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在线》第46期推荐艺术家——董金良

《艺术在线》第46期推荐艺术家——董金良

《艺术在线》第46期推荐艺术家——董金良

日期:2015-07-08 16:58:23 来源:
关联艺术家:

名家 >《艺术在线》第46期推荐艺术家——董金良

  董金良
  1974年生于江苏省宿迁市,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硕士研究生毕业,导师毕宝祥先生,江苏美术家协会会员,宿迁市画院画家,民盟宿迁楚风书画院院长

回归与开拓
  ——我读董金良的山水画世界
  亓文平(上海大学艺术管理博士)

  1、现代化语言诠释传统水墨
  回归传统,承接文脉,似乎是当下热门的话题。我认为问题的提出有两个原因:其一,我们存在这样的疑问,面对琳琅满目的西方文化冲击,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叛逆和借鉴西方艺术是不是能有效地改良中国画?其二,回顾我们的伟大传统时,我们似乎失去了判断的标准,我们对它的精髓和本质内容变得模糊不清?随着绘画语境不断扩大,我们发现有大批的青年画家在水墨的这条道路上,正用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不断拓展着我们对于中国画的理解。在我认识的画家中,董金良便是其中的一位。

一相 纸本水墨 180cm×120cm 2014年

净观  纸本水墨 136cm×272cm 2012年

  董金良的山水画根植于宋元的传统,并融合了明清以来的文人画的很多的优点,但是传统的笔墨语言并没有阻碍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的情感的表达。在笔墨的交织中,他的绘画呈现出了一种宁静、淡泊、纯洁的境界。在今天,各种绘画思想碰撞的时代,他的山水画显示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
  不同于那些着迷于西方绘画的七零后画家,董金良在具有了西方绘画的视野后,对于传统的笔墨打下了良好的根基。早年,他在学校教书的时候,闲暇之余,刻印,习字便是他最大的快乐。那个时候他似乎并没有过多考虑将来一定要做一名画家,仅仅是纯粹的爱好,却痴迷其中。于是面对一枚小小的印章便刻了磨,磨了刻。遇见善此技的师友,便不厌其烦的讨教。这样的生活一下就过了十年,直到他考研究生为止。或许,正是这十年的不经意的业余生活,为他以后的绘画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基础,而且是一个区别很多人的绘画基础。因为,一旦开始绘画,他的绘画便马上展现了这些优势。

净行  纸本水墨 240cm×100cm 2014年

  他既不同于急于寻找个人语言,个性张扬、标新立异的现代派,也不是恪守传统笔墨,在旧模式中讨生活的画家。他以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去重新诠释笔墨的内涵,取得了借古开今的效果。董金良有着良好的笔墨的功底,但是他并没有像很多走传统的路线的画家一样,沉迷于这种笔墨的游戏。观者在他的画前,首先会感到一种由于笔墨的精妙而带来的纯净、清幽的境界。在他的画中,幻灭的云烟和清波浩渺的湖水把整个画面分成了典型的“一江两岸式”。近景处,萧瑟寒林,露出半角的停泊的小舟,任意坐落的经幢旁边永远都是临江远眺,盘坐沉思或焚香读经的僧人,看似现实中不会在一起出现的种种景象,如同梦境般在他的画面中组合在一起,因此,我们不自觉的就走进了画家营造的冷逸的静寂氛围中。仿佛洒满月光的山石,坡角,远山,洁白无瑕,它们同画面中的云烟,人物身上的佛光有机的呼应。无论是对山石的勾勒还是烟云的渲染等技巧,都被掩盖在一种圣洁、神秘的气氛中,因此,观者很容易忽视这些技法的存在。这种静谧的效果与其说是作者有意的艺术处理,不如说是画家一种心性的自然流露。中国传统绘画中那种温情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慢慢地释放出来。在当代画坛,这似乎是一种久违的回归。环顾我们周围的画坛,更多的绘画是讲究视觉冲击,讲究情绪的宣泄,讲究个性语言的张扬,因此,巨大的画幅以及各种肌理效果的运用使画家的心和手丧失了对材料地掌控,人的敏感性降低,以往中国画中那种以“品味”和“把玩”见长的细腻情感便荡然无存了。可以说,董金良的绘画既是传统的,但是又与那些浮躁,只以笔墨为能事的绘画拉开了距离,他的绘画立足于本土的文化和人文的精神,用现代意识和现代的智慧对传统进行了新的学习、改造和升华,在他鲜明的个人风格背后往往使人感到了更多的精神力量。

清风和悦  纸本水墨 170cm×180cm 2013年

  2、向往古典文人理想风范
  “风格也是观念”,这是西方研究中国美术史的著名史学家高居翰先生的假说,因为他认为“当画家有意识选择风格时,这选择就别具他意,其中有依附于风格的各种特殊的价值,这些价值包括地望、社会身份或政治制约。风格于是暗含了超越艺术限制之外的东西。”因此,如果要更好的了解一位艺术家,探讨绘画作品之外艺术家本人和他的周围的环境也是重要的途径。
  在我与董金良的接触中,我觉得他的艺术修为,宗教熏陶,生长的环境也是影响他的风格的重要的因素。首先,修养全面,有文人之雅趣。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换句话说,这也就增加了对于画家的各方面修养的要求。董金良由于在学画之初打下很好的书法、篆刻的功底,这为他从事绘画创作提供了借鉴和滋养。董金良是一个向往古典文人理想风范的人。早些年,他曾亲自制作线状书籍,一针一线,皆有模样。外出写生,淘的砚台等物,便如获至宝,整日打磨,改造不倦。这些对事物的讲究与雅玩的风雅之举影响了他对绘画的理解,也塑造了他的耐人品味画面。好古,雅玩的生活情趣,在其画面中流露出一种细腻与尊贵的气质。我们仿佛在他的绘画中感受到一种神经敏感的流动,那奇想幻灭的烟云,波光浩渺的湖水,密如线织的寒林枯树,无不让观者体会一个人的丰富情感世界。其次,他的宗教情结。观董金良的山水画,首先就是被那种纯净的境界所感染。一种圣洁的光似乎游荡其中,使他的绘画笼罩于一种神秘的气氛中。几年前,他告诉我,在他到西部写生的时候,夜宿喇嘛寺,听寺里方丈讲经。灵魂如若洗涤,在那几天里,清静无为,闲适自得。他说虽然寺庙里的人尽管有时候常年不洗澡,但是由于心灵的纯洁,他们身上清新整洁,丝毫没有污浊之感。尤其是方丈,在他讲经投入之时,似有圣光环绕。或许,他的心灵在那时受了洗礼,也或许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感悟,回到都市之后,他便每天燃香净几,以醒悟内心悔过,以除心中污垢。他的生活的节奏较以前也更加的慢条斯理,不温不火。宗教乃是对于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启迪。在宗教世界里,一个人的心灵会慢慢会变得纯净。因此,通过绘画这种技艺来表达自我的生命体验时,内心对于一个圣洁世界的向往和对生命的尊重便会在绘画中自然流露。其三,梦想家园。艺术家的故乡和童年往往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留存,以至于可能成为他们艺术母体的一部分。沈从文曾经因为这个梦,而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的美丽的湘西世界。齐白石也是通过对他的童年生活的美好的回忆,而把自己的绘画变成了一幅幅宛若梦境的家园。董金良山水题款中总喜欢署名下相。下相乃宿迁古时别称,曾为项王故里。骆马湖在这片土地上如同一颗明珠,惠泽其民。湖光粼粼,烟江浩渺,远山如黛,芦草起姿,小舟闲泊,这些常见的印象便成了他的山水世界的重要元素。近几年,董金良生活在骆马湖畔,饱览湖光山色,因而,他的绘画变得更加的简约,多取平远之势,烟霭渺渺,远处隐现平直远山,颇有倪瓒之风。

净行 纸本水墨 2014年 200cm×200cm

即景  200cm×200cm 纸本水墨 2011年

  3、干净、纯洁、宁静的山水世界
  或许正是这样的性情和周围环境,董金良在绘画中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个干净、纯洁、宁静的山水世界。也正是这样的境界,才使他的山水呈现了一种别样的气质——温文尔雅,而又带有某种高贵。又正是这样的气质,观者才会在他的作品前,平静息心,清爽去噪。虽然,这样用解构的方法去分析董金良的艺术风格,或许只能涉及到某些方面,但是,我想这能为我们更好地去理解董金良的艺术世界提供某种参考。
  董金良从不刻意的去求奇、求变,而是顺其自然,默默地不断实践探索,因此,他的绘画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或许他从佛家深刻领悟“渐修”与“顿悟”的道理,这些年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绘画明显地分为几个阶段的探索。从最初的《浮生》、《问道》,到后来的《平岸空林》,在到最近的《四时清风》。可以说,随着他对于绘画的理解和对不同的人生的阶段的体悟,他的艺术也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董金良的绘画,如同其人,空灵而不乏厚度,纯净而不乏意蕴,单纯而不乏高贵,他的艺术很好的和他的人生结合在了一起。董金良是个非常勤勉的人,每天坚持作画,风雨不歇,他往往作画至深夜,因为他喜欢静的氛围,那样他才会把内心那些细腻的情感慢慢地展现于宣纸之上。日积月累心手训练,才达到了东坡先生所说的得之心,而应于手的境地,这样他便在绘画这门技艺上不断表达着他对人生的理解。他通过对传统笔墨的现代阐释,使我们又重新体会中国画这种特殊的媒介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他用崭新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画面不断地拓展着我们对于绘画的理解和想象。董金良的艺术渐入佳境,我们有理由相信董金良在未来会给创造更多的视觉的奇幻,因此,我们也将在他的山水世界里得到更多的心灵的启迪和人文的情怀。
  

大运 纸本水墨 240cm×200cm 2014年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