处看去,这些雕像好像只是途中的通勤者,但公众走进一看,就会发现身穿连帽大衣的不是人,而是用动物标本当作头的雕像。”
  巴特.詹森 让鸵鸟也能翱翔蓝天

  众所周知,鸵鸟虽然是鸟类却不会飞。但在一位荷兰艺术家的“帮助”下,鸵鸟也能翱翔蓝天。据美国《赫芬顿邮报》报道,近日,荷兰艺术家巴特.詹森(Bart Jansen)将包括鸵鸟在内的许多动物标本做成直升机,真可谓是“走在科技的前沿”。
  詹森的直升机作品千奇百怪,他曾制作过猫咪直升机,并以着名飞行员奥维尔 怀特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奥维尔直升机”。此外,他还用过在公路上被碾死的老鼠。虽然作品颇丰,但他的制作过程有时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他曾苦于让鸵鸟直升机起飞。他花了一年多也只能让鸵鸟直升机飞离地面几英尺,要让一只9英尺(约2.7米)长、46磅(约20.9公斤)重,而且还有4个小型水平旋翼的大鸟起飞可不是件易事。
  詹森所有的动物标本都是死于自然原因,因此并不用为他的标本来源担心。而当问及他做动物直升机的原因时,他说:“鸵鸟并不会飞,我最大的挑战就是让它飞起来,因为它本来不会飞。所以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