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名家赵规划作品赏析

艺术名家赵规划作品赏析

艺术名家赵规划作品赏析

日期:2015-07-23 17:29:17 来源:卓克艺术网
关联艺术家:

名家 >艺术名家赵规划作品赏析

  赵规划
  字肖夫,号天水堂,自称墨仆巢主。1956年生,安徽省淮北市人。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安徽省文联中国画创作院副院长、安徽省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安徽省黄宾虹画院副院长、安徽省书画院特聘画师、安徽省美术届展总评委、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淮北市文联副主席、淮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淮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协七大、八大全国代表。
  其作品入选:
  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安徽当代国画家精品展
  全国中青年实力派画家邀请展
  第十五届全国新人新作展
  中国美协会员获奖提名展
  纪念《讲话》60周年全国美展
  安徽、浙江画院新世纪作品联展
  全国第二届画院双年展
  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
  水墨传承——全国著名书画家提名展
  走进经典——2007年度优秀水墨画家作品邀请展
  华东六省一市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第二届当代安徽国画名家邀请展
  徽风皖韵和谐安徽——安徽省画院作品展
  2008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2008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新徽派名家作品邀请展
  梦萦徽州——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文明探源——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展
  第四届《水墨江南》全国著名画家邀请展等。
  获奖情况:
  98安徽省美术作品展银奖
  全国第八届群星奖
  南京水墨画传媒三年展傅抱石奖
  新世纪全国中国画大展银奖
  建国55周年安徽省美术作品展银奖
  安徽省第六届艺术节美术大展银奖
  第九届艺术节美术大展一等奖
  2003年安徽省群文美展二等奖
  200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安徽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美术大展银奖等
  其作品还被中国美术家协会、首都博物馆、中央电视台、钓鱼台国宾馆、文化部、国土资源部等重要机构及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专业画廊、收藏家收藏。
  另有作品发表在《国画》、《艺术界》、《国画家》、《中国美术》、《艺术博览》、《水墨》、《今日中国》、《美术界》、《与书画》及《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艺术报》、《中国美术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安徽美术家》、《墨痕》等多种大型专业报刊上,艺术成就及传略被载入《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家名人录》、《当代中国美术家大典》、《中国美术家大辞典》、《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等三十多种大型辞书。
  2004年随政府代表团赴韩国访问,进行文化交流、2010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淮北市建市50周年“淮北杰出人物”光荣称号、2011年赴美国参加由中国美协、世界华人美术家协会共同举办的《同根异采--“丁绍光、简繁、赵规划、张此潜”四名家美术作品展》。
  出版有《赵规划山水集》、《赵规划水墨小品辑》、《20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家个人词典·赵规划卷》、《艺术·生活50年》等个人专著。

  我见青山多妩媚 

——赵规划的山水画艺术
  文/纵横

  大凡懂得中国画精神的人都知道:中国画不在于画什么,而在于怎么画,在于用什么样的观念去画,在于用什么样的精神气质去画,在于用什么样的笔墨构成去画,在于创造什么样的,适合画家本人和所处时代的个性语言。“怎么画”给画家留下了个人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给历史留下了续写的充裕篇章,给名家、大家留下了不断创造的艺术境域……因而“怎么画”也成了人们研究画家的创造性的必须把握的一个关键。

  ——题记

  赵规划是一位已很引人注目的画家。他的画,连连入选全国各届美展,并并多次获奖,是画家中年轻有为的一个。按他的年龄,正是以巧取胜的时候,可他的画,却追求了拙樸,也是空灵,有一种散打的构成意味,是不经意的经意,上无真相而有真魂的那种。

溪山细雨

  赵规划的山水画有其突出的特点,他把握住中国画的传统内涵,又吸收了现代构成的美学手段,将观者把握住中国画的传统内涵,又吸收了现代构成的美学手段,将观者引领到新概念、新笔墨、新气象的氛围之中,令人耳目一新,却又品不乏味。这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意象造诣
  造型,乃塑造形象之谓。陈子荘先生说过:“造型就是塑造我之形象。”你塑造什么形象,和怎样去塑造形象,不同的画家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塑造手段,赵规划走的是“意象“造型的路。
  意象,是中国画的灵魂。所谓“传神”,所谓“写意”,所谓“不似只似”,都是古人对意象的某种诠释,这是中国人审美要求决定了的。古人早就提出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形写神”,“非徒袭其迹,务在得其神”的种种说法。这些名言,都教导我们绘事要由形到神,由象到意,由客观到主观,由物质到精神。没有精神层次,就无须多谈美和艺术。写心、写意、写神,说得多好啊,可古往今来那么多的画家,能真心理解并主动去追求的又能有多少?美术系里的学生,磨练造型的基本功,一磨就是几年,十几年,社会上的画家强调写生,一写就是几十年,直到把画写死了还不自知。又有多少人,按着素描的步骤和要求,将对象画得如光取影,还美其名曰“惟妙惟肖”,这种吃力不讨好的造型手段已经被先知先觉者所唾弃。搬出中国传统绘画的大师,如八大、石涛、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诸辈,他们都是抓住神不放,在“意”字上大做文章,他们成功了,其因,就在于他深知中国绘画意象的重要。中国人审美的需要是写意,中国书法、中国戏曲、中国诗歌,中国散文,甚至中国武术,中国医学,都是以“意”为核心,辨证施治,所以古人说“意足不求颜色似”。中国的写意,是意造,是以意为之,只要意到了即可。

一半秋阳一半霜

  赵规划的专业是美术,他在学校里就炼就了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可他在国画创作时,却显然走着意象造型的路子,这根于他的悟性,以及他多年刻苦阅读学习有关。中国画是修养画,是学问画,单以技巧取胜的画家是难达高度的。画学修养中的“虚”比“实”还要重要。赵规划的画路很宽,油画、设计、国画、书法我都很欣赏,说到他的山水画创作,我认为他是以情眼看世界的那种。他看到了“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他笔下刻画的不单单是“青山”的外表,而是青山的妩媚,是青山的精神,也就是以“非徒袭其迹,务在得其神”。他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醉眼朦胧地观物取象,以意象的造型手法去追求物象的真魂,这一点,正是他比大多数人的高明之处。中国画最本质的东西是精神,是强调写意的“意”,是强调传神的“神”。要以感情取舍物象,以营造出画家心目中的所爱,这也正是中国画最有生命力、主宰力的地方,这也正是中国画区别西方艺术的关键所在,赵规划深知这一点,并努力追求,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他塑造的画面形象,全在有意地追求那种不准之准、不细之细、不似之似的意象。
  就拿画树来说吧,他不是以素描家的眼光和手段去追求客观世界里的明暗、光影、形质和透视效果,他只是笼统地,大而化之地交待出树枝、树干、树的走向、树的姿致和风神,他画的是树的生命、生机和生动。至于晴天的树,阴天的树,光下的树,暗中的树,则无关大局,最为必要的是树的的姿致和神态。他笔下的树,虽画得不太细,不太深入,却能以特有的笔墨符号,去表现树的生命、生机。他的树,摇曳生风、俯仰有序、舞蹈般的,活脱脱的、有生命力,是笔墨,是符号,也是一种象征,一种召示。我们知道他摒弃了树的明暗看到了律动,摒弃了树的品种看到了生机,摒弃了树的客观看到了情致,一句话,他不是去画像树,而是去画活树。他山水画中的树,都在以不同的姿致舞蹈般地表达出画家对生活深刻感受后的一种精神取舍和提炼。
  他画树如此,画山石、流水也如此。他笔下的山是摇动的山,是画家情感世界中的山,是“看山不喜平”的山,是“我见青山多妩媚”的山,是“青山着意化为桥”的山,是“是山也是非山”的山。他笔下的山,可以说是感情凝聚的块垒,是心目中的流云,是眼中的斑斓,是脚下的厚度,是对比中的高度,是情中的寄托,是笔下的创造。一个“意”字,把万山画响、画活、画的有生命,宛如世纪老人,既老态龙钟又精神闪烁,是一种气质,是一种品位。

春山暖日

  他画的水,也同样意态空灵,给人以捉摸品位的余地。或飞流直下,或迂回流淌,是断是连,或粗或细,皆是流动的水,不定的水,随意的水,有声响的水,意念中的水。这水如一种精神,自由自在,若无定则,当行当止,或隐或现,全在随意发挥,不受羁绊。至于水在物质世界中表现出的明暗、深浅、光影等等,他又全然不顾,他顾的是物象间的关系,眼中的情致,心中的感受。水在山水画中是一种虚的表现形式,是动的表现手法。下流为水,上浮为云,依实生虚,伴静为动,虚实相生,浓淡相和,是一片生机,是满眼美意。看他的画,很容易就想到了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的旋律。其实,他的画面意象造型,总是以动为脉,山在动,水在动,树在动,石在动,房屋人群皆在动,一个“动”字,让万山皆响、皆活,洋溢出一片的生机。他摒弃素描家的立体造型,经过高度取舍,以意象造型的眼光,以平面构成的形式来表现他心目中的情致。他笔下的物象,只能是他意念中的载体,让人去感觉、去感受。他的画面,不是要解答什么,而是让我们去联系什么,去体味什么。新的构成给他以新的审美视觉,营造了他美学意念中的自我。当我第一次看到宜兴画家吴冠南先生的画时,新鲜感打动了我,我曾为之作了一幅对联,联曰:有心打散,随意构成。
  今观赵规划的山水画,同样有此感觉。他是用心用意画画,他是将客观中的物象,构成主观世界的意象。意象是精神的,是动的,是活的,是美的。因而,赵规划的画也是具有了多方面的审美的取向。按照陈子荘先生的造型论,我们可以说,赵规划的山水,是他营造的自己心目中的美学园林。欣赏他画中的树,如观舞蹈;欣赏他的流水,如听音乐;欣赏他的山石,如探城堡,皆有令人品位的余地。
  二、弹性笔墨
  你塑造的形象,是具体的,是意象的,是写生的,还是写意的,是以形写神的,还是得意忘形的,总离不开充当表现手段的笔墨来。笔墨是中国画的载体,又是一种久经锤炼的审美对象。笔墨好,笔墨精到,笔精墨妙即让人百看不厌,树立起自身的审美价值,已是不容质疑的事实。八大山人的简笔,石涛的黑墨团中天地宽,龚贤的水墨气氛,徐渭的姿肆狂放,黄宾虹的浑厚华滋,都充分说明了笔墨自身的美学价值。赵规划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树立起自己起承的笔墨观,他逐渐地强化笔墨价值,让笔墨站出来亮相、说话,这是他山水画面着力追求的第二个特点。

放鹤图

  著名的书法家胡小石先生说过:“凡用笔作出之线条,必须有血有肉,有感情,易言之,即有丰富的弹力,刚而非石,柔而非泥,取譬以明之,即须如钟表中常连之发条,不可如汤锅中烂煮之面条……”云云。
  笔墨,作为自身的审美对象,它必须有丰富的内涵来撩拨欣赏者的情眼。这一内涵的取得,主要依赖于“变化”二字。变而化之,则万象生焉。或浓或淡,或干或湿,或疾或徐,或方或圆,或重如坠石,或轻如蝉翼,连笔濡墨,立象生风。笔墨作为一重审美对象,也如人一样,必须充满激情,成为画家赖以表情达意的最本真的手段。画家借物象,借情绪表达审美的追求,靠的就是他手中的那枝能够起承转合、一波三折、运用自如的有弹性变化的笔墨。古人云:“笔软则奇怪生焉”,“奇怪”就是变化,“奇怪”就是书画家情感生发的迹象。我们说画家连笔状物,不如说画家连笔达情,情感是生动变化的,因而,笔墨也必须生动而富有变化。胡小石先生说的“弹性笔墨”不也就是传情达意而富有变化的笔墨吗?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倾力去追求之,这是赵规划艺术悟性的表现。
  赵规划的笔墨图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以重拙黑厚为主的倾力于樸茂的一种,他以此种笔墨描写山川形式、树木云泉,夕阳风气,村舍庭院之类,或全图,或三联,或小品,皆能做到气象峥嵘,万物森然,峡谷风起,古樸险绝,志在追求一种厚度、密度、浓度、强度。这类画如他人入选九届、十届全国美展的《秋来满山尽佳色》和《远望黄山图》以及全国中国画展获奖的《青山暖日和风》和《秋光无限图》等。这类画总给人一种蓟北铁马秋风的雄强浓烈、紧锣密鼓的视觉效果让观者折服。

雨后山色

  赵规划另一种笔墨图象,是意念型的,更写意的,是一种心中的感觉,他画得驾轻就熟,画得虚无生发,非常的有情致,这如唐人绝句,百品不厌。这类以他画霜期物象最为生色,他画过《霜降齐云山》、《云水清音》、《秋暮时节》等等。秋肃宁静,纯粹斑斓,这重画面不以状物为能,全在抒发感受、情绪、意念,是一种特定的心态。灰白空灵的画面基调,向人们传达着画家对霜洁万物、秋杀虚櫰的特有感受,宁静、平淡、天然、安详。这与那种洪钟大品、铿锵有力的厚重拙樸的笔墨观念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谓一动一静,一拙一华,一虚一实,,相映生辉。前一种以势取胜,后一种以情动人,前一种是酿造,后一种是抒发,这说明赵规划笔墨道路之宽广以及他能视不同对象状物流情,虚实生发而运用各自得体的笔墨之妙的能力。
  赵规划的笔墨追求受到黄宾虹先生笔墨观的不少影响,这除了笔墨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而立于画面,更为重要的是他能认识到“写”的重要。赵规划以一个“写”的心态驾驭笔墨而赋予笔墨以情感内涵。“写”与“画”是区分当代画家笔墨价值的关键所在。画难免刻意描写,追求形似,但这种笔线只是素描的线条和笔触,而写则不然。写是情感的律动,是心象的生发,是美意的闪光,其内涵大不一样。写,体现了书法家的激动,体现了诗人的情怀,一个“写”字,让笔下生出情致,“奇怪生焉”。一个“写”,中得心源,主客观相融,便可使形象跃然于纸上。胡小石先生嘉誉的“弹性笔墨”,无非要人们不去画字而去写,“写”决定了笔墨的高下,丰富与贫乏。在当下的画家群里,能认识到写的美学价值并努力追求的不是太多。我们肯定地说,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的佳作是写出来的,真正的中国画一定是写出来的。赵规划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追求之,十分可贵。
  赵规划的作品观念新、笔墨新、构成也新。我以为这与他的意象造型和弹性笔墨分不开,他的成功,不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吗?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