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传统与电影的视觉风格研究之一 彼得• 格林纳威影片《枕边书》影像结构中的立体主义构成

美术传统与电影的视觉风格研究之一 彼得• 格林纳威影片《枕边书》影像结构中的立体主义构成

美术传统与电影的视觉风格研究之一 彼得• 格林纳威影片《枕边书》影像结构中的立体主义构成

日期:2015-08-13 17:15:56 来源:卓克艺术网
关联艺术家:

资讯 >美术传统与电影的视觉风格研究之一 彼得• 格林纳威影片《枕边书》影像结构中的立体主义构成

  提要:本文结合视觉艺术史的发展演变,通过重点剖析格林纳威(Peter Greenaway)的影片《枕边书》在影像结构创造上对现代美术流派—-立体主义绘画的观念和相关艺术形式的借鉴并创造出具有颠覆意义和独特视觉风格的电影语言,论证了美术传统对电影的视觉风格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美术传统 立体主义 动点透视 影像结构 视觉风格

  一部电影的视觉风格由构图、色彩、光影、运动等元素构成。优秀的电影导演在影片视觉结构的处理上独具匠心,创造出极富艺术表现力的影像画面, 并体现出独特的视觉风格。相对于历史悠久的美术传统,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不同时代和流派的美术作品为电影的视觉造型提供了足资借鉴的养份。彼得•格林纳威曾说:“我从来都深信,几个世纪以来、无数在电影家之前的画家们对绝大部分问题已经提出并解决了,大批载着问题与答案的绘画作品构成了我们集体的记忆,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一切关心画面,渴望制作画面的人都应回过头来挖掘这座不断更新的巨大宝库。”
  因此,电影在视觉造型上吸收、融合绘画艺术的观念和表现手法,在中外电影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影艺术观念的变化,电影表现语言也日益丰富。世界上一些有着美术经历的电影大师更是恰到好处地将自己的美术修养和技巧体现在自己的创作里。例如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早年学画,深受日本传统美术影响。他的影片的视觉风格洗练,纯净而古朴。黑泽明为了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他的许多影片都是先画好镜头画面。仅《乱》和《影子武士》就分别画了好几百张,充分体现了他深厚的美术素养。在实际拍片时,他甚至要求演员按照构图中指定的位置来表演,不能因偏离造成构图中的不均衡。日本著名电影评论家佐藤忠男指出:“……黑泽明的作品同日本古代美术的传统深深地连接着。”被誉为前苏联最后一位“天才导演” 的帕拉杰诺夫同时也是画家,他的影像结构奇特而均衡,色彩含蓄、明净,艳丽而和谐。由于画面中没有大的透视与景深,所有的事物都仿佛呈现在一个平面上,如同一幅幅中世纪的壁画。帕拉杰诺夫把自己对绘画、宗教、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融汇成诗化的电影语言。其影片的视觉风格独树一帜,具有超凡脱俗的品质。法国电影大师布列松在做导演之前是画家,有着相当高的美术造诣,因而他的影片中显露出法国悠久、独特的美术传统造型韵味。
  与以上几位电影大师相似,英国著名导演彼德·格林纳威早年受过完整的美术教育,对美术理论和实践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精通艺术史,十七岁时就开始举办绘画展览,曾一度为自己是做画家还是做导演犹豫不决,后来却成了“电影圈里的画家”。格林纳威对西方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绘画传统有着深刻的理解力,并且一直从事绘画创作,因此他在导戏时美术传统深深的影响着他,他的许多影片中常出现艺术大师绘画的影子。格林纳威对传统电影表现语言存在质疑,早期拍摄过很多试验性很强的短片,后来又长期在标榜另类风格的英国电视四台拍摄影片。格林纳威反对主流电影的常规叙事手法和制造真实幻觉的电影观念,并以此作为他创造独特电影语言的根基。


  引用、拼贴前代艺术作品是格林纳威影像风格的重要特征之一。格林纳威在创作中善于将自己深厚的美术素养运用到自己的影片结构中, 他影片中的当代人、物与前代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常常相互指涉,充满隐喻。在《厨师、大盗、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一片中,格林纳威采用了中世纪绘画上的三联画结构呈现片中的三活动个空间:厨房、餐厅、卫生间。这三个空间分别以绿色、红色、白色来表现。这样的空间分割和带有编码性质的色彩设计充满了隐喻,将人类声色淫逸之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三个空间的主要部分——餐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巨大的油画,是哈尔斯创作的《宴席上的军官们》的油画复制品,剧中人及环境的颜色与画中人物的色彩构成完全相同,即红、黑、白的结构。画中一个长相颇似艾伯特的军官的眼睛朝画外看着餐厅里的一切,耐人寻味的是与画面平行的长长餐桌旁围坐着艾伯特及其随从们,这一设计,从观者的角度看恰恰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相似。我们仿佛看到了三个时代不同的空间中的三桌宴席,体现出格林纳威惯用的隐喻和象征。
  在另外二部影片《1+2的故事》、《8½女人》中,格林纳威为我们设计了极富当代特色的视觉风格。画面构图严谨、色彩响亮、非常洁净。两部影片大量采用近乎呆板、仪式感极强的平衡对称式构图,这一构图形式我们可以在同为英国人的当代著名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绘画作品中看到。见图2 a图2 b 影片中的一些画面还利用门窗、画框等几何形结构物与银幕的边框一起构成蒙得里安式的几何抽象分割。(6)见图3a图3b 在《1+2的故事》中格林纳威同构了维米尔的油画《画家的工作室》。《8½女人》中日本艺妓死后漂浮在撒满鲜花的水面上的“美丽的尸体”构图显然来自米莱斯的油画《奥菲莉亚》。


  在格林纳威电影的影像结构中最具有颠覆意义的影片是《枕边书》(The Pillow Book)。影片的主人公是日本女书法家诺子。从童年开始,每逢诺子的生日都有种仪式,他的作家兼书法家的同性恋父亲都要用毛笔蘸上红颜料在诺子脸上写字,为她祝福生日,意味着“女人历史是由男人书写的”传统男权思想。诺子在父亲的熏陶下,接受了身体书法。诺子的妈妈每晚睡前则为她诵读日本宫廷女官清少纳言描述宫廷生活的名著《枕草子》。这部作品里汇集了一系列回忆录 、文学名著摘要和色情经历。在母亲的熏陶下,诺子接受了《枕草子》,并以现代清少纳言自勉决定写下自己的《枕草子》。诺子用自己的身体换取书法家在她身上写字。对诺子而言象征男性特征的毛笔一直在征服着她的肌肤,这是笔与纸的关系,也是男与女的关系。婚后由于丈夫不能理解诺子的做法,诺子纵火并离家出走。独立生活后,她才逐渐由“纸”转变成了“笔”,出版自己的《枕草子》成了诺子的理想。她和出版商共同的双性情人谢朗成为她的第一本书。诺子在男人身体上共写下13卷惊世作品,其中《情人之卷》写在自杀后的谢朗身上。贪婪的书商盗墓后将谢朗的尸体肢解,将剥下的皮制成书,收藏在自己的枕中。诺子为了报复书商对她父亲和情人的伤害,她在负载“死亡之书”的杀手身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在收到“死亡之书”后出版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这部影片中,格林纳威创造性地运用画中画技巧,将一些形状、位置、大小不一、变幻不定的小画面和整个大画面构成多种视觉结构关系,形成复杂多变的视觉风格。这是格林纳威将立体主义绘画观念和形式引入影像结构的开拓性试验。


  立体主义是二十世纪初产生的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绘画流派,代表画家是帕布洛•毕加索和乔治•勃拉克  立体主义推翻传了传统绘画中从一个视点观察和表现事物的方法,以动点透视多方向观察和表现物体,将一个物体分解成多个视象的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组,把二维平面上呈现三维空间真实幻觉的传统转变为二度空间的画面结构,从而摈弃了西方长达几个世纪的绘画观念。 这种手法不只是依靠直观视觉和感性认识,更主要的是依靠多角度观察、记忆和思维相结合的较理性的表现方法。 实际上这是一种更为客观真实的表现物象的方式——或者说更符合观看心理,因为人们总是渴望无一遗漏地“看见”。 所以毕加索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时画出前面和后面、正面和侧面等就毫不奇怪了。 如毕加索的油画《梦》见图6a,他把女人正面、侧面脸的特点结合到同一张脸上,这就是一种含有记忆性质的描绘,因为人不可能一下子看到所有这些方面,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全部看到。立体主义认为这是一种更真实的表现所见事物的方法,并且在二维平面上展现了人们观察事物的时间性——动态观察,从而颠覆了传统绘画抓住某一瞬间或角度表现事物的观念——静态观察。


  格林纳威认为电影发展到今天,尚未达到它的“立体主义时代”, 一如立体主义之前的绘画。格林纳威在一次访谈中说到:“我对电影工作之所以有浓厚的兴趣,是因为我努力设想自己的做的正是‘电影立体主义的开端’……绘画所使用的某种东西尚不为电影所知,这是明显的,空间与时间的组织,在同一空间中不同表现方式的组合等等。” 


  从视觉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西方艺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逐步确立了一整套再现自然的写实传统,形成了系统的观察与表现的方法。这一传统的核心就是运用定点透视原理, 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出物体三维空间的真实幻觉。几百年来西方绘画流派不断更替,从古典主义到巴洛克、洛可可再到新古典主义,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印象主义等,但定点透视的传统从未被动摇,直到二十世纪初立体主义的出现才“重新创造了绘画”进而影响了后来西方艺术的发展方向。十九世纪中叶,照相术的发明把文艺复兴绘画的传统观察方法继承下来了,从观看的角度来说,摄影是文艺复兴绘画的一种延续,是文艺复兴绘画的最后形式。1895年电影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再现世界的能力达到新的高度。电影是在一个平面上通过各种机械方法照相式地再现世界上的物象,它像再现物体形状那样准确再现运动和事件的过程。这使得逼真地再现周围事物的人类古老愿望得到了新的满足。百余年来电影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叙事表意语言,它通过各种技术和语言上的操作在二维平面的银幕上产生一种运动的逼真幻觉。传统电影带给人们观看经验是对运动着的事物的三维空间的真实幻觉的呈现,但这种运动是按单一线性时间顺序来表现的。这是由电影家创造出来的时间,观众必须顺应这一时间,人们无法将它逆转。在表现人物相关活动和心理活动会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在叙述时主线处于画面外的等待状态,人们的思绪也因此常常被打断。尽管单个画面容易使观看者对剧情和结果产生心理期待,但电影画面给予人们的真实幻觉依然是用那种一次只能看到事物一个方面的传统观察方法创造出来的,它只是一种简单的积累。格林纳威反对主流电影借用了文艺复兴绘画的传统观察方法。在格林纳威的理念中,电影是一个平面,而自己是一个用摄影机作画的人,他认为在大部分观看的影片中存在“画面利用不足”,电影虽不是绘画,但它首先是一种视觉媒介,人们在有画面表现的可能性面前往往持胆怯的态度。这大概是由于文字份量过重造成的。


  格林纳威在《枕边书》一片中,创造性地“充分利用了画面的可能性”将单一的画面扩充为数个画面的分割,并置或重叠,运用画中画手法,将多功能、多层次的大小画面嵌套与并列,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发生的事情乃至同一事件的不同进行阶段以画中画的形式在电影的同一画面上展开,将立体主义观念和画面处理手法引入影像构成,突破了传统电影叙事结构的蒙太奇段落组接惯例,在非常规叙事手法和电影画面新的结构形态中创造了新的影像语言,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电影语法,向人们提供了新的观影经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立体主义画面效果的模仿。如清少纳言书写与诺子表演时装一段,二人头部和身体的重合构成了毕加索式女子肖像画的结构形式,既看见正面又看见侧面,将二位时代相隔,内心却有默契联系的女性作了形象化的同构。


  二、充分体现“在一个平面上从多角度观察、表现同一物体”的立体主义观念。如出版商把诺子情人谢朗身体上写有书法的皮剥下后装订成书的情景。画面呈十字形,一个大画面中镶嵌四个小画面。在30秒内,共更替画面内容达17次之多,从不同的视角表现了装订书的整个过程(约十几道工序) 。其速度之快加上黑、白、红、黄色彩的更替,使人难以从整体上把五个运动的画面同时看明白。在这里格林纳威用了多角度拍摄的画中画组合,人们要真正看清楚只能靠“聚焦”盯住其中某个画面的局部观看方式(放弃一次性的整体观看),也就是说迫使观看者只能采取在画面上移动观看的方式 ——这时观者实际上就运用了立体主义观看方式。从用人皮制书这一事件本身来看,“肢解人体”——重新装订一本类似中国卷轴画的折叠式平面的书,是否意味着格林纳威借此隐喻“肢解电影的线性表现手法”达到肢解传统电影的表现方式、重构新的电影观看方式的目的?一如立体主义对传统绘画表现方式和观看方式的颠覆。


  三、在本片的叙事结构方面,大小画面结构构成了时间、空间的跳跃和转换。
  1、片中大量运用大画中的小画面或叠印的手法表现某种象征性的意义。如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绘画作品对应电影中的场景:大画中诺子烧毁书稿,小画面是拉图尔的油画《马大拉的忏悔》;
  大画面是书商和读者,小画面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二学者》; 诺子和情人做爱一场戏中将日本春宫图和诺子做爱的画面以虚实变化的三重叠印表现出来等。 2、影片中的大小画面构成对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彼此相关事件的叙述,传统电影的“平行蒙太奇”手法在片中变成了“平面蒙太奇”,体现出“同时性”。如大画面是出版商与谢朗正在出版商家做爱,小画面是诺子回家正在找谢朗( 同时发生的事件“同时”在画面中出现)。3、发生在不同时间重复的事件,导演也用大小画面的构成处理让其同时出现,表现为“过去”与“现在”的“同时性”。如诺子生日时,大画面是情人谢朗在她脸上书写,小画面回忆父亲在幼小的诺子脸上书写的情景;


  诺子两次到出版社的情景(相隔20年)同时出现在同一银幕的不同画面。4、表现“现在”与“将来”的“同时性”。如书商脑中构想人皮书时,这本书赫然出现在小画面里。
  运用现代电脑处理影像科技,使画中画的大小、位置,色调变化或影像的重叠成为可能。本片中仅画面的平面分割形式达十余种之多,并且大小画面构成的影像成功地将不同时空的彼此关联的事件加以组合、变化、重复,形成新的视觉语言。在这部影片中格林纳威运用电脑科技手段,巧妙地拓展了立体主义绘画的时空结构观念,体现出一种更为符合思维真实的时间观和空间观。这种时空跳跃、转换表现出的“同时性” 实际上是一场关于时间的实验,正如霍克尼所说:“时间是流动不止的——我们的生命一直在不停地延续着。不过记忆肯定是视觉的一部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都是现在,过去也是现在”,“……实际上欣赏时间越长,脑子里形成的空间就越大。在我们心目中,时空显然是可以转换的,它们不停地在转换,这就是为什么没有时间我们就无法感觉到空间”。这种表现时间、空间的新结构形式颠覆了主流电影单一性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幻觉,突显了银幕的存在,进而对主流电影观念进行了质疑。


  格林纳威的这部影片在形式上所受的影响还来自于当代著名艺术家R·B·奇塔基(R•B•ktitaj)和霍克尼。奇塔基是长期居住在英国的美国艺术家。他画的是日常生活场景,或者现代历史事件与人物。以简练、概括和平涂的色块,结合有力的线条表现出强大的构图观念与面积观念。他的绘画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形象,包括各种各样的联想以及一些很不完整的场景,融汇着文字、参照、个人神话与公众神话、性与政治,有一种梦幻和奇异的效果,呈现独特的视觉风格,显示出对同一时期绘画的某种超越。 格林纳威曾长斯追随奇塔基的创作足迹。另一位英国籍的艺术家霍克尼与奇塔基是皇家艺术学院时的同学,至今仍活跃在西方艺坛,是当代有重大影响的艺术家。他在绘画、舞台设计、照相拼贴、电影等诸多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80年代大卫·霍先尼根据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观念和中国古代绘画散点透视原理创作出了大量绘画和照片拼贴作品。这批作品是用若干张同一对象不同位置角度或不同时间所拍摄的照片,经过精心的设计在画面上重新组合拼贴,画面的图像呈现为在一个平面上展开物体的多个视角或运动状态。霍克尼的拼贴照片改变了摄影的单镜头照相观念,使观看者有种漫步其间的感觉,这是一种新的摄影观看方式,是摄影史上的重大突破。见图11图12 另外霍克尼还尝试用影像媒介来呈现立体主义观念的可能性。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