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生活的镜像 ——专访贵州当代艺术家刘海滨先生

艺术与生活的镜像 ——专访贵州当代艺术家刘海滨先生

艺术与生活的镜像 ——专访贵州当代艺术家刘海滨先生

日期:2015-03-16 11:46:32 来源:贵阳文史杂志
关联艺术家:

名家 >艺术与生活的镜像 ——专访贵州当代艺术家刘海滨先生

  一件艺术品,它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哲学、一种信仰。它反映着过去的历史,当下的现状,预言着未来。透过夸张、抽象、符号化的视觉艺术作品,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本真。

  本刊记者/黄韬

贵州艺术家刘海滨近照  

  8月23日,由贵州省统战部、 贵州省文联、贵州省广电台主办,贵州省雕塑院承办的首届贵州雕塑精品展,展出了田世信、刘万琪、刘墉、傅广大、李钢、肖时安、刘海滨等31位省内外优秀 雕塑艺术家的73件雕塑精品。此次展览也是贵州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雕塑展,参展雕塑家年龄差距超过50岁,从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刘万琪老师、田世信老师和傅广大老师,到崭 露头角的90后青年雕塑家们。贵州雕塑家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呈现给现场观众一场独特的视觉体验。
  在“原生之魅 生命之美”首届雕塑精品展活动中,贵州艺术家刘海滨先生通过一系列夸张、抽象、符号化的视觉艺术作品,彰显了刘氏“庄周梦蝶”式的预言一未来的某一天, 人们跟被蹂 躏、肢解、疼痛的软体动物一样,也只能从“断壁残垣"的生态废墟中苟延残喘。
  记者:为期5天的“原生之畦-生命之美"首届離塑精品展活动在8月23日正式开幕,作为参与这次活动的艺术家之一,您如何看侍这次活动呢?
  刘海滨:行为艺术家玛丽娜 阿布拉莫维奇说过:“当他们觉得自己所不能的时候,他们将毁灭你。” 生物物种的变异、灭绝亦无处不在,水资源的枯竭,土地的硬化、荒漠化, 气候的异常 、多变,尤其是雾霾的产生,无一不昭示人类自我毁灭式的开发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恶果。人类发展至当代,自身力量被有意或无意地放大,渐渐地凌驾于万物之上。所幸如今国家和政府十分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湿地的保护和建设也提升到 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贵州历来有“天地人之三无”的说法,虽然现今贵州人的生活改善了,可湿地和自然保护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
  适逢此时,贵州广播电视台和贵州省雕塑院共同打造了 “贵州雕塑精品展"这个活动正好弥补了贵州建筑空间中人文元素的缺失和家居配套设施需求,为贵州文化建设提供私人 定制的机缘。 我非常荣幸地受到了邀请,为此活动,我结含生态保护等主题创作了两个系列作品。其中一组是取自身边事物的变迁,通过感受到气候和环境的改变对自然生物造成的伤害创作了“附着感” 系列。
  记者:“附着感系列”作品的原型来自哪里?您创作“附着感系列”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刘海滨:“附着感”的原型是蜒蚰这一史前动物,创作这个系列的初衷,是试图以提取一种符号化的观念象征物预示祈水的载体,借以表达人与自然的互存关系。
  记得小时候贵州这个地方每到雨季来临时,家里的屋檐、门前都会有一些像是祈雨的蜒蚰虫爬来爬去很是可爱但大人们都说它们是“鼻涕虫”、是“害虫”不许靠近,甚至在它身上撒一把盐 化开去,孩子们怀着质疑和无奈被迫离开。以至于这一龌蹉心理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耿耿于怀,就是这样并无科学依据的说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观念而无人问究,于是这种场面现在再 也难以看到了。只是看见雨无征兆地来无预兆地去,还可以看见天色如此的喜怒无常。
  蜒蚰之所以成为我创作的原型,也是由于我的一个情结,借以希望人们看到、感受到自己身边生态的脆弱与不可再生性。生态环境一旦损毁很难复原,将成为人类难以估量的灾难 暗示了对于 现在的开发,我们应该遵循自然保护式、可持续性开发,不再是毁灭式、不计后早的“人定胜天”式:从微观的、个体生物着手,暗含思想是上升到宏观的、人类自身的安危,进入到历史的 维度中。通过有形的精神作品的展示,与观者产生现场互动,找寻某种心灵着实感,甚至是灵魂的附着点,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我的雕塑作品《大宇宙》追寻 的也是这样一种精神意识。

  8月23日上午,首届贵州雕塑精品展在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开幕,中共贵州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刘晓凯,贵州省文联主席、省文史馆馆长顾久,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陈庆义等出席开幕式。

艺术家田世信与刘海滨在活动现场  

  记者:您的另一组作品“背篼俑系列"的关注点是什么?在创作的过程中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呢?
  刘海滨:另一个系列代表作品是 《水喉》,是关注贵州特有的人群“背篼"这一劳动群体的。
  我主要以强调和夸张的表现形式手法来再现农民工,以疲惫的身躯、裸露的脚趾、负重的脊背依附在水喉上慵懒的瞬间来凸显农民工的特点。 农民工大多缺失文化,在城市里仅能依靠出卖体 力来获得生活保障他们既是城市不可或缺的建设者,同样也是城市元素的“破坏者”。虽服务于这个城市,不时也给这个城市的文明附带了些许弊端。这个作品预示着一个现代文明的城市不 能仅具备光鲜的外表,城市人文要素的改善更是当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创作《水 喉的过程中,我提出了疑问:文化界、艺术界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去保障一个城市的有序发展?这 是众多社会问题其中之一,但却是我最为关心的问题。我想这更应是文化界和艺术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吧。

水喉

附着物——涕涕系列  

  记者: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您对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理解的呢?
  刘海滨:其实生活和艺术是互动和共融关系,是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就如同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实际是在读解与之对应的现实生活的镜像。
  访谈结束后,笔者通过电话分别采访了知名雕塑家刘万琪和尹光中两位老先生:如何看侍与评价刘海滨的作品?
  刘万琪(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雕塑家):刘海滨的陶雕《城市船夫系列》,作品主题是贵州高原崎岖山路上走出来的农民工,是一群实实在在、活生生的人物一一一群拙朴善良的农民, 为了生活辛勤地劳作着,他们迷茫、困惑,但从未放弃过前行的脚步。艺术家描绘的是平平淡淡的生活画面,吃喝拉撒,喜怒哀乐。在气氛的营造上,让人感受到“玩泥巴”的快乐,像儿童 一样沾带一身的泥土搓揉拍打、手舞足蹈、得意忘形人物形象塑造不矫揉造作,个性鲜明生动。形体结构不求精雕细刻,点到为止。宛如雾里看花,似花非花,说不清,道不明。但你能真切 感受到那味的酸甜苦辣,浓烈而爽口。那双粗大长满粗茧的双脚,戳穿鞋面裸露的大脚拇指,仿佛能嗅到牛粪和黄泥的臭昧,残缺和透空的形态空间将写意手法融入到陶泥中,随意泼墨渲染 让泥块鲜活跳动着,形成一种神秘氛围,给人更多想象空间。虚实之间既有块面的体积感、重量感,又有流动感、韵律感,单纯而不单调,刚劲而不生硬。刘海滨从精神层面出发,寻求艺术 的自然与真实,注入了丰富的心灵,成为时尚主流中一抹独持的边缘色彩,是喧器的现代文明城市含奏中一首粗圹光中(贵州著名艺术家):我认为当下不为功利而从事艺术创作者实为甚少。 刘海滨从事艺术多年,以艺养艺是惯有的作风。其中,刘先生在陶艺创作中坚持克服农耕社会遗风一陶
  艺仅为阔人提供器物的把玩收藏而劳作的跟风状态。刘海滨的作品多表现当代人生命现象的内容或主题,在“农民工等作品中透视了他敏感的现实人文思考。仅此精神就远远跨越了以陶艺论 陶艺的界限,放大了陶艺特有的材质、表现及工艺效果,使其陶具备了新的表现意义和生命力。他的作品引起了广泛关注,关键在于多变创作中体现了古老的工艺,赋予新的生命内涵,这是 刘海滨成功的根本。我认为,如果当代艺术远离人文思考以及艺术创造,那么艺术还有存在的必 要吗?
  此时此刻,我忽然想起之前和艺术家李革先生在微信中说到的:“他的虫子就像他本人的性格一样,有一种柔韧与倔强,牢牢地吸附在这片土地上。”雕塑的意义,不正是需要这 样一种锖神 特质、仿佛在城市的绿地间隐隐蠕动?
  后记:访谈中,刘海滨先生给我
  的印象是一个性格谦逊而约带幽默感的人,这使我对他的人生经历有了一些好奇。从他朋友和学生口中了解到,他常将环保理念贯彻于教学之中,在他的经历中更为有趣的是,为了追寻艺术 ,17岁时曾独自一人到过内蒙和神龙架原始森林考察写生,历尽艰辛; 还曽在湖北空十五军当兵多年。在我 看来,这些近乎传奇的经历与他作品中流露出对自然的回归与崇拜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也使我联想到德国后现代艺术家基浮尔一战争经历中的飞机油脂带给他一生创作的灵感。由此可见,物质与生活的灵魂是艺术与文化的总和,人与育然的共生关系就是刘海滨一直苦苦追 寻的主题,同时也是艺术家生涯的文脉所在。
  今年10月,刘海滨还会举行个人作品展,以鼻涕虫“涕涕"为主要元素,以艺术品来诠释他的价值观念。 或许有人会认为,艺术是高雅的,是远离日常琐碎的。但艺术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一 次次的艺术展览都是难得的文化体验,对于我们这座城市来说,尤其需要越来越多、能带给人们不同感受的新生活体验。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