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托肩蜀道难,智勇忠思扶刘汉,
乐此不疲北伐事,山川已危敢回天。
——超群诗书话三国之姜维北伐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协副主席 任智
【书家简介】
任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协副主席,阜阳市文联名誉主席,书协主席,阜阳书画院名誉院长。
【笔者心札】
简单的解释四句的意思,再说姜维。在天水诸葛亮收姜维的时候,已经把蜀国折腾的差不多了。诸葛亮喜欢姜维,是因为姜维智勇双全,不像自己不能舞刀弄剑。而且至孝闻名,这样的人会忠君思事,全力复汉,所以诸葛亮把平生所学,甚至写的兵法韬略,实战心得都给了他。果不其然,姜维为了报答师父的知遇之恩,九进中原,十一次北伐,他知道蜀汉江山已岌岌可危,但是,精神可嘉,虽无力回天,还是一个“敢”字,勇往直前,不怨不悔。
还说姜维,的确是个将才,有胆有略。可是胆大过之,生逢蜀运将尽,又与强敌过招,所以只有“敢”了,只有“忠”了。当时蜀人郤正有段话足可说明:“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五丈原之后,姜维一直作为军事主将,在汉中西北一带作战,积功甚巨,当为蒋琬费祎之下第一人。蒋琬费祎死后,他升任为大将军,已经掌握了蜀汉军务大权,由曹魏一小吏成为蜀汉大将军,蜀汉对其确实不薄,难怪姜维忠心耿耿。
我自己揣摩,我们除了喜欢诸葛亮以外,另外关注的就是姜维了,姜维的形象在读者心目中还是很重的。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诸葛亮军出祁山,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马遵得知蜀汉大军到来,各县都响应蜀军,怀疑姜维等人异心,于是扔下姜维等人,连夜逃往上邽。姜维等人追之不及,回城时城门已闭,于是率领所部前往冀县,而冀县也不放姜维入城,姜维不得已,投降诸葛亮。马谡兵败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回蜀,导致姜维与母亲分开。后来姜维母亲给姜维写信,让姜维回去,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街亭之败,诸葛亮一失,天水关收了姜维,诸葛亮一得。“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又推荐给自己已经选好的接班人蒋琬等人,还引见给后主。对一个年轻的叛将如此垂青,可见姜维确实有过人之处,而诸葛亮的垂青,姜维之后就渐渐成为了蜀汉的顶梁柱。
诸葛亮死前,姜维并没有得到过多的表现机会,虽然他的官已经升迁到中监军、征西将军。所以诸葛亮死后的三国和诸葛亮死前的三国受到的关注完全不同,但是后三国时代那些大将谋士的实力完全不亚于前三国时代。
诸葛亮对魏六次用兵,姜维都是与魏延、王平张翼等一起战斗的大大小小也没少立功。诸葛亮一死,蜀国军队南退,大家都不愿意断后,姜维自己扛了下来。魏延被杀,姜维回到汉中。三国演义里说的是诸葛亮把自己写的所有兵法和心得都传给了姜维,他们之间差了20多岁,就是一代人,也是师生关系。这一点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可是,那时姜维33岁,诸葛亮之后的三国,敢于跟魏用兵的除了姜维,还真找不到第二个人。
姜维是按既定方针办的,他以攻为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承担了诸葛亮的遗策。姜维九次出征,也是坎坷不平。他哪里有诸葛亮的威望,开始一在外边打仗,家里就会受到费祎的牵制,费祎是主张防守内安。后来,又有黄皓这个宦官在宫内搬弄是非。所以,虽有九次出征的记录,但是,每次都不是兵多将广,粮草满满。因此,没有所占,都不敢久留,往往粮尽而返。所以姜维的打仗,只是起到了提醒魏国,蜀汉一直想灭你恢复汉室的作用。
后来听闻成都投降,姜维也“投降”了钟会,劝言 “但取邓艾,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
只是姜维对蜀汉忠心耿耿,他这一计划就是为了恢复蜀汉。假如一旦事成,姜维一下反败为胜,可以成就天下异策,不世之奇功。我们形容一个人胆大,就说 “斗胆”,这就与姜维有关。当魏将士对姜维的计策非常愤怒,姜维死后又剖开姜维的尸体,发现姜维的胆如斗大。然司马家可不会那么傻,再培养一个司马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