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成为艺术,从写生开始 ——徐浡君的艺术状态

生活成为艺术,从写生开始 ——徐浡君的艺术状态

生活成为艺术,从写生开始 ——徐浡君的艺术状态

日期:2015-04-07 11:38:06 来源:
关联艺术家:

名家 >生活成为艺术,从写生开始 ——徐浡君的艺术状态

  **文章刊登于《G智生活》2015年2月刊
  采访/张静茹李航文/张静茹设计/舒浩
  引言:
  再次来到徐浡君油画工作室,已是景明春日。
  画室里又添新作,写生归来颇有收获,画架边略微湿润的油彩在玻璃屋顶透进的阳光映射下闪着跳跃的光芒,苍白的画纸在油彩的晕染下,长出了生命。赋予画作生命的,一定是人的思想,而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幻化成每一次笔触,都真实地记录了他下笔时的状态。若说徐浡君写生的过程是他内心艺术状态的表达,毋宁说这是他对生活、对艺术的态度。
  正文:
  每次拜访徐浡君油画工作室,总能寻到一幅映入眼帘就无法忘怀,瞬时让人产生共鸣的画作,这次也不例外。一幅于泸西阿庐古洞附近描绘的土掌房画作(《K.S.TNo.24 城子村》),在远与近微妙地色彩变化上,产生着一种与科学无关的透视感,这种定格画面的照片所无法表达出的感触,是徐浡君艺术状态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感触,深深牵动着我们。
  如此感触与徐浡君所表现的绘画语言有着很大的关联,那些精细抑或随意的笔触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心境下,透露着徐浡君的诸多情感,我们似乎能透过那些生动的笔触,看到徐浡君忙碌于画纸上的手臂和冒在额头上的汗珠得到最真实的还原。而我们也大可不必去深究究竟什么样的状态是“写生”,而什么样的状态又是“创作”,只因这些都是深深打着徐浡君印记的艺术状态。

  『写生这个过程,难道你说是照搬生活吗?难道只是为了打基础吗?不然,写生就是一个艺术的状态。对着景就不是创作吗?凭空想象就是创作吗?在艺术的状态中,表达出绘画的语言才是最重要的。』
  他撷取的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却带我们领悟到了其中蕴藏的大智慧,在画作的延伸中,他不断地去挖掘自我,让自我成长。徐浡君说,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很重要,要学会运用绘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去追求心与手的合一。他不喜欢惯常地去用同一种方式来诠释内心的想法,就好比在创作喀斯特系列作品的短短两年中,他的思想上都产生了一些跳跃,尽管是同一组作品,画风或是情感上的表达都有了一些较大的变化。大量地尝试,巧妙地糅合,让作品的延伸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就算抽象、意象与具象的形态同时出现在一幅画作上时,我们都没有感到丝毫的违和,因为我们看到了他独特的绘画语言。
  徐浡君眼下的“写生”与“创作”不像我们所知的那般泾渭分明,他所理解的两者之间只隔着一层面纱,写生也可以是创作,而创作也能包含着写生。现今的一些专业学院也好,专业画家也罢,对写生的理解和看法难免有些偏颇和单一。写生是个学术范畴的问题,这是无可非议的,而过去的概念总认为写生就是打基础,学好基础就是为了之后的创作过程,其实,写生的这个过程就是个创作。重要的不是你能做出怎样与众不同的结果,而是你能怎样去读懂这个过程,享受这个过程。
  他还认为画家应该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有着自己的文化属性。结合自己经历以及成长环境,选择什么样的写生题材或创作题材,是一个值得深思且有意味的问题。“艺术作品要接地气,要有自己的文化属性,长白山、富士山、阿尔卑斯山跟你有什么鸟关系,对我来说,圭山、喀斯特、青藏高原、横断山,这些东西在我生命中才是最重要的。”他倾向于感知自我、发现自我,不适合做的东西便不会去做,关注着内心最渴望、最想要的那种艺术状态。

  『面对一个景,你光集中是不行的,仅停留在光与色的美感上远远不够,应该要升华到自己灵魂的美感上,这尤为重要。我对“景”仅仅是“借”,借景生情。每个人借“景”生出的“情”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所要表现出来的东西应该保有自己灵魂的一面。至少,我在从这方面去努力。』
  借景生情是对写生最恰当的诠释,我们带着什么样视角不重要,带着什么样的心态不重要,懂得把纯粹的灵魂存放在每一次笔触背后就足够了,待灵魂与油彩碰撞,散发出最贴近心灵的情感。
  徐浡君喜欢摄影,取景框中锁定的画面就是他对生活的理解。绘画也是这样的状态,他的创作思路大都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和生活的经历。去年12月12日,春城昆明异常寒冷,女儿陪伴着他攀上圭山,支起画架,开始写生,寒风虽凛冽刺骨,但画作却一气呵成。而这幅画作不仅饱含着他与女儿的父女情,也让他想起了父亲,想起了年幼时父亲带着他到干涸的河床边写生的情景,深刻且清晰。约三五画友,行走写生,洒脱自由,在父亲那个年代是何等的高雅。他的记忆、他的情感,与画作融汇,便成了他的艺术状态。
  艺术的磨练如同一棵大树的生长,需要时间来证明。人的成长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程,而艺术也存在着时效性,那些七八年前自觉画得不错的作品,今天在他看来,或是个人的绘画语言不明确,或是没有展现出自己的艺术状态,已经无法满足他现如今对绘画语言和艺术状态的追求。面对曾经与现在的创作差距,徐浡君做了这样一个比喻,他说:“年轻时,我们就好像在一个拥挤的小区里开车,总是左拐右拐,慢慢地才能寻找到出路,驶入了正路才能少拐弯。随着岁数的增长,心智的成熟,自己内心的追求才能被逐渐锁定。”

  结语:
  『如果你想成长为一棵大树,四个因素必不可少:不动、有根、时间、不断往高处生长。绘画也是如此。』
  这是徐浡君的大树理论。要成长为一棵大树,不动摇,是必要的条件;有根,深扎土壤,无论根茎粗细,都该奋力地去汲取不同的营养;年轮并非说长就长,这一圈又一圈的印迹是时间给予的历练;不断往高处生长,向着阳光,枝繁叶茂。
  任何一个行业都跟哲学有关,无论是生活还是艺术,懂得坚持是我们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艺术和生活都是多元且多变的,我们的知识构成刻画着我们的性格甚至品行,徐浡君奉行凡事都不要计较,生活和艺术计较起来就索然无味了。这是徐浡君的艺术状态,也是他的生活状态。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