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水 禅意如歌

人生如水 禅意如歌

人生如水 禅意如歌

日期:2015-05-30 09:53:33 来源:
关联艺术家:

名家 >人生如水 禅意如歌

  2500多年前,孔子面对岁月如水一去不返,曾发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感叹。和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圣贤老子,一句 “上善若水”的箴言,与孔子的这句话相得益彰,表述了人生苦短的真实与人性中应有的扬善抑恶。由此有了“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的孟子之说。哲人们论说的一种以柔克刚、随遇而安的水之品性,细细揣摩一下,其中的内涵也谙合了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的中国禅宗文化。
  禅宗,作为在佛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国禅文化,也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劳动人民长期来一种智慧的积累与创造,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一个民族时有产生的躁动情绪,似乎起了一点安抚与慰藉的功能。即使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它依然有着一种超然自乐、慰藉心灵及战胜自我的现实价值。如果说中国有宗教,禅可以说是一种本土有着某种入世精神的宗教文化。
  “世间大多名利场,人间尽是利己事”。此乃人性使然,基督教中称“原罪”,佛教中叫“业障”,由此也构成了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或许, 淡淡的禅意, 倒象一股清泉,或多或少能够荡涤人心中的那点污垢,平息一些“心魔”欲火。
  禅的主要特点是不可言传,谓之“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姑且不谈禅是否有玄虚之处,但是任何艺术形式如果想表达禅的某种内涵,就如同水中捞月,只会隔靴搔痒,言不达意。但是一种生活与创作的状态与过程,作品中那种淡然、简泊、随意的平常心,说不清道不明的潜意识中的疏朗与偶然之得 ( 有时偶然中也有一种必然性),不能说与画家涉足不深但却有些偏爱的“禅宗”无关,在这方面达到什么程度,如人饮水,冷热自知。禅学中所谓的“心语”就是心境之语,体现在绘画作品中,逸笔草草,无刻意之痕,看似简单,但要画出切入禅的那种语境与视觉体验却非易事。极简常常比极繁还难,经历者刻意而为的过程常会屡遭失败,有亮点的倒是常在不经意之间得之,这种不经意可能就是经意后的一种积累,其中似有似无的若即若离,也显露出某种禅学精神。
  在艺术上,与别人不太同的是我一直是在传统与现当代之间游弋。但是客观说,自己百分之九十的心血是花在现当代艺术的摸索上。其中一些“变局”,不是刻意为求“变”而变,而是顺应内心的“渴求”随“心”而变,随“性”求之,不变不快,变而悦之。前些年创作的《抽象水墨文人画》系列作品中的简淡与某种禅意的追求,与几乎是同时段创作的厚重理性的巨幅《魔方》系列形成较大的反差。回忆起来创作过程是艰苦的,但苦而乐之,如不面对与经历这种“苦”,自己可能会活得更苦,自己偶尔也与友人调侃,说自己好象就是为了吃苦才来到这个世上。一种不断追求完美的心境,使自己在艺术上似乎永远都处在一种难以满足的状态。习惯于粗茶淡饭的生活,几乎不大考虑作品的出路,深居简出,完全是在一种“自我”理想主义的糊里糊涂一根筋中消耗自己的艺术年华。纠结与无助的心境常有之,但案头上几本有关禅宗的书籍,倒成了开导与调节剂的作用,常常消除了内心的雾霾而轻松快乐一点。当一个时段作品创作有了一定的数量与质量,同时无法突破自己又不想重复自己时,内心在经历了一种矛盾与斗争后,于是又鼓足勇气,将希望寄托在未来新的“突破”与求“变”的努力之中。不管成功与失败,这么多年来,自己好象就是这么走过来。 其实这种默默而行似乎无所求又似乎有所求的创作生涯,早已成为自得其乐的一种生活方式。
  过眼烟云人生事,成败皆在一笑中。我不是佛教徒,但是喜欢佛学中的哲理与智慧,也敬佩李叔同先生后半生集佛学与艺术于一身一根筋走到底的人格精神。和其它宗教一样,佛学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人学”,是“佛”是“魔”皆由心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唯有不断努力战胜自已,保持某种激情与诗意,实实在在去体验与享受一种平常心智劳作过程中的快乐与痛苦,秉持某种精神与生存意志,无所顾忌的努力于“衰年之变”,将人生转换成诗意的栖息与渡过,无疑会给自己的带来更多的快乐与意义。
  人生如水,禅意如歌。


  杭法基2014年4月4日于宋庄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