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浡君--比生活更远的那一站

徐浡君--比生活更远的那一站

徐浡君--比生活更远的那一站

日期:2015-08-26 16:46:23 来源:卓克艺术网
关联艺术家:

资讯 >徐浡君--比生活更远的那一站

  引言:金字塔般通透的玻璃屋顶,阳光一泻而下,倾洒在满屋的画作上。门口半掩的绿荫和屋内蔓爬的藤脉相映成趣,好像他闭关创作时屋檐下静默的伴随者,同时也装添着画布上那片盎然的景色。徐浡君的画室,总让人有一种身临奇境的感觉,或许是画室里简单的陈设,又或许是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画作。赋予画作生命的,一定是人的思想,而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凝结在画笔之上,记录着一个真实的徐浡君。

  徐浡君,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学习绘画,阅历丰富,修养全面,多变的人生阅历为他的艺术形式埋下了深厚的生活根基。从摄影到雕刻,从油画到水墨,他都有所涉猎。“艺不压身”,多种艺术样式的创作,为他形成自我的艺术个性奠定了雄厚的美学积淀。
  生长在云南的徐浡君,被这里的蓝天、白云、红土地所感召,他借助这块热土,去探索属于他的艺术语言,用他的绘画语言向我们展示着绚烂的充满生命律动的自然之美。他不断地变化艺术风格,从写实到写意,从意象到抽象,都做过尝试,可以说是学者型的油画家,他能够进行自主选择,进而确定主攻方向的学术保障。
  徐浡君在油画、版画两大画种中均有独到的斩获,而于油画领域又在风景、花卉上别具一格。他的版画属于木绝版油印版画,一方面保持了版画的雕刻性、印刷性;另一方面消解了版画的复数性,他借助油印,在很大程度上逼近了油画的特性,他将版画和油画两个不同的画种予以了嫁接,在保有版画独特的印痕之外,又将油画特有的光色、肌理引入其中,从而形成了多元的材质秉性和艺术美感。
  洗净铅华,回归自然,以审美的胸襟拥抱天地万物。他不喜欢人家叫他艺术家,也不喜欢加很多头衔在自己身上,因为他觉得,真正豁达的人,只需一个名字就足矣证明一切,无须再赘述。

  艺术并非模仿生活,而是生活在模仿艺术
  在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中,我们总在说: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但著名的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却说:艺术并非模仿生活,而是生活在模仿艺术。艺术并非照搬生活,或许在徐浡君身上,我们更能体会到这一点,能在生活中透彻地表达出他的绘画语言,是他绘画最大的动力。他用迤逦的画面,为观画之人开启了一扇观望之窗,至于窗外能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全凭观画之人自己去体会。而徐浡君则说,每个艺术者的作品或多或少与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片段是存有交集的。
  二十岁的时候,文学功底还不错的他陆陆续续地发表过一些小说,调职到昆明后,也曾写过关于昆明城市建设的“忧思录”。徐浡君在保山科学技术协会任职期间,因为条件限制和硬件设施的不完善,他一个人承担了摄影、撰稿的工作,而工作的大部分地点都在田间地头。这段历程在他的绘画生涯中占据着不可抹去的积淀。
  跨入绘画艺术的世界中,徐浡君开始有些茫然,他尝试着让自己的艺术和生活能够结合在一起,或者说,让生活过得艺术。他不喜欢框架式的捆绑,书本中所谓的捆绑式“生活结合”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也许是因为当初工作的原因,在不断绘画的过程中,他开始逐渐地把自己当年的生活片段不时地加入作品当中,这样的尝试让徐浡君第一次觉得自己内心的诉求和和生活情感用艺术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我们曾问他,“灵感”是否是画家创作的源泉?他则说:无论是局外人也好,局内人也罢,灵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他努力地寻找着一种像年轻人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视觉表现形式来诠释他的艺术,人的思维方式是怪诞的,他不愿意用以前的艺术体验来延续之后的作品,这样延续下去,虽然能让作品愈发渗透出美感,但缺少了一种徐浡君的自我表达方式。他渴望求新,渴望去统一自己的风格,于是他不断地行走在云南的村落山缘,因此,灵感的碰撞是必然的,当然,理性的回归亦是必不可少的,两者的统一,才能诱发他更加深入的探索。
  超脱、云淡风轻、隐士……这些词,都不能完全描述徐浡君。“请不要叫我艺术家,我就是徐浡君”,徐浡君就是这样一位随心而动的智者,一路走来,边走边看也不忘思考,走到哪,哪就是他的世界,而艺术像水一般,流淌在他到过的每一个地方。

  当我们在谈论徐浡君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些什么?
  当然,他是一个画家,我们总会不断地说起他的画作,这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徐浡君是一个画花的高手,他所描绘的花或许跟我们实际上看到的会有一些区别,但花骨朵、枝叶、蝴蝶,都被他刻画得细腻具象,在放大的画幅中徐浡君已经把自己的思想融进了一次次的笔触之中。他的“蝶·恋”系列作品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蝶·恋”系列作品大多都是以云南本土的事物为创作对象,荷花、山茶花、杜鹃、美人蕉、向日葵、罂粟花等都在其中,蝶更是以多变的身姿幻化于整个系列的始末,或轻点于一枝而立,或展翅扑香而来,抑或是幻化其中,和那花色融为一体,当你伸手采撷时也许它会翩飞而去,成了飘在天空里永远的花瓣。
  徐浡君总是强调说画家要有鲜明的地域性,而“喀斯特”系列作品则是他近期变化较大的画作,这都得益于他对自身所处环境、生活的观看,更来自于他对内心的观看,他坚持画作要有可以代表自身的东西。现在,喀斯特系列作品是他比较成熟的作品,在风格、个人观念以及多年喀斯特写生的积累上,逐渐显现出了鲜明的变化性。徐浡君表示,在将来他对喀斯特这块地域的学术研究肯定也会是全方位的,而现在所呈现的这些成果,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他最近的“冒烟的工厂”系列作品,已经画到了60多幅,他说他会把这个系列作为一种现象一直画下去。
  每个画家的情绪都叫人捉摸不定,徐浡君在艺术上大胆、不拘一格的风格,其实与他心直口快、浪漫不羁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而他的性格亦是这片土地给他的。徐浡君在北京的画展才刚刚落幕,他又投身到山川村落,开始四处写生。若他决定画画,眼里就再也容不下其他的事,一个人躲在幽静的环境里,潜心创作,但他总愿意将这份快乐与女儿分享。

  徐浡君画画可算是子承父业,但女儿是否也该像他一样画画他是坚决反对的,他觉得画画太辛苦,他不愿女儿也去经受这样的艰辛。女儿也时常责备自己竟对父亲的艺术一无所知,更是无力承载父亲的事业。为此,她成了父亲身边的得力助手,她时常跟着父亲到处写生,虽然不像父亲一样用画板和油彩来创作,但她在父亲身边体会着父亲沉浸其中的种种意味。对于画画,徐浡君只希望女儿能明白、理解他的创作,感受并分享其中的快乐就好。看到父亲对绘画的热爱,女儿则说:“父亲的工作、事业都是与他最钟爱的情趣息息相关,这是他比很多人都要幸福的一件事,所以,虽然在这条路上走得很艰辛,但我从未听他说过要放弃。”
  每一种艺术门类所表现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在他的绘画世界里,他秉持着无为的态度,他所谓的无为,便是遵从自心,不带着太多的目的性去画画。他画着我们身边稀松平常的事物,却真挚地表达着他的艺术状态和艺术语言,我们能看到他的自由不羁,更能看到他的细腻情愫。女儿说他是一个老小孩,成熟中又有着顽童的一面;而他说他会一直画下去,画到头发胡子都花白了还要继续。或许,他一直都在奔向比生活更远的那一站,把生活过的更加艺术,而艺术像水,流淌在他到过的每一个地方。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