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洞口破曹营,风烈濡须敌心惊,
卧龙空城琴未弹,莲楼苇船火退兵。
——超群诗书话三国之安东徐盛
【书家简介】
徐风,1956年10月生与安徽阜南,字滋九,号啸谷,卧莲斋主,别署大风堂,争气书堂。大学本科毕生,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现代书画协会副会长,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阜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阜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对艺术有独到的捂性和见解,双手皆能书写,尤以草书见长。作品曾参加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中国青少年书法精品赴港展,全国首届楹联展,世界华人书画展,1992、1993、1994三年连续在日本东京美术馆举办的第 53、54、55回国际文化交流展上分别荣获金、银、铜牌大赏奖,作品被东京美术馆收藏。读徐风先生的书法,犹觉一阵清风扑面。日前,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汉学教授、美学迈克尼!看过此作品似有同感,坦言道:“徐风先生的书法一扫中国书坛几十年的沉闷空气。他以笔法流畅及很自然的变形手法”,创造出“极鲜明的个人风格”。徐先生书写的“春水碧如蓝,梨花白似雪”正好具备他强调的两大艺术特色。一是笔法流畅。而且根据章法的需要赋予它们以大小、轻重、肥瘦之别。其它字也力求变化,合理穿插。传略和作品先后被编入《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华人艺术成就博览大典》、《世界华人书画作品集》、《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美术家书法家汉英辞典》等。《安徽日报》、《文化周报》、《中国青少年书法报》、《现代书法》、《书法导报》、《时代信息》、《阜阳日报》等曾作专题介绍。香港新华通讯社授予“荣誉书画家”、“世界书画名人”、香港世界华人艺术报社授予“世界华人艺术家”称号。1997年在香港艺术拍卖会上,作品魏体行书中堂一件以1000美元拍出。
【笔者心札】
徐盛,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他在汉末因战乱客居江东,由孙权所设“招贤馆”登用,从而开始辅佐孙权。纵观徐盛一生,活得还是很精彩的,从偏将做起,根据战功渐渐成为了东吴政权的顶梁柱之一,武可以征战沙场、迎风作战,胆略平欺众将;智可以出谋划策、假楼退敌,谋略不逊群臣;一个“忠”字贯穿始末,在军队最危难的时候不依不饶,在国家被凌辱的时候起身反抗;是一个智勇双全又忠心报国的好将领,虽然也曾和同僚有过过节,但最终都化“敌”为友,携手共进,共同捍卫国家,破恕退魏。陈寿能在《三国志》里为之列传,成为十二虎将,肯定是其间的佼佼者。
说说徐盛的勇敢。“遭乱,客居吴,以勇气闻。孙权统事,以为别部司马,授兵五百人,守柴桑长,拒黄祖。祖子射,尝率数千人下攻盛。盛时吏士不满二百,与相拒击,伤射吏士千余人。已乃开门出战,大破之。”一百多人大破黄祖儿子黄射的数千人,以少胜多。再有智谋,必须勇字当先,毫无疑问。
笔者题目叫安东徐盛。这是徐盛一生三件大事中的一件,公元222年,洞口大战,“徐盛洞口破曹营” 。被迁安东将军,封芜湖侯。这也是徐盛最终的官职安东将军乃“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战况简单的说,“徐盛与吕范、全琮渡江拒敌,遭遇大风,吴军伤亡惨重,徐盛聚集残兵,与曹休隔江对峙。曹休命令将士乘船攻击徐盛,徐盛以少御多,魏军无法取胜,双方只得各自退兵。大家看到吗?“遭遇大风”。徐盛的功劳第一次与风有关。
笔者的第二句“风烈濡须敌心惊”。是徐盛的第二件大事,濡须大战,显然和风有关。濡须口是三国时期吴国很重要的战略位置,孙权与曹操数次对峙于此,基本上都能让曹操不战自退,需要有能力并且要兼顾南北作战风格的人担任。最擅长北方作战风格的周瑜已死,吕蒙担任军中要职,不可抽身,孙权选择了蒋钦,两年之后,孙权又任命曾经奋勇保护自己的周泰接任了濡须督。蒋钦、周泰二人同为江东十二虎之一,都曾与徐盛有些小矛盾,但是蒋钦对徐盛评价:“盛忠而勤强,有胆略器用,好万人督也。” 那是公元217年的事情,曹操出兵濡须口,徐盛跟随孙权一同迎击。当时魏军曾经大举进攻横江,徐盛率领诸将前往迎战,不料突然遭遇大风,吴军的蒙冲战船被吹到敌军岸边,诸将心中恐惧,不敢出战,只有徐盛单独率领士兵上岸砍杀敌人,敌军只得退走。风停后,徐盛率军返回,孙权对他大加赞赏。
第三第四句“卧龙空城琴未弹,莲楼苇船火退兵。”与风也与关联。火退兵,没风,火烧不起来呀!这也是徐盛值得一说的第三件大事,也就是空城计。诸葛亮用空城计,在三国演义的回目里就能看出,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而徐盛是在第八十六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很显然比诸葛亮早。何况,诸葛亮的空城计,历史没有真实记载,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徐盛这一段就不同了,真人真事真记载。公元224年,魏文帝曹丕率领大军南征,企图渡过长江。徐盛献计在建业(吴国都城,今江苏南京)周边筑起围栏,制造篱笆,围栏上设下假楼,江中准备浮船。诸将认为这样做没什么意义,但徐盛坚持己见,完成了一系列设置。曹丕大军到达广陵(今江苏扬州),看到绵延数百里的围栏,心中惊疑,又见长江正在涨水,于是引军退却。诸将这才明白徐盛有先见之明,纷纷拜服。
在己方形势不利的情况下能够死力坚守,防止敌军突入,也是很强的本领。徐盛这一次退曹丕是比较风险的事情,用的是“假楼退敌”之计,在围栅外面设置假楼,再加上浮船为饵,竟然“弥漫数百里”,最终将曹丕吓退,这是很不容易的,在诸将以为毫无用处的情况下,坚持己见,最终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看看演义上是个什么样子: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无论前期或者后期,徐盛与丁奉是一起登场和杀敌。在曹丕224年伐吴,徐盛与丁奉一起率军迎敌,偃旗息鼓地在广陵城内设芦苇草人,装作布满士兵的空城。曹丕在龙舟上闻曹真回报城里没有一人,认为是诡计打算下舟查探,但心里拿不定注意询问刘晔,但刘晔也跟曹丕一样看法。当夜,曹丕军举起火把,灯火通明,反而江南没有半点光。曹丕认为是诡计便撤退,而淮河布满事先浸满鱼油的芦苇,徐盛把芦苇点燃,大火连横。
风险大成效也大。这一次,徐盛完全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跟周瑜、吕蒙、陆逊等统帅行军指挥用计这么多年,多少也学会一些,关键时刻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无愧“万人督”之称。万人督不单单是指可以督率万人的意思,还有可以率领这万人行军作战、进可攻退可守的统驭本领。在演义中,罗贯中更加夸大了此战的内容,做了些艺术的添油加醋,战争计策场面都写得惟妙惟肖,把徐盛写得就像东吴新任的大都督似的那么威风,最后还使丁奉射死了张辽,曹丕差点被擒,算报逍遥津战役之恨了。史实上,曹丕因为这一战,一病不起,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