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葛辉评价

部分葛辉评价

部分葛辉评价

日期:2015-06-18 14:21:48 来源:
关联艺术家:

名家 >部分葛辉评价

  葛辉的创作手法大体上可归入当代“新具象”一路。特点在于:他打开了具象与表现,现实与梦幻乃至魔幻之间的一道“窄门”,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表达空间,并成为了“青春叙事”(而非“残酷物语”或“新新人类”)的一位代表性艺术家。我们在他的一个一个“截片”式,现代寓言体的叙事中,既读出了“少年维特式”的伤感,孤独与彷徨,和对明天的执着守望,也读出了青春期的热烈和奔放,诗一般浪漫和美丽。他的表达语言则介于“工、写”之间,收发有度而富有质感。画面组织常因出人意表而具有内在张力,对读者产生了一种无可抗拒的诱惑力。


  ——陈孝信(评论家,策展人)


  用艺术直面灵魂,敏感,脆弱,灵性,荒诞,喜剧的多彩人生是葛辉无尽的艺术源泉。敢想!敢干!跨界的一代!


  ——沈其斌(美术馆馆长,评论家,策展人)


  喜欢葛辉的作品就是喜欢他那种“非理性”的生命激情和狂飙不羁的自由精神,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观念、语言、形式、材质都在当下的艺术创作范畴内存在一定的否定精神。葛辉善于将艺术的主体与客体、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之间表现出一种断裂感。这种“非理性”的断裂表现在他作品中对于主体内在世界的绝对真实化(情绪、情感、幻觉、想象、潜意识等),以此来冲破他作品中的客体所表现出的视觉桎梏。葛辉的作品强调使对立、冲突和断裂的“丑”形成一种具有现代主义的美学,这种通过形式的革命不仅否定了以往艺术创作的秩序与形式规范,也否定了围绕在上一代语境下的艺术形式中的文化精神。所以,在我看葛辉的作品时,更多看到的是作品图像后的“自由精神”。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后,留在我记忆中的是一种精神,而并非一种图式。


  ——王海涛(评论家,策展人)


  葛辉喜欢画马,还有一些生活在梦境中的少年。这些少年“以梦为马”,似乎永远停留在青春期的幻想和焦虑之中。他们是一群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葛辉的绘画具有一种自传性,让我想起西方文学中的“成长小说”,如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和黑塞的《轮下》。


  ——管郁达(评论家,策展人)


  葛辉是一个天才式的艺术家,他基于江南诗性的文化传统,他不是简单符号性的诗意传统,诗性反应在符号方面就是一种诗意,诗意更多指这个人的性格,或者这种文化的提醒。如果他的作品有一个概括性,我更愿意叫做现代的文化。有很多诗意的作品,是一种书写性的,现在很多年轻的艺术家追求基于从西方传过来的油画传统,提出书写性的,葛辉的书写性没有计划,是这种兴趣所致。葛辉作品里面反常的透视,反常的人物结构,包括画的动物,都没有关系,都是一种印象式的。在他的世界里面一切都是合理的


  ——吴鸿(评论家,策展人)


  葛辉的画面人物大多是正面的、赤裸的,这个画面恰恰重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本能化的内在关系。画面当中看不到任何现在社会的元素,抽掉了本来属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属相,它的意义是将人本真、或者最深层的东西剥离解释出来,这种荒诞的叙事结构虽然有时候显得很僵硬,非常态的,但是恰恰这种强硬化解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叙事方式和意识形态结构,开启了不确定性的时空关联,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鲁明军(评论家,策展人)


  可能在葛辉身上看到在这个时代更加敏感的东西,比如说中国当代艺术强调要关注社会化,要认知,要社会,要介入,不要回避问题,其实葛辉在回避问题,他在离开和自我的距离,因为在他的画面中不是强调心理状况,虽然我们把他看成是有抒情的,他更多还是迷恋于绘画,自我设计的任务。这恰恰是说他想把自我放在更大的系统里,如果用既定的艺术史评价,其他是属于象征性的那一代,现代主义出现了,那些人又没有办法接受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的情结依然存在。葛辉恰恰是在这个思想方式中,用他很单纯的形象和很单纯的结构强调他的体量和强度,组织成我们所看到的展览。在这个意义上葛辉是相当有智慧的,也有这种敏感度的一个形象。


  ——鲍栋(评论家,策展人)


  葛辉的绘画重点不在于形态塑造,而是解决绘画内部的问题,这个比较有意思。他不是在形体当中的深度,是象征的深度,而又不是绘画的深度,这是葛辉真正的价值所在。就是如何在内部使绘画有一些突破,这才是他的价值所在地。


  ——段君(评论家,策展人)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