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余杂谈

画余杂谈

画余杂谈

日期:2015-12-15 16:25:17 来源:
关联艺术家:

>画余杂谈

  宋陆京
  这些年,我一直在寻着属于自己的艺术和生活。上山时,我忧郁过,下海时,我困惑过。假如我心中的艺术能伴我而终,我相信会呈现一个本来的我,如果能从生活的状态中品味出一些滋味,我更相信作品能表达我真实的生活。
  所谓传统,其实必须反传统。一味追随古人,就算再好,历史上是留不下来的。历代书画家哪一个不是经过反传统,有了自己的面貌,而后来人们称之为传统的。
  艺术的创造之美有别与大自然的的现成之美,它是隐匿潜藏的,要靠画家深入生活用虔诚的心与明澈的慧眼去发现,去升华。探寻心性和自然产生呼应和共呜,达到相互激发的过程。它不限于景物本身固有的形神关系。这就需要我们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在此外求得精神才更妙。
  画家的境界主要有三种,由技入画为初级阶段,以韵入画格调韵味皆上乘,但必定是小情调。第三种以气胜之,随意出手不用经营布置,可谓写哪哪有,画哪哪是,白石、宾翁也。
  丙戍春节,我和妻女去了一趟桂林,一则旅游,二则写生。我带齐笔墨用具,经过一天的车程来到阳朔,看到桂林山水时我傻眼了,它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山水,面对秀丽的风景我己没有感觉。过了数月,偶作画,画出漓江烟雨来。看来,看山时无山,无山时才会有山。可谓过眼即是福也。
  一幅中国画的好坏,不只是比技巧,更重要是精神和文化含量所透出的思想。如果只比技巧,你有我也有。关键在于独特发现,才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特”。艺术作品中不难发现作品里面还有一个作品,那就是人。“人”首先就是具备艺术性的一本书,作品就是他的故事。人和作品一定是配套的。
  搞艺术不像农民锄地,也不是苦力,农民锄地,锄上一百年也锄不出一个艺术家, 画家首先应该是哲人,思想家;有感而发才能通达,境界才会至高至洁。
  一个追求不止修养不止向往不止的人生精神福地。有了境界的丰富性,才有艺术精神的生动性和历史性。
  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石涛所谓的一画之法,就是不择手段地创造能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画法,他的感受不同于前人笔底的图画,他的画法也就不同于前人的成法与程式,“古人之须眉不能长我之面目”,他点出了艺术创造的真谛。”
  学古画并不是仿古画,两者截然不同,会学的人只会学个“不三不四”取法乎上而得乎其中,不会学的人,一味摹仿是仿古画,画得再好,也画不过人,因此学习古人受益就好,见好就收,不能陷进去而拔不出来。
  曾在北京画院观白石先生原作,作品多数无所谓构图,就像练武术的“内家功”,没有花拳秀腿,但出手便可伤人,也敢于败笔,我认为败笔也是一种境界,一定是“道”通达了的自然表现。可谓非画也,真道也。
  所谓气势,跟大、小毛笔並没有多大关系,人的心胸大,包纳万物,画中气象自然大,纵使小毛笔做画,也能画出大气象,反之,心胸小,格局则小,即使使用拖把画画,其气场也出不来了,作品依然小气。
  余以书法入花鸟,再以花鸟融山水。三十余载,心神间有合处,方信古人得力以天地为师也。古云:不破万卷,不行万里,无以作文,亦无以作画也,诚哉是言。陆放翁诗云: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踵步前贤,饱游饫看。
  越来越觉得画画真的是在画经历、画见识了。作品不是画出来而是修出来的,中国画的真正意义的体现也就是作品里儒、释、道三家精神的体现,艺术家和画匠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思想,见识不同,学问不同,经历不同,作品的格调也会不同,所谓差之一毫,失之千里。
  我认为绘画的风格不是锁定某种形式,对于一切艺术来说,形式无疑是重要的。但内在的需要比形式更重要,内在究竟指什么,似乎不易说清,但肯定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按我的理解,应该是灵魂中发生的事情,是经过笔墨对世界一生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做为一个画家,我的理解,只有两件事是重要的,一是要有丰富而深刻的灵魂生活,第二是为这灵魂生活寻找最恰当的表达形式。
  绘画就象'跑歩',有的人喜欢'短跑',有的人喜欢'长跑'.短跑者,立即盈利,很快就见成效.得意洋洋地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够吃了.长跑者,关注精神,涉及面广,为了解决问题,做出了一些牺牲,就算自己没有成功,也给后人一些启发,但这一类容易大气晚成。
  绘画到了一定时候,比得是学问和名气.同样的绘画,一个教授和一个农民是不一样的,毕加索画画名气出来以后,随便涂抹几笔老百姓都说好,因为毕加索的名气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影响太大了,艺术家毕竟不属“常人”.生活习惯也不是那么“正常”。他看正常人都不正常,正常人看他也不正常,所以,他才会有不寻常的作品,看作品时会有名气的加助。艺术品往往是说不出来的好才是真好,就像火焰一样,你是无法形容它的温度的!
  绘画不能经常当学生,长时间当学生是不对的,我一朋友因単位报销学费,在央美进修了四年出来后说'我终于学会不会画画了'.虽说玩笑,可见,绘画在别人处学会一些方法外.主要还是靠自己.
  三十岁的时侯我为了生活,留胡子扮老成。四十岁后,我又为了艺术,刮胡须扮年轻。我自认为,我的性格中存在着矛盾.存在着双重性,逢人众时便不愿讲话, 不愿显露自己,但这种不愿,细想来更是出众,因为我如不说话,他人不敢亲近,还会以为我清高呢.后来想想清高就清高吧.气质如此,又不是装出来的。
  画家必须是“一根筋”,也需要“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看白石老先生的书法跟古人比都是“斜”的,但是最重要的是斜了一辈子,反而成了风格。有时画画的状态比作品更重要,因为状态就是艺术家的生命态度,这种生命态度比需求的作品本身显得更真诚。。
  毎个人心中都有个“道”,对“道”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所谓当官有当官之道,做买卖有做买卖的道,我们画画有画画之道。老子讲《道德经》到最后也是讲不清,道不明,只说“玄之有玄,众妙之门”。但道教是中国人的根,没有中国道家就没有中国文化。
  知识和文化是两个概念。知识是专业,知识分子是掌握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可以是硕士.博士.教授,文化是另一个范畴,文化是底蕴,是综合素质的体现,但没有文化也是一种文化。
  画家往往因为一幅“代表作”而成名,其实,画家的风格比“代表作”更重要。代表作有可能是昙花一现,而风格是永久的,永恆的,它是深入人心的用笔用墨的过程。
  艺术品不是装饰品,它不可能完美,它有精神和灵魂。也是遗憾的美,只有遗憾才会让人心痛和怜爱,只有遗憾才会让人产生想象并不断去创造。有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让人浮想联翩,生动而不失稳重,静穆而不失天趣。
  平常人的累是喜欢追求经历的不平凡,所思,所想,所居,所行均围绕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画家则喜欢甘于做平凡事,享受平凡。作品一旦为了讨好,是虚伪艺术,谈不上艺术,只有真正打动自己的作品,才会打动别人。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