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的笔墨艺术阐释——王学海

李建的笔墨艺术阐释——王学海

李建的笔墨艺术阐释——王学海

日期:2015-05-11 11:37:31 来源:
关联艺术家:

名家 >李建的笔墨艺术阐释——王学海

  一个身居中国画重镇的青年画家,生存的拼搏和艺术的探索将如何融合,并要在其中求具有实效的发展,也许是当下大多数青年画家面临的一个人生课题,当然,李建先生亦不例外。
  是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除了继承传统,更重要的是他要有对当下生存现实的敏锐感悟,并能将它化之为艺术感悟,如若是山水画家,那么,你面对的山水它们来自历史,面对当下,该怎样以你的水墨表达之,这也许就涉及到画家的个性语言。大自然以其变幻无穷的美学原则提升着人们的审美眼光,同时亦在拷问欲以艺术形式去再现自然风光的艺术家,看你该如何去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才能与真正的山水合韵。恰当的语言表达当然不是千篇一律的一种什么艺术准则之类,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有一点却是共同而普遍的,即是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只有寻找到了你自己的个性化的艺术语言,那么恰当的语言表达也就摸着了艺术的金门槛。
  李建先生的画就是以具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着山水,并同时呈现潺潺渗出的美学价值。
  《山居》系列是李建寻找艺术与生活的第一个突破口。飘渺、变幻、浑厚、深幽便是它的特色。山在景中,景在山中,《山居之二》中,尖锋挺起的倚山上长的松针,侧锋淡墨勾斫起的悬崖陡峰,淡青色与本白交织的云水之气势,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是景非景、似山非山的一幅艺术山水的胜景,它可以是人间罕见的高处不胜寒的远山幽景,也可以是一个我们日常所见又并不在意的普通的山峦。个中的美学价值,就在于观赏有味,味中带仙。李建在这里的艺术想像,已经通过艺术传达,让观赏(审美)者与画家双向互动,共同产生了令人心灵飘逸的美感。特别需指出的,右上角在本白色中挺起而又缺峰的巨崖,赋予了整个画面无限的张力,打掉了类似此种画面常常会产生的俗气。艺术的创作耗去了单纯的描募,显示了此画独有的美学价值。同样的《山居之四》亦同此法。满满的画面至所以观之不觉其堵塞涨满,因为上面横亘的云和底下流泄的水,都给了画面天启下承的灵动。而画中先勾后涂的山岩大坡,又给整幅画有了厚重硕实的丰饶之态,虽不见人影不闻人声,却分明是人的意志人的情感人的希骥饱含其里的艺术佳作。并且,只要你转换几度视角再去观赏,又会发见浮云与流水拱起群山万壑的那种立体感,它和合晕染的积云,会让你的心情飘入其里,观山则成山,观水之成水。李建艺术个性化的语言,于此,就可见不同俗众的特色了。
  画《山居》系列,李建的艺术之心是多侧面的。《山居之三》、《山居之一》与之二之四的不同,在于之三之一是以苍黄不朽之貌呈现给观众的另一种美感。
  举凡一幅属于上乘的中国画,它的文化要素里一定会饱含着哲理。李建的《山居之一》、《山居之三》,正是以苍黄丰富了单纯的山峦之力,以憨厚的形象,道出了人与自然的人性与灵性之通。面对山川日月,我们常常会说“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但也会常常忽略了(或省略)下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李建先生恰恰在这里就是以哲学的思维赋予山川以厚憨以苍黄。正因为大地包容万物,兼容并蓄,万物均可在地面生长。人,亦应学此山德:胸怀宽广,无所不容。殷实厚重的山岩,上天入地的山峰山脚,拥抱千林万屋,托起生灵日月,山居的变化,昭示了李建对自然对人生一片深刻的领悟,山川的灵性也给了李建艺术的生机与价值的真谛。
  我不知李建是否也有八大山人“逃禅”的意向。但我自知已十分注意到了李建笔下的禅意。此间有禅意明显的《观瀑》图,也有禅意隐晦的《太行古寺》和《烟光松影》。以千山万壑中之一天地的《观瀑》图,着笔以细腻粗旷并行绘之,松针、山脊与坐禅者的尖锋实描的细赋,与大色块写意蹴成的巨岩大壁,由若隐若现的肌理与色水墨三者晕染的山色云彩,更给这深山幽谷频添了几多的禅意灵气。而《太行古寺》与《烟光松影》则用深色水墨的叠块与尖锋实描的松针枝干,含蓄地显示着禅意。机敏的李建以空白的对白吸住观赏者的眼球。在这里,留白与云雾就是一种自然的灵气,而通过墨块深沉的山林,那白的雾白的云与画面的留白,分明就是一种禅意。隐隐的塔尖,崭露的屋角,遥远的小屋,深深的山路,小小的山溪,无处不渗出禅意。这就是李建,是心中有禅才使笔下生禅的李建。《观瀑》图与《太行古寺》、《烟光松影》,前者是禅的存在,后者是禅的追求。
  如果说绘画是一门技术,那么你只要有肯下苦功学的精神,人人都可入其行成为画匠。如果说绘画是一门创作的艺术,那就得靠你的灵气和感悟去把脉精神,让它在与工具的共融中求取创造,方可雄列画家之阵。
  观李建的山水画,传统的浑厚华滋告其师法之向,但不管是着色的山水,还是水墨的山水,在视笔墨为品格的山水画生命本体的基础上,李建勇于为先的,或者说正在求索的,正是引入或汲取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典型的《万壑松风》图,大气磅礴的层山叠障,宋元的历史印痕隐显其里,运用西方色彩理念的实践之笔又巧妙化入。山与山的置放前后上下,高低不同,远近不同,在巧妙的构思中凸显出多层面的视觉效果。《听涛》中宋元笔意随着笔墨的张力顿呈新意,间杂的几种淡色生机万千,并使水墨生辉。给山添彩,传统之中创新的显现,又给《听涛》图植入了一种人生诗意的暖意和人性与之自然的情意。无心无欲与天地共存的境界,是李建在画中所追求所创造的求索之路。
  宏博正大是《万壑松风》的特色,奇势神逸是《听涛》的亮点。
  于此,应该深入认识李建的笔墨了。
  李建艺术语言应该是“缘起识生”。昔小乘佛教之禅观,源于“五蕴说”之发展的“依根缘境生识”说。人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构成,这里面既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这些因素又由善与恶、染与净等不同的道德内容,依其因果法则不断地在变异和流动。我们应该在逐步了解和深入理解中去认识——认识到对于人而言,并没有永恒的、绝对的物体与他相对,所以人应该控制作为人的那些活动因素,去求得进入一种寂静状态,最后以涅槃成佛。此依感官之认识及其与外境物体之辩证再生的认识,就是“依根缘境生识”说。观李建的山水之作,亦浓生此缘。
  作为一个追求者和创造者的画家之李建,他首先是一个认识者。在画中,李建告诉我们:万物均有禅意,关键是你要用禅心去体悟。而画中的禅意,李建又总是隐隐其然,借大自然的山川之物象,滋渗其里。如《古人诗意》系列(图一至图四),先是外形,不管是山岩还是老树,均是仙风道骨般飘荡在千秋历史之中。然后是空濛的大块留白,或是浅色晕染的风云溪流,无不流韵着佛光禅意。真是“天外烟峦分点缀,画中山村入空蒙”。人鸟俱要亡灭,唯村峦依存;村峦随时亦要貌易变幻,唯佛光禅意千年萦绕与日月共存。这就是作为一个认识者的李建,以他的画笔在敬对禅意的创作中,不是以画,而是以画证实他的艺术创造过程,去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存在。也由于有了这个真实的存在,李建的《古人诗意》图系列才不会是自私的贪欲的平台,更不是纯粹为换取某种利益而作的工匠式的制作之物。
  有了这个大前提,再看李建具体的笔墨:山峦的块石结构,总以黑白、墨韵图式组成,现出一种笔墨趣味的快感,让观众在趣味的体味中滋生美感。画面的处理,层层渲染,追求的是厚重与深度,让画面传递力量,递连幽深的境界。对于古树松柏的描绘,总以树的高低拉眺观众的视线,又以叶与枝的摇曳产生画面的动感,进尔把自然的世界与个人理想的世界艺术地交相表现出来。他笔下钟情的水乡村庄,实非某地一具体的乡村,有时用侧锋浓墨,有时甚至借些宿墨滋润墨色,引出厚实无穷的墨趣,来渲染乡村的风情,这也与他平时的积累分不开。作为艺术家的李建,平时到别人可以熟视无睹的乡村,他却会处处触景生情。看到农村的原始房子,听着山溪潺潺的流水声,风闻松竹的相互厮磨,这一切,平静平凡之极的东西,都会给他带来无限的遐思和想象的空间。在用色上,我对李建一个最强烈的感觉是他对颜色的敏锐度,具体的体现就在于用色的单纯与亮丽,又间杂对比,如红兰绿、黑灰白等,让你产生视觉上的快感;同时,又多有块状暖色之大小对比,追求平面的视觉效果,以弥补宣纸与水墨存在的历史性不足。在用笔上,较为凸显的是中锋用笔画松,笔笔走墨力匀,在墨色层层加厚、墨色与颜色相互渲染中,产生现代块面。既造就了松树雄岸不朽的精神,又实在地叙说着自己创造之中的努力。
  李建的笔墨:墨色是压进去的,颜色是光照成的。
  李建的笔墨特色,当然是源于艺术语言之“缘起识生”。笔墨的实践与创新,在精神的导引下,就不会让它沾染上污亵与杂垢。纯静的心态,高雅的志趣,可谓幽谷朝仙开,大略驾雄才。这也正如李建自己在《一画一世界》中所说的:“绘画对我而言是一种享受,创造不仅是一种快乐,还是自己的天职;探索不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使命;成绩不单是一种赞美,还有许多鞭策。要做绘画艺术的苦行僧,必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自己给自己的重担。”一颗纯净的灵魂,会体现到艺术创造的快乐享受;一份执著的精神,会自觉践行苦行僧的道路,追求永无止境的艺术,并乐意把它当成时代的使命,历史的使命,从哲学意议上说,这正是作为生活方式的艺术。
  李建把艺术当成一种活的经验,他不注重画了什么,而凝心于怎样去做作为生活方式的艺术,怎样去充实和创新这个艺术在流动、在变化、在升华的过程。而也确实只有在这其中,李建才是一个真正的山水浙江的画家,是一个将来中国画坛上不容易你忽视的,一个卓尔不群式的人物。
  (作者:中国人文学者,文艺理论家,嘉兴市美学学会会长,浙江张宗祥书画院院长)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