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丁小品画欣赏

石丁小品画欣赏

石丁小品画欣赏

日期:2016-01-04 15:12:18 来源:卓克艺术网

美术 >石丁小品画欣赏

  “莫把丹情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徐渭题画诗句》)。徐渭是明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他以泼墨加草书的笔墨形式把中国画由“写物之形”、“形神皆备”,转向了“写物之情”,“意在象外”,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风格。他重视发挥主观审美的能动性,借自然物象表现较为抽象的人生哲理,使绘画形象发挥了象征寓意的作用。他对后世的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齐白石等有着较大的影响。

山水清音 141x40cm

  他的画大多配有诗作,以阐明自己的审美思想,绘画见解、身世遭遇和对社会现状的抨击。最为脍炙人口的诗句莫过于《墨葡萄图》的题诗了:“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整幅画面中狂草书法与墨葡萄的点划笔势连绵相映,纵横激荡,配上直抒胸臆的诗句,使其艺术感染力更加慑人心魄。

墨葡萄写徐谓诗意 69x69cm

  他的作品将笔墨结构与诗意结构融为一体,把中国画推向了更高的审美层次,这是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步的表现与客观规律。使中国画主脉摆脱了形而下的低层次审美,与“画工”拉开了差距,以具有诗意结构的审美特征指向了人们的精神领域,其笔墨的成熟亦达到了一个颠峰状态。

芬郁绝尘 135x68cm

  中国画诗意结构的审美特征形成于北宋时期的“文人画运动”的兴起。苏轼论王维《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可玩味,画足观赏,味诗而有画意,赏画而得诗情。他在《韩干马》诗中又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诗是无形画,画为不语诗,这些都清楚表明了他的绘画审美思想是“诗画一体”。

紫气东来 96x90cm

  苏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书画家,与他同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盘车图》诗中对此也作了简明的论述。“古画画意不画形,吾诗詠物不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宋代的黄庭坚《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园》之一,“李候有句不肯吐,淡墨写出无声诗”。这无声之诗便是诗家之画。以上几家锵然有声的论画诗句,反映了北宋时期文人为追求个性自由与思想解放所倡导的审美趣味,并形成了这种诗画一体的绘画审美思想。主张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相融合,借画以抒发个性,用笔墨来消除胸中块垒,从而要求优秀的绘画作品应该具有诗意结构的审美特征,以带给人们更加美好的艺术享受。

  这个思想经过明代徐谓的不断创作实践而得以升华,笔墨质量更加精妙,笔墨结构更加概括,笔墨内涵更加富于诗意,可谓逞一世之豪,成千古绝唱。八大、石涛更将其发扬光大,影响甚巨。后世杨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等笔墨大家诚惶诚恐,膜拜奉行。遂使之成为了中国画的主脉,而近世薪火相承者当推潘天寿为其代表,他在自己的最后一幅作品《梅月图》上题诗云:“气结殷周雪,天成铁石身,万花皆寂寞,独俏一枝春。”这幅作品郁勃沉雄,浑厚古拙,梅花铁石一般的身姿象征着画家高洁的情操和坚贞不屈的品格。除了诗情画意这幅作品还带给我们许多的思考:一个画家的内美修能,在那样恶劣的历史环境 下是何等的宝贵?若没有高洁的情怀和高尚的人格又怎么能够画出这样的不世之作?

  中国画诗意结构的审美特征从根本上说,是和国人独有的“天人合一”思想密切相关,这便是老子关于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之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可能脱离客观规律而存在,当然也包括绘画艺术的发展规律之道。黄宾虹说:“顺天应人,千古不易之理”。中国美学的主导思想,即是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因此,中国画有着意象的造型原则。

嘉名百合花 97x73cm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禀阴阳之初静,体万物以成形”(虞世南)。通德类情,即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画家在创作时感情与对象相随,借笔墨以揭示自然山川万物内在的生命特征。表现出主观审美感受的力量。一花一叶、一丘一壑,形诸于笔墨。尽合于顺天应人之理,它即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又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也是诗画的相融一体。董其昌说的好“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恽南田则说,这样的意境皆是“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在描画天地万物,自然山川的时候,虽然特别强调发挥画家的主观审美感受和认识,但人如果缺乏内在精神,内在美,他便没有了生命力。也不可能发现自然物象的内在精神,内在美。只有人具备了内涵修养和优秀的审美思想,他才能映照出自然山川万物内在的精神品格和生生不息的生命特征。然后下笔有神,仿佛自然山川万物内部的和谐与节奏随着挥毫运笔而跃然纸端。以手运心,曲尽蹈虚揖影之妙。借王船山论诗的话来说:“唯此窅窅摇摇之中,有一切真情在内,可兴可叹,可群可怨,是以有取于诗,然因此而诗,则又往往缘景缘事,缘以往缘未来,经年苦吟而不能自道。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也是画家的正法眼藏,“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含茹到人所不能含茹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刘熙载)。所以,中国画诗意结构的审美特征,为中国画注入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使中国画的意境结构更为高绝,为中国画的厚度、高度和阔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因此,潘天寿提出要三分写字,三分画画,四分读书,要补国学的课,就是认为文化修养和笔墨训练同样重要,画家修养深厚作品自然才会有高的品味,才会有更高的艺术追求。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若学养即亏,笔墨功夫又是浮烟涨墨,那么即使在画上题李、杜之诗,作品也不可能具有诗意的结构,也不会为作品增加文化内涵。当年潘天寿和老先生们对学子的要求确实是非常高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画所具有的一切厚度,高度和阔度,都与其具有诗意结构的审美特征有关。第一个将中国画推进到这个高度的就是大写意花鸟画的开山之祖徐谓。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后世对他有着这样无限的崇仰之情,齐白石膜拜谁?且看他的一首诗吧,“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紫气东来 135x68cm

  中国画的主脉发展就这样一方面大力推崇徐渭,一方面历代对绘画水平停留在雕琢粉饰,匠工描摹的情况又多有微词。如苏轼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有言“石则务于雕透,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缕叶,多栖梧菀柳,功倍愈拙,不胜其色”。当代张立辰先生所倡导的“写意精神”,应该也是有所针对性的。同时他还认为中国画不论工笔、写意都是写意画,只是“写”的程度不同,所以,中国画不论工写,不论花鸟画、还是山水,人物画,都是意象造型的法则,具有相同的审美思想,也就是都具有诗意结构的审美特征。

  “莫把丹情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徐渭的声音虽然穿透了遥远而厚重的历史帘幕,依然如黄钟大吕一般洪亮如初,给侪辈有志于笔墨者时时以警醒。

 

  作品欣赏:


春晖图 69x69cm

春江花月夜 88x74cm

东篱诗草仿八大山人笔意 69x69cm

富贵花将墨写神  69x69cm

红艳一枝凝香 69x69cm

花虽富贵不骄人 69x69cm

驴背吟诗图  41x38cm

墨牡丹 69x69cm

千载陶令诗 一生青女霜 98x49cm

秋艳  69x69cm

双清图 69x69cm

松鼠白菜 69x69cm

松鼠葡萄 69x69cm

雪中的红色山果 69x69cm

迎春大吉 100x52cm

鱼乐 46x70cm

 

(本文录自《论中国画诗意结构的审美特征》石丁)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