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明艺术馆举办的“传承与缅怀——二十世纪安徽中国画八家作品展”,不仅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安徽中国画艺术发展脉络的一次重要梳理和归纳,而且也成为集学术研究、宣传推广、市场引领三方面完美结合,影响深远的活动典范。
孔小瑜年表
1899年10月 己亥
生于浙江慈溪一个有着绘画家学渊源的家庭。受家庭熏陶自小酷爱绘画艺术。17岁就业于报关行。利用跑马头机会,留意观察,强记默写,开始绘画生涯,并代多病的父亲应酬画债。
1919年-1931年 20岁-32岁
由父亲的朋友王一亭代开润笔单,开始职业画师生涯。并给画室取名“思撷馆”。
1932年-1944年 33岁-45岁
与张大千、熊松泉合作《醒狮图》。“九·一八”事件后,他以一腔忧国之情挥毫绘制《战袍诗》等寓意深长的佳作。1943年,孔小瑜目睹蛮夷猾夏,倭寇横行,而上海为其蹂躏尤剧,于是怒而作《五鼠闹冬景》,以抒其愤(寓“五鼠闹东京”之意)。受余寄凡之邀在潘天寿创办的新华艺专代课。
1945年 乙酉 46岁
在上海中华文艺书画院任教。在行余书画社任教,与柳渔笙、郑午昌、张聿光、吴青霞9人组织“九九”消寒会,从事新国画研究创作运动,对国画运用色彩、明暗、透视等方面进行研究。此时期是他创作盛期,留下不少博古精品。《细肋胡羊卧花莎》(1946)等皆足以直逼任氏,倨而不让,从而也成为任、孔宿缘的极好见证。
1950年-1951年 51岁-52岁
同唐云、钱瘦铁等人去香港办画展,谋生计。
1952年-1953年 53岁-54岁
和钱瘦铁合作《送公粮图》,由陈毅市长题款。卖画所得捐买飞机大炮。
1954年 甲午 55岁
为上海佛教书局作《西方三圣图》,此图复制件在全国及东南亚流通至今。和唐云合作《印光法师传》插图。文字传记由沈尹默、邓散木、王福庵等书写。备受佛教界重视。
1955年 乙未 56岁
支援安徽文化建设,来安徽,创建并执教于安徽艺术学校美术科。
1960年 庚子 61岁
参加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设计布置工作。
1962年 壬寅 63岁
同萧龙士、童雪鸿等四位老画家举办联展。
1971年 辛亥 72岁
孔老长子伯容年届不惑,媳小两岁,老人以属相作犬猴图为贺。
1979年-1983年 80岁-84岁
任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书画院副院长。重病期间还为人民大会堂绘制大型花鸟画。是年,当选为安徽省五届人大代表。
1981年 辛酉 82岁
有感于祖国大好形势,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鼓舞,虽届垂老,然壮心不已,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表示要在有生之年为党的艺术事业多作贡献!
1984年 甲子 85岁
在合肥病故。
1989年 己巳
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孔小瑜画选》。
1998年 戊寅
安徽省举办孔小瑜百年诞辰纪念画展,出画集。
慈爱
春郊放牧
目识心记“写”舒和——孔小瑜艺术漫议
王永敬
从中国画的发展角度说,孔小瑜先生的花鸟画已经是安徽中国画的新传统。虽然当时的政治要求、时代要求都与他们这一代画家的绘画不是很统一,题材不合,他们更多的是对当时的政治要求和时代要求不知如何适从,不知道如何去画符合当时政治和时代要求的歌颂作品。他们更多的是把自己的精神需求转变为艺术境界的一种私下的、自我的表现,他们画中对传统、对美好自然的渴望和表达,当时是不敢公布于众的。作品是他们的私房画,他们这种私房画的价值就是内心的真实表达,这种真表达是真性情,所以我们看他们的作品都很感动,感动就感动在真性情上面。
孔小瑜先生在安徽、江浙、上海都可谓说是大家,特别是在安徽,被他影响的画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本世纪,无法计算。各种层次的吸收借鉴、学习者都能从中找到营养,有些人在继承他长处的过程中,走了出来,吸收了充分营养后有了自我创造的条件;也有更多的人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后者说明孔小瑜艺术的魅力非同一般。学力不到,陶醉其中,画家也只能是收藏家的职能。这是因为学习他的人,需要在孔小瑜先生艺术的儒雅和包容中反复体悟,才能重生。
总的来说,学习、研究孔小瑜艺术,是非有一个长时期的掌握、吃透而不能有所作为的。其中原因,孔小瑜先生非同一般的强记默写、目识心记的功夫,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
目识心记是中国画在笔墨造型上,对客观自然进行描绘的一种特殊方法,画家看到什么就能在创作中画什么。孔小瑜先生自幼随父孔子瑜习文学画时,系统地学习过《尔雅》、《释器》,所以他一生喜绘青铜古器,精于博古画。博古画中的鼎卣敦鬲,文饰繁复精美,而他作画却从不依赖实物,仅凭脑中记忆,所画三代青铜均中规中矩,符合实际。这种笔墨上的强记默写、目识心记的本领,实属罕见。有人求孔小瑜画四季博古屏条,要求在春夏秋冬每一屏条中要有铜器一件,佛像一尊,小动物一只,其它花卉果品不计,此外还要把龙、蛇、羊、鼠四生肖画进画幅之中。而孔小瑜既不找道具,也不画速写,使出了他目识心记的特长,将景融在心中,加上自己的笔墨修养,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很自然的画出了设定的内容,整幅作品描绘的巧妙生动。生肖属相,诸如龙、蛇在博古画中极难表达,但孔小瑜巧妙地用笔墨将之作为水晶鱼缸和花盆的纹饰来表现,而显得画面协调自然。目识心记就是要做到表达对象的“烂熟于心”,然后“一挥而就”,其最终目的是笔墨的以形写神,求得画面生动完整,生机盎然。
孔小瑜先生说过:“默记可以训练。记一点,画一点,愈记愈多,愈画愈熟练。任伯年做学徒时就开始默记,他要求自己记到闭目如见对象在目前。”他是看了记,记了画,画了想,想了再画,默记、默写水平之高,就是到了晚年,一点也不衰退。据一位画家回忆,说有一次下乡,“随先生去李白桃花潭体验生活,见先生终日扶杖徘徊于山水林木间,归来即山花野鸟、泉石疏林于腕下。” 孔小瑜先生的默记,记对象的要紧处,也记人们不注意的微妙处。他常常对朋友们说:“人家都说画家游山玩水,赏月看花,其乐无穷,其实,画家辛苦极了。观察时要费神,琢磨时又要费神。默记时,眼要盯着,心要记着,思路要开着。” 孔先生好多画中海棠花叶的白筋,描绘得恰到好处,让人一看就增加了生活观察和艺术创造的智慧。
用目识心记去创作与素描照相写生不同的是,观念在先,体貌在后,无论是观察还是默写,均符合于画家所设定的画面主题,一切以服从主题构成为中心。但物象要在描绘自然的基础上,体现主观笔墨经验,物象的“生动”与否,要看物象的表现是否使画面更加体现笔墨的情景交融。孔小瑜先生正是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体现着齐白石所说:“从写意到写生,再从写生到写意,循环反复,乃成神似。” 笔墨形象准确有力、神情生动的效果就是以形写神的结果。
孔小瑜先生的中国画画风儒雅,舒和之致。他所处的时期很多是“不断革命”的年代,强悍画风充斥画坛,而他画花、牡丹、博古、画鱼、画猫等等,灵活有趣,却不张扬。书法题款,不求奇险,无惊人之处,但中和之美令人感受不尽。他的作品题材广泛,艺术审美追求互为通融。很多画家在各题材兼融中,有时候艺术特色则表现为脱节,艺术追求无内在一致性,只在前人各项题材的样式中行走,不是追求自己艺术的特色。孔小瑜先生的艺术始终保持着中国文化的宁静、喜庆与儒雅的统一感,中国画特有的书香气息和韵味,通过他的中国画,通过他的博古画各种画面情境的设置,表达成为了他自己独特审美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时刻弥漫着一种笔墨艺术的舒和之美,使人赏心悦目。
笔者曾于10年前编辑过“纪念孔小瑜先生诞辰100周年《安徽美术家》专集”,在看到唐云、陆俨少、王伯敏、柯文辉、张正恒等很多大家评论他的文字的时候,确实为之感动不已。在那之前,一直没有艺术上对他的整体评述,都知道他是一个大家,但文革期间以及文革后都基本是口头赞誉、社会流传,从理论和学术角度策划的那次100周年活动——省博物馆的展览、研讨会、研究专集和画册,对美术界和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其艺术价值,推力不小,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的这些年分别于省图书馆、合肥裕丰艺术展览中心等处举办的孔小瑜先生专题展览,大大丰富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孔小瑜先生在世时举办的几次“五老画展”和这次的“八老画展”,都是为他的艺术进行定位的重要活动,把孔小瑜的艺术放在当下的时代背景、艺术状态下去展示,别具意义,其艺术的学术价值也会让人看得更加明显。
通过孔小瑜先生的作品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中国画的目识心记之所以优越于素描写生,是因为一旦西画式的素描写生过于偏重了,中国画所特有的笔墨韵味就会减弱,画家的笔墨功夫就不容易用上。作为中国画,失去了笔墨的韵味,也就会失去中国画必须的文化内涵。目识心记“写”舒和——是孔小瑜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艺术财富,在今天大力提倡中华文化、中国画日益繁荣的时代,更是有着特别的意义。
作者为安徽省美协理论研究部主任
孔小瑜作品
百花争艳
梅花鹿
榴福图
博古
代代和平
兰亭移来
醉月图
生肖图
寿带紫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