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不愿意去了解自己,实际上,自己是自己最大的陌生人

人们不愿意去了解自己,实际上,自己是自己最大的陌生人

人们不愿意去了解自己,实际上,自己是自己最大的陌生人

日期:2015-11-26 13:50:05 来源:
关联艺术家:

美术 >人们不愿意去了解自己,实际上,自己是自己最大的陌生人

  引言:作为从云南走出的艺术家,徐浡君带着强烈色彩的召唤迸发出了他的《k.s.t》系列,他作品一直强调完全的艺术本体,纯自我精神,虽有理性的表现,但确是自我状态的理性。他绘画的个性,正如他聊天时的流露,“读书、看展览、看画册、交流不是为了学习,更多的时候,是避免重复。”

  2015年11月14日,与徐浡君老师的采访约了很长时间,在这个北京已经飘雪而云南依旧暖风袭袭的季节迎来了这次对话。邮件往来数次,从对艺术、对作品的细腻讨论延伸到了作品之外。最后落脚在了艺术家个人与艺术的关系。
  阿特画廊: kst唯博邑系列有的作品明快清纯,有的热烈奔放,有的肃杀悲戚,您在绘画时是如何对这同一块土地产生这不一样的情感呢?
  徐浡君:
  近几年来,我一直想绘画艺术有没有使命?从小了说,我的绘画艺术需要承受外来的使命或任务吗?结果是模棱两可。
当我内心精神饱满强大时,或者自大也不为过,我几乎拿出像是婴儿吸奶的力气,证明我能构建一个自己的精神空间,创立独立的语境或表达方式,在一个系列作品中完成类似于动物的成长过程。即婴儿、少年、青年... …整个系列作品有来龙去脉,而来龙去脉的核心就是那个“大我”。其二,长期接受“正统”的艺术熏陶,以为艺术创作是要有“主题”的。这个主题或“人性”
或“观念”或“社会问题”,创作是否主题先行,是否一定要附庸在某个主题上,到今天亦是一个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现在,我认为两者是模糊的,彼此渗透,或者说,是相互穿插的。各个时间段有各时间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诉求,但并不各自独立,它们彼此缠绕。
  在K.S.T.系列中,我更想获得是一种完全的艺术本体,纯自我精神,虽有理性的表现,但是一种包含了自我状态的理性,这种理性也就是随性,就像睡觉时的那些随随便便的翻身一样。是一种原始的朴素状态。话糙一点,就是男女做那种事,全随当时的心情能力而定:不是那种功能性的目的性的功利性的,有时甚至完全是娱乐性的,重在获得一种体验。所以,在K.S.T.系列作品中,你会看到一种苦涩的东西,那是我当时追求的一种自以为是的深沉,可能是受早期伤痕文学的影响。我当时觉得,就我的生活而言我体验到了这种东西,苦涩感,或者说面对生活的人的各种无以为力的状态,纠结的状态,人性中无法回避东西,我的艺术状态也要面对。在K.S.T.的有些作品中,我有意地设置了一些非“大众化”和“集体化”的个人精神性诉求,但实际上,这些看上去“非大众化”“非集体化”的东西正是最大众化、集体化了,因为,比如说,苦涩感 ,不知所终感,是每个人会在生活中体验到的,但又经常以为是他人、在某部电影或小说中出现的感觉。因为人们不了解自己,不愿意去了解自己。实际上,自己是自己最大的陌生人。


K.S.T.No.12 唯博邑 2014 布面油画 80x80cm


K.S.T.No.19 唯博邑 2014 布面油画 100x100cm

  阿特画廊: 云南特殊的地理地貌,有很多人都在此题材创作,您在创作有意要别于其他人吗?
  徐浡君:
  以前我不会刻意去区别自己在画什么,别人在画什么,甚至有很多时候想与别人画得一样。今天,我认为这种刻意地“像”某人的作品,是一种剽窃行为和一种偷懒行为。尽管就绘画材料和绘画对象而言,“世上已无新事”,每个人都是模仿者,剽窃者。杜尚的“小便器”将这种对现代艺术的讥讽推到了极致,他甚至认为艺术作品与现成品也在相互模仿,生活与艺术也在相互模仿,或者说,艺术这个概念也许根本不存在。今天在我们看来,有些问题也仍旧可疑,比如我们真的有画派么?有主义么?有时代性么?同一题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里,整个群体产生的艺术价值观和个人艺术理解很容易不一致,因为每个人是站在自己的身体里思考的,他的每一次思考都带有他个人的经验、学识、性情的参与,“群体人”这样的概念实际上是无法理解的。这有点像科技研究者,选课题也要选在行业的前沿,要不你的研究成果早已经是别人涉足过,你做的不过的重复。
  有些时候,读书、看展览、看画册、交流不是为了学习,更多的时候,是避免重复。否则艺术创作就变成一种人人可参与的大众娱乐了。


K.S.T.No.20 唯博邑 2014 布面油画 100x100cm


K.S.T.No.41 唯城子村 2015 布面油画 80x80cm

  阿特画廊:在创作k.s.t.唯博邑系列,可以看到您在用西式工具与材料,追寻的却是东方的意境与气韵。这是你最终的表达么?
  徐浡君:
  在K.S.T.系列中,与其说用多重手段与材料,不如说是进行不同的实践。我这个系列的创作过程 中,始终想让自己进入一个未知的状态,对我来说,有种新鲜感,会让我更加兴奋,能更激发绘画的冲动。虽然重复一个题材,这种重复我认为却像一个修行者,重复的只是表面,探寻内核才是关键。事实上题材也不会真的只是重复,它落在画布上对我来说每一次都是重新出发,每一座房子都是新的建筑,每一棵树都是彼时才抽枝发芽,每一种情绪都是我作画的当时当地和当时思考的一面镜子。
至于东方意境也好,气韵也罢,那是观画者的感觉。与现实相比较,我更趋向于追求一种精神的存在,自己的个人的精神存在。在表达方面,我力求用一种不那么及物的、虚拟、明确的笔触和方向向观众呈现我的思考结果。似真似非,似实似虚,这看上像是世界的本质——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世界呈现给我们的从来就不曾清晰过:谎言穿着真理的外套,邪恶与正义并蒂相生,爱与恨互为硬币的正反两面……思想是从复杂的方向进化,形式是从繁杂中退化。


K.S.T.No.36 旧城 2014 布面油画 80x80cm


K.S.T.No.33 小红地 2014 布面油画 80x80cm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