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块油画为何能拍出5.47亿天价——解读罗斯科的抽象艺术

色块油画为何能拍出5.47亿天价——解读罗斯科的抽象艺术

色块油画为何能拍出5.47亿天价——解读罗斯科的抽象艺术

日期:2015-05-12 15:33:43 来源:

拍卖 >色块油画为何能拍出5.47亿天价——解读罗斯科的抽象艺术

  


  一幅名为《橙,红,黄》的抽象画曾在佳士得拍出868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47亿)的天价,它打破了弗朗西斯·培根的三联画在2008年创造的8630万美元的当代艺术拍卖纪录,惹来当时一片惊诧议论之声。
  该画由巨大的橙、红、黄色方块配以朦胧柔和的边缘组成,是著名抽象派画家马克·罗斯科所作。色块简洁单纯地悬浮在画布上,整幅画“看起来”非常简单。不了解抽象艺术的朋友们对这幅画的成交价提出质疑:“就三个色块?一,不知画家要表达什么,二,我很疑惑,它哪里就值这么多钱了?”看起来如此“简单”的画为何能拍出这等高价?很多朋友纷纷表示“不理解”并且调侃称:“酷似家里的抹布。”
  我曾有幸在798艺术区的佩斯画廊见过罗斯科的原作,的确,当你接近原作的那种感觉和在书本上或者是电脑屏幕上看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在作品面前驻足,望向那一个个看似简单的色块,它们会像旋窝一样将你的目光深深吸引,让你不由得为此思考,这是抽象艺术本身的独特魅力,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艺术。
  有些事物,只有当你对它进行了深入的体味和研究,才能懂它,认同它。作为罗斯科的小粉之一,我想简单的带着大家来体味一下西方的抽象艺术,从而了解罗斯科艺术的魅力所在。
  第一幅架上抽象画诞生

 


  热抽象 康定斯基 即兴 1900


  架上抽象画是现代艺术的一部分,是和现代艺术一起发展和起步的。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塞尚,是第一个把现代主义艺术从具象带往抽象形式的画家。塞尚对色彩的理解是现代画家中最精辟的。他认为,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只有色彩是真实的。他的“把自然还原为圆柱、圆锥与球体的三种基本形状”的认识,影响了立体派的诞生,从而促成抽象艺术的发展。塞尚是理论意义上的西方现代形式主义主流艺术的鼻祖,而被尊称为“现代艺术之父”。从塞尚那里,抽象画有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萌芽,立体主义的出现,让抽象画有了表现和施展拳脚的机会。最初抽象画和具象画是混杂在一起的,也就是半抽象的。在画面上有一些形象,只是这些形象是通过几何体的方式变形表现的,还不是纯粹的抽象。即使是一些纯粹以几何体加颜色的方式来表现的绘画作品,也会用一些具象的符号,来表达某种象征的意味。立体主义的出现,大大缩短了迈向抽象艺术的步履,并且直接导致了抽象画两大流派(热抽象和冷抽象)的诞生。

 

 


  冷抽象 蒙德里安 红黄蓝的构成


  那是在100年前,俄国人康定斯基看到自己画室里一幅“陌生”的画,十分精彩和壮观。走上前去才知道是自己的一幅画在墙上颠倒过来,而摆正后,那种激动人的画面就消失了。他便从中得到启发:具象使得画面平庸、寻常,而抽象却使得画面充满了生动和美感。世界上第一幅架上抽象画就诞生于这次偶然的“颠覆”。从此,抽象绘画实践与理论同行,诞生了“抽象艺术”、“抽象画”这样的专属名词。
  在这之前,人类对抽象的创造和审美还依附于其他形式,是康定斯基开始,让抽象审美成为架上艺术(绘画)的主体。他于1910创作的一幅取名为“即兴”的抽象绘画,被视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幅纯粹抽象的作品。
  抽象艺术通常无主题无逻辑无故事,是经验之外的生命感受,通过抽象的色彩、线条、色块、构成来表达和叙述人性的艺术方式。抽象艺术追求独创性,并把创新作为唯一的艺术。抽象艺术要挑战经验与世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美图画。
  我们常常会觉得抽象艺术的不可接受与不可理喻,会感叹抽象艺术作品惊人的陌生和晦涩。其实,这一切只是经验与想象的矛盾所致。要知道艺术并不是具体的物质展示,而是抽象的感觉过程,是主观意识的活动。抽象艺术的独创性,给我们主观意识以最大的活动空间,感受艺术才能成为最美好的享受。
  抽象艺术注重形式更甚于注意内容。形式可以千变万化,可以柳暗花明。抽象绘画还特别强调绘画语言的单纯性,即绘画形式的纯粹性,不带任何经验的构想。不模仿任何已有的创造,刻意在视觉空间,创造出独特的绘画语言,以鲜明的个性及艺术符号来完成画家对艺术的生命体验。欣赏抽象艺术,懂与不懂是相对的。而人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决定了人的审美能力,这是绝对的。

 


  马克·罗斯科


  1903年9月25日,马克·罗斯科生于俄国维特布斯克省德文斯克市一个犹太家庭,他是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在浓厚的犹太文化和宗教环境中度过童年。1913年全家移居美国俄勒冈州。不久,先到美国创业的父亲去世,马克不得不卖报赚钱以补贴学费。21岁时获奖学金就读耶鲁大学。因排犹情绪影响,他的奖学金6个月后被取消。为此他只好一边学习,一边在表兄开的餐馆打工。大学三年级时,他突然辍学,去纽约一家服装厂当裁剪工。次年进入纽约美术大学学生协会学美术,同时在百老汇的剧院做配角演员、画舞台背景和当灯光师。
  1929年在纽约布鲁克林中央美术学院任兼职教师,开始了长达30年的教书生涯。同年在“机会”画廊第一次展出绘画作品。1930年代初结婚,妻子爱迪丝设计手饰,商业上相当成功,但她鄙视他那些画家朋友,粗暴批评他们的作品。因此也埋下了罗斯科轻蔑流行文化和实用美术的种子。
  1933年举办几次个展,获美国政府联邦艺术计划资助,并以每周23.5美元工资受雇于政府。这时期结识了后来成为著名抽象表现派画家的阿西尔·高尔基、德·库宁和杰克逊·波洛克。1935年成为“十人”表现主义画家团体创建者之一。马克·罗斯科1930年代的作品,如《风景》、《坐着的人》、《街景》、《交腿而坐的女子》等,色彩微妙,构图简洁,造型带有刻意变形和夸张,城市景象如梦如幻,带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特征。
  1938年加入美国国籍。这段时期,其作品风格开始变化,《地下狂想曲》(1940)中人物造型已近符号化,是迈向抽象主义的预演。此后,表达“人生的悲哀”成为主要画题,认为必须用支离破碎的扭曲形状方能表现,呈现一种“有机”图形的抽象主义面貌。如1940年的《无题》,以及《水中戏》、《源头》等。
  二战期间,罗斯科与爱迪丝离异,不久与23岁的儿童书籍插图画家玛丽·艾丽斯(梅尔)结婚。1945年在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一次重要个人画展,获得评论界好评。罗斯科的绘画风格一直在不断变化中,到1947年,成熟的纯抽象风格开始出现。1949年起,他放弃自己既有的造型习惯,画一些大幅矩形作品,画面单纯,色彩重叠,边缘模糊。
  尽管罗马克·罗斯科名声增长很快,但仍然十分贫穷。为了养家,1950年他去布鲁克林学院任全职美术教师。因与同事关系不和,1954年辞职。他生性固执,处世态度偏执僵硬。1952年惠特尼博物馆要购买他两幅画,他不仅拒绝出售,还把这个重要的艺术博物馆称为“废品店”。同年,应现代艺术博物馆之邀,参加“美国画家15人”展,临展时,送去的画与事先约定作品完全不同,使该馆艺术总监大为光火。同时,他与波洛克、纽曼的关系十分紧张,他曾声称是他教会了纽曼“怎样去画画”,从而损伤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1950年代,马克·罗斯科的声望稳定上升,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善。1958年被选为威尼斯国际博览会美国代表,并在马萨诸塞州艺术家聚居地普罗温斯镇拥有一间工作室。这时,他的抑郁症迸发,变得越来越神经过敏和消沉。他需要全神贯注全方能画出那些显得平稳安静的巨幅作品。对他来说,作画过程类似宗教祭典。他对作画过程严守秘密,作品完成前决不示人。他常常彻夜不眠,从下午5时一直工作到次日早上10时。他在剧院舞台那样强烈的灯光下作画,展览时,却把灯光安排得较暗,从而使他那些强烈的大色块从环境中凸现出来,仿佛悬浮在空中,给人造成强烈震撼。1961年,马克·罗斯科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达到艺术事业顶峰。收藏家、经纪人、批评家蜂拥而至,甚至肯尼迪总统也来捧场,对其敬重三分。
  此后波普艺术崛起,对抽象表现主义构成挑战,加上逐渐紧张的婚姻关系,马克·罗斯科情绪恶化,开始酗酒,严重损害了神经和健康。1969年元旦,马克·罗斯科离家搬到画室居住,用整整一年时间画出最后一批作品。为人愤世嫉俗、狂狷不驯的罗斯科本来就没有几个亲友,他身边就是与他共同经历二十年艺术生涯的朋友们和太太梅尔,而朋友们一个个死去了。1948年高尔基自杀是与他共同经历二十年艺术生涯的朋友;1953年5月,54岁的汤姆林去长岛波洛克的家里参加聚会,回家后第二天就进了医院,心脏病突发而逝世;1956年8月,42岁的波洛克死于车祸年5月,54岁的汤姆林去世;1962年,34岁的克莱因心脏病死于巴黎;1963年,51岁的巴齐奥特斯去世;1965年,大卫·史密斯死于车祸;1970年2月25日,他用剃刀割断手腕的血管和神经,以自杀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罗斯科的抽象艺术

 

  马克·罗斯科的作品一般是由两三个排列着的矩形构成。这些矩形色彩微妙,边缘模糊不清。它们漂浮在整片的彩色底子上,营造出连绵不断的、模棱两可的效果。颜料是被稀释了的,很薄,半透明,相互笼罩和晕染,使得明与暗、灰与亮、冷与暖融为一体,产生某种幻觉的神秘之感。这种形与色的相互关系,象征了一切事物存在的状态,体现了人的感情的行为方式。画家借助于它到达了事物的核心。罗斯科的画往往尺幅很大,这是为了能让人置身于体验之中。他在,1951年这样说,“我认识到历史上创作大型绘画的功能可能是为了描绘一些宏伟豪华的事物。然而,我之所以画它们的原因——我想它也适用于其他我所认识的画家——正是因为我想变得极为友好亲切而又富有人性。画小幅绘画是把你自己置于体验之外,把体验作为一种投影放大器的景象或戴上缩小镜而加以考察。然而画较大的绘画时,你则是置身其中。它就不再是某种你所能指挥的事物了。”1958年,他又说,“我画大幅画,因为我要创造一种亲切的气氛。一幅大画是一种直接的交流,它把你带进画中。”[3]马克·罗斯科要求其作品挂得足够地高,并配以足够昏暗的光线和冥想的氛围,以便让人完全沉浸其中。当然,这种要求基本上得不到满足。
  他创造了一种情绪化的抽象艺术形式,其作品是对色彩、形状、平衡、深度、构成、尺度等形式因素的关注。不过他不愿意人们仅从这些方面来理解他的绘画。
  “只要一个画家画得好,他画什么都无关紧要。好作品是纯粹的,它与任何东西都无关。”马克·罗斯科的目标是走出绘画,全身心地投入灵魂深处。他拒绝谈论他的技术,愤怒地否认自己是一个色彩画家,并极力地使观众看到潜藏在画布下面的悲剧。
  在他的画面上我们看到的是有边缘的几何形体,但感觉到的却是由微妙色彩对比所辐射出的情绪,他是在通过几何本身来挣脱几何的控制,如同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命运中摆脱命运。在他成熟期的绘画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两三个色彩明亮、边缘柔和、微微发光的矩形色块,它们毫无重量感地排列在一起,如同一种自由的思想漂浮于画布上空。简练、单纯,但却磁力般地将人深深吸引,马克·罗斯科在绘画中注入了强烈的精神成分,以一种让人萦绕心头而不能忘怀的朴素闻名,欣赏马克·罗斯科的作品会让人感觉置身于他所营造的精神空间而不是陈列其作品的现实空间里,马克·罗斯科独特的风格奠定了他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宗师的地位,在美国起著承先启後的作用,影响了後世不少的建筑与平面设计师。
  罗马克·罗斯科认为自己不是抽象画家,他更注重精神的表达。他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它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他要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今天西方文明的根。他认为现代人的内心体验没有离开从古至今的传统,因此要表现精神的内涵需要追溯到希腊的文化传统中去,尤其是希腊文明中的悲剧意识,这是最深刻的西方文化之源。在他画出成熟的抽象画之前,他对希腊、罗马艺术投注了很多的注意。从希腊传统中他吸收了希腊悲剧精神中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个人与群体的冲突的矛盾状态。在他看来这些冲突概括了人的生存的基本情形。由于他追求表达的清晰,追求去掉一切与观念无关的东西,他最后发展出了一种全黑的画面,在黑色中他找到了和他的悲剧意识完全吻合的形式,而且是不可再简的形式。

 


  白色中心


  作品屡次拍出天价
  在诸多西方现代艺术史乃至美国现代艺术史的著述中,马克·罗斯科比起同时代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德.库宁、纽曼所占有的地位和评价似乎仅仅是一个陪 衬角色,而在中国艺术界的影响,也只有极少从事抽象艺术的画家才把他奉为大师。这种现象如同命运,很难分析出可信的原因.不过,据研究资料表明,美国著名 批评家格林伯格以共名批评的方式推出代表美国本土风格的现代主义艺术,在罗斯科的话语中并不完全认同,而且始终怀疑这种命名的真实性,尽管他在生前也从中 分享到名声和利益。艺术运动的定义往往是预设的、模糊的,它无法确切展现该运动中思想最深刻的艺术家,即使它成功地阐释了其他人。
  严格说来,马克·罗斯科的大师地位的确立是1990年代之后的事情,可以说两个书写事件产生了 决定性的影响,其一是杰姆斯.B·布鲁斯林(Jemese.B.Breslin)《罗斯科传》(1993),这部近600页的传记,以翔实的个人资料、调 查访问和评论性的叙述,呈现了罗斯科的艺术和生命;表现出他自由主义个性中复杂的紧张、矛盾和冲突;解释了他的生活和作品形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力量;显 示生活如何影响作品,以及作品又如何影响生活;为艺术界提供了一种观看和思考罗斯科作品的高度专业的全景式阐释,有力超越了罗斯科以往那种反叛且自毁的天 才象征。其二是罗斯科的理论著作《艺术哲学:艺术家的真实》于2004年在耶鲁大学出版,他的儿子克里斯托弗.马克·罗斯科在该书序言中强调,它不是马 克·罗斯科作品的指南。然而此书无疑可以充当开启罗斯科艺术神秘之门的钥匙,这是由于罗斯科在抽象转向之前的1940年和1941年,完全停止了过去那种 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创作,他潜心研读神话、哲学和文学,并持续自己的理论写作,尽管本书不是他自身创作理念和作品意义的具体解释,但它深刻预表了其艺术 理想,书中所批判的流行主义、物质主义也正是导致先锋艺术溃败的致命根源。正如分析哲学家阿瑟·丹托(Arthur C.Danto)在《艺术的终结》所论断的那样,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后历史的艺术时期,对艺术不断自我革命的需求已经消失。后历史的艺术氛围会让艺术转向人 性的目的。当代艺术进入一个更稳定、更幸福的艺术努力时期,在这个时期。艺术永远对之回应的那些基本需要或许会再次相聚。可以说,马克·罗斯科的艺术哲学 思想“回应”的“基本需要”,也正是艺术永恒而充满悲剧性的精神所在。
  对于罗斯科的作品,业内也有多种解读。有业内人士认为他在利用微妙色彩对比所辐射出的情绪,通过几何本身来挣脱几何的控制,如同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命运中摆脱命运一样。罗斯科本人却在著作中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如果你只是被画上的色彩关系感动的话,你就没有抓住我的艺术的核心。”
  不管外界理解与否,这并不妨碍罗斯科的画在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保持高价。据统计,1998年至2007年,马克·罗斯科作品流拍率仅为9%。1999年其作品《北方15度:黄色和红色》首次突破千万美元大关,9年之后类似的作品《No.15》便已经达到了5044.1万美元。2007年5月15日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上,马克·罗斯科的作品《白色中心》更创下了7284万美元的价格,这也是2007年当代艺术家作品价格的最高纪录,而这一纪录又被他的《橙,红,黄》打破。
  《橙、红、黄》原作尺幅巨大,近乎铺满普通人家整面墙壁。像这样的艺术品,必须配以特定的展示空间方显其独特魅力。一个画家的作品永远不可能迎合所有人。能有一部分人钟情于它们,肯赞美它们,已经足够了。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