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现实主义艺术与多元化

谈现实主义艺术与多元化

谈现实主义艺术与多元化

日期:2015-05-30 10:01:10 来源:
关联艺术家:

名家 >谈现实主义艺术与多元化

  

2005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亮出了“弘扬现实主义精神,打造当代美术品牌”的办展主旨。参观画展后,产生了一些想法,也夹杂着一些困惑,在这里想粗浅地谈谈自己对当代现实主义艺术与多元化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作为一家之言 , 仅供画界同仁参考。
  早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文艺的路子一直是提倡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文艺方针是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记得那时候整天高喊的是文艺要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艺术家要不断地深入生活其中,印象较深的是曾有一位老画家画了一幅深入生活的讽刺性漫画,是老鼠打洞,打到多少层后,仍然觉得不够深入,需要继续深入。文革期间,这种态势几乎走到一种极致,为无产阶级造神,表现工农兵,三突出,高大全,红光亮,少数艺术家被煽情到一种几乎是狂热的地步。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一切慢慢地进入正常状态。可以说,今天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艺术发展最民主、最宽松的一个时代,高科技、信息化使人类文明形态进入零距离的接触与交流,艺术家们有着高度自由去选择与创造自己所喜爱的任何一种表达方式,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当代艺术中值得关注的现实主义问题呢?
  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现实主义在中国已有近百年历史了。现实主义这一名词与概念,是源于西方的舶来品。1 9世纪中期,以文学上现实主义思潮为源头,法国画家库尔贝首先在绘画上提出“现实主义”的称谓,由此引发一场论战,随后这一文化思潮就在欧洲乃至世界上传播开来。现实主义由于体现了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精神,在中国同样受到了欢迎,以鲁迅、茅盾为首的一批文艺家,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现实主义精神也深深影响了几代文艺家的成长。上世纪20至40年代,现实主义在中国较为盛行,随后就逐渐衰弱与淡化。美国学者安敏成在他的相关著作中曾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对文艺的社会效应过于片面追求及文化上的过于意识形态化,这话不无道理。但是除这两点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内核提倡“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 ”, 关注艺术的“真实性、典型性、客观性”。这一创作宗旨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完全相背离 如东方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 , “文以载道”的教化精神,以及情景交融、主客一体、境随我心等意象创作审美观等,也导致现实主义在中国必然落寞的命运。建国后直至文革结束,? 我们所提的现实主义,已与西方当年的现实主义大相径庭,逐步为革命的意识形态所改装。文革中,巴尔扎克、狄更斯、斯汤达、库尔贝等一批西方文学艺术大师们所奉行的现实主义,被当作资产阶级腐朽的意识形态被扫地出门。在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现实主义几乎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及政治的代名词,所以直至今天,现实主义这一名词也难以为东方审美情结很深的部分艺术家所接受。
  但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在欧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那眩目的光环中,曾涌现出一大批现实主义的大作家和大艺术家。同时现实主义本身也是复杂与多样的,它是一种思潮,也是一种真实描绘生活的创作手法。早在16、17世纪意大利、荷兰画家的作品中,便开始有许多细腻地描绘客观真实生活的绘画了。我国大作家曹雪芹生活在清代,想必他一辈子也没有思考过现实主义这一名词及概念,但是《红楼梦》这部巨著却浸透了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建国后直至今天,尽管为意识形态所左右的平庸的现实主义作品多不胜数,但是平心而论,还是有少数优秀作品会令人心动。
  当代西方现实主义艺术一直处于泛化的状态。在上世纪30年代,法国理论家加洛蒂就提出了 “ 无边的现实主义”论点,并阐述了“艺术即现实主义”的逻辑,认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是相通的,应该扩大与开放现实主义的定义 ”, 强调了人在现实中的客观存在及人是创造者 , 还有人的观念的可变性等。“ 无边的现实主义”与匈牙利哲学家、理论家卢卡奇提出的“大现实主义”理论相接近。而法国剧作家、理论家布莱希特则直接指出,艺术上只要能达到某种目的, “ 即使采用现代主义的技巧也能够纳入现实主义的视野”。这倒使我们想起一些很有意思的现代派文学作品,如卡夫卡表现主义小说《变形记》,虽然内容荒诞离奇,但是形式新颖别致,剥去外壳,内在的真实性一点也不弱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可谓形式相悖,内核相通。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文学巨著《追忆似水年华》,优美的文字,柔韧的写作功力,对精神世界丰富而真实的表达,对人物心态与情感的窥探与细致入微的描写等,使人感到这是一部优秀现代派作品的同时,骨子里还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发展。难怪布莱希特与加洛蒂等人要将他们也包括,毕加索、马蒂斯等现代主义接纳到现实主义的圈子中来。无边的现实主义或大现实主义概念,本质上是对一种狭隘现实主义的突破,偏向于当代广义的多元文化概念。
  一百多年过去了,在当年库尔贝扯起现实主义这面大旗的法国,现实主义艺术处于一种什么状况呢,前年来华展出的“法国新现实主义画展”,让我们看到一种几乎大大出格的变化与发展。十几位著名艺术家几乎没有一个再重复百年前的那种细腻真实的写实艺术了,尽管有许多架上绘画,但是从观念到形式,都绝对具有一种“当代性”。展出的作品中,有的艺术家醉心于挤压破旧的汽车和废品,进行处理与组合使之成为一种有意味的“东西”;? 有的专门从墙上揭扯海报,经过润色加工,获取出人意料的自然肌理 ; 也有一些作品充满睿智,透露出令人忍俊不禁的轻松、幽默与嘲弄;连曾经以包裹柏林帝国大厦与巴黎塞纳河上新桥的著名艺术家克里斯托也跻身于新现实主义行列之中。或许正是艺术家们使用物质材料的客观性,加上采撷与捕捉创作手法的真实性,还有他们出奇制胜的手笔与真诚,才很自然地贴上新现实主义的标签,并散发出浓浓的时代气息,这也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在文化领域的反映。然而,现实主义在西方泛化的同时,也遭到旷日持久的被冷漠与被置疑,许多专家学者从艺术本体论出发,认为艺术不可能直接反映现实,更不可能取代现实,因此当代西方现实主义艺术也正顺应自然融入更为多元的时代文化之潮中。
  国际上对现实主义多种理解的泛化现象在中国没有出现? ,当然我们不必照搬西方的一套,不过,我们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于格式化、单元化及偏重于意识形态了,这一点在全国美展和官方办的一些较具规模的展览中体现得最为充分,从客观上看,现实主义在我国仍然是当代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甚至是一些人入门必学的基本创作手法。但是,我们是否以一种科学精神客观深入地思考过,如果今天继续将这种现实主义艺术推为主流文化,用现实主义精神来涵盖其他艺术形式,这是否是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唯一之策?在这强劲而经济快速发展的后改革时代,我们的主流文化需要继续依附于这几十年不变的格式化套路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就文化问题多次召开会议,2001年在文化多元论坛会议上以1 48个赞同票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命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同时宣言强调了“在日益走向多样化的当今社会中,必须确保属于多元的、不同的和发展的个人和群体的和睦关系和共处” , “文化多元化是对文化多样性客观现实的政治回应。文化多元化是民主范畴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有利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充实公众生活与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宣言还再次强调了各国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同时指出艺术上“每项创作都来源于有关的文化传统,但也在同其他文化传统的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宣言还挫败了美国推行文化全球化,想将自己的文化凌驾于他国文化之上的企图。2005年11月,? 在我国广州佛山召开了亚洲文化部长论坛会,23个亚洲国家文化部长共同签署了《佛山宣言》,宣言同样强调了“要通过加强区域文化合作维护文化多样性,以使繁荣我们亚洲文化的愿望逐步变为现实”。一些国家文化部长在发言中指出 :“ 亚洲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将为维护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 促进亚洲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繁荣”作出重要贡献。所有这些举措,都显示了文化的多样性乃至多元化将是21世纪世界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
  我们所理解的多元化,首先是世界各个国家文化多样性的共存与发展,其次是一个国家内部层面的文化多样性的共存与发展,而各个国家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与发展,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中国画(或称现代水墨画) , 作为传统绘画在当代发展与延续的独特的民族绘画形式,当然也面临一个内在的多样性存在与发展的问题。有关多元化,费孝通先生曾有过较为形象的四句话 :“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相容,人类大同”。实践证明,唯有多元化文化才能承载起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精神,也唯有多元一体、多样共生、和而不同的共存与发展,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科学、最民主、最合理的文化建构。
  那么现实主义艺术在当代为什么不适宜作为主流文化而继续有所作为呢?原因如下: 其一,我们国家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造就的与时俱进的和谐民主文化氛围,使艺术家们拥有更多的在艺术形式及风格上进行选择与创造的自由,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应该充分尊重这种权力。
  其二,作为社会文化形态,各种艺术流派之间都是平等而相依共存的,任何一种独立的艺术流派,即便是有着传统光环的现实主义艺术,想统辖江湖以行一家之言继续充当主流,在当代都是单一、陈旧、乏味而苍白无力的。
  其三,东方美学的审美取向与现实主义反映论的格格不入,在中国画上表现得尤为显著 , 中国画中笔墨的气势、水墨的韵味、物体的虚实、物象的开合等,蕴含着形神兼备、情理相融、物我两忘等高度和谐统一的 “ 意象”法则,这也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为主流文化在中国画坛多年来无法达到共识与认可的主要障碍,早在宋代,苏东坡就说过“论画求形似,见于儿童邻”,可见求形与求神隔阂之深。相反,为某些人所不屑的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一些表现主义因素 , 有许多却暗合了东方“意象”观。可见不论东方西方,人类潜在的审美感觉有许多是完全相同的。
  其四,电视、电脑、影像等高科技手段,在瞬间可以传达当下国内外最客观、真实的图像,高清晰的摄影技术可以轻易捕捉到人类及自然界最微妙丰富的变化,想以绘画的客观真实去达到直接反映与教化的作用,其力量的单薄可想而知,西方学者认为艺术文本不可能直接反映与取代现实世界的观点并非是空穴来风。现实主义虽然不完全等同于写实绘画,但写实画基本上属于现实主义。
  其五,当代架上绘画创作最大特点“不是画什么而是怎么画”的问题。其中更多强调的是艺术本体语言的一种“原创”精神。所谓原创最本质的理解就是“独创”与“创新”。作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人内在的力量、品格、精神追求也是一种真实,一旦失去这种真实,再美也是一种虚假,应该相信今天观众的审美水平,充满力度之美的形式与内涵 (有时形式即内涵), 即使无题,也会深深震撼人的心灵。在大的展览活动中,尤其是国画,整体感觉总是重技巧而轻原创 , 重反映而轻表现,重经验而轻实验,重传统而轻创新,这在多元艺术的今天,一方面是一种惰性,另外也有失公允。
  其六,今天,世界各国都认识到越是经济全球化,就越需要强调文化的多元, 当文化多元成为全球发展的共同基石,多元化也就成为全世界主流文化。国际上文化多元是建立在各个国家内部层面文化多元基础上的,国际潮 流如此,我们的文化多元化也就顺理成章,并应成为一种主流现象。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发展史的现实主义艺术,只有走下“独撑”天下的神坛,作为一个流派,才会更好地强化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文化自觉,这等于减负加速,脱离过大的一种均衡力量的拉扯。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只有汇集到多元文化主流之中,才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
  以上所谈, 表明在社会形态向多元化的“现代性”文化建构转型的今天,传统现实主义艺术正面临着挑战。文化多元的崛起,必将消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二元对立的尖锐性。多元文化的氛围,对“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多元化并不是无边的,? 它也要遵守当代艺术规律的游戏规则,在颠覆文化特权,振奋民族意志的同时,更加要张扬一种积极、健康、自由的创造精神,我们所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更多的是体现在艺术家孜孜不倦的探索以及充满真诚与艰辛的劳动中 , 这也是当代艺术家应有的唯一价值取向。 “百家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复兴民族文化艺术的八字方针 , 也只有在多元化的文化主流中,才能在本质意义上成为一种文化现实。

  杭法基发表于2006年第2期《美术天地》丛书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