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变艺术人物——耿牧

百变艺术人物——耿牧

百变艺术人物——耿牧

日期:2016-01-22 14:30:32 来源:卓克艺术网
关联艺术家:

资讯 >百变艺术人物——耿牧

  对话·耿牧

《时尚•艺术•财富》约访耿牧

  《时尚艺术财富》:您的作品在“语境”的选择上有哪些思考,如语言、题材、立意等方面。
  耿牧:我比较喜欢被时间洗礼过的事物,就像我喜欢敦煌,不光是因为她里面的壁画画得精彩,更多的是她经过时间的冲刷,已经变得不清不楚的那种浑然天成的感觉,这样的艺术作品人完成了一半,另外一半是由时间完成的。就像是西斯廷教堂的壁画一样,以前是一个样,修复了以后是另外一个样,修复以后就变新了,号称是用高科技恢复以前的原貌,但怎么看都变俗气了,不如原来的好。
  所以,我很追求这种审美趣味,因为我觉得这样的语境厚重。之所以不太喜欢一些具有现代图式感的作品,就是因为觉得那些太像塑料,太过简单。油画还是应该有沉淀,就像是陈年的红酒,层层都是有味道的。
  对于题材和立意我没有特殊的偏执,只要是健康的我觉得都可以,即便在题材上有时候有些消极的因素,只要能体现另一种美我也是可以接受的,关键是要给人以思考。艺术作品不是娱乐品,更不是消遣品,不然肯定会显得俗不可耐。题材上一味的赞美或一味的批判都太极端,显得假,我都不喜欢。艺术作品应该有她自身的层次,每一层都能剥出点东西。这样的作品才会显得厚重和耐人寻味。
  《时尚艺术财富》:您对目前中国油画现状有哪些深度的思考?
  耿牧:目前,中国的油画呈现的是非常多元的状态,当然这种“多元”也有着某种混乱的意思,显然当今的油画不再像19世纪那时脉络那么清晰,用几句话就能概括出来。而中国油画几乎也浓缩了世界各种流派。就大方向而言,主要有这几种:一是以主旋律创作为主的,二是暂时称呼为“中国当代”的这批艺术家与作品,三则是以绘画本体研究为核心的学院派。当然,这三者之间本身也有交集,也互相影响。
  但回归到艺术家个人,都得面对两个问题——“画什么”和“怎么画”。主旋律创作特别是历史题材创作,对于这两者的要求都是极高的,因为这要求画家既要有选择主题的思想高度,又得有扎实的写实基本功。中国的油画家对于此的把控也是相当厉害的,毕竟这条道路是在中国百年油画史上持续最久,传承最完善的。相比之下,“中国当代”要显得“多元化”一些,很多艺术家挖空心思去博人眼球,慢慢的绘画成为了一种为自己去寻找图像符号的行为,这时的艺术作品特别像个“logo”,在市场和商业的推动下,形成一种量产模式,带有很强烈的“消费主义”色彩。这种类型的艺术家在语言上的探索并不是很深入,比较起来“画什么”是他们最在意的。与之相反的是现今的学院派,他们已经不再那么关心“画什么”了,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了“怎么画”上,甚至更加强调的是“怎么看”上。听上去这更像是一种回归,艺术家通过写生去揭示自然的秘密,这种在油画语言上的探索近似于一种苦行僧似的前行,纯粹且赋有诗意,在这个图像泛滥的社会,这种表达方式显得尤为尊贵。
  不同的艺术家有着不同出身,受着不同传承,自然选择的道路也就大相径庭,很难说孰好孰劣,只有喜欢或是不喜欢。中国的油画随着大时代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浪潮。这几年仿佛也从浮躁中慢慢沉淀下来,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中国油画应该何去何从,甚至不再在油画前面加上“中国”二字,把中国的油画纳入到世界油画发展的一部分,将油画的本土化与世界性合二为一。油画作为舶来品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过分强调本土色彩也只会局限自身的发展。我个人觉得油画的发展更多的应该去考虑文化的传承以及对时代的表达。我这里所说的对时代的表达并不是指那种被动的对当下生活照像式的描绘,而是要对于时代有引导性的提示,或是有概括性的提炼。无论是在审美上还是意识上,都会有些微微的超前,这样的作品我觉得是有意义的。
  《时尚艺术财富》:中国油画在材料上还需要哪些突破,需要借助哪些其他的手段去丰富和完善油画的语言?
  耿牧:现在的材料很丰富,特别综合绘画的兴起更是把材料作为了创作主题。油画多少也受到一些冲击,很多新材料被运用进来。效果有好有坏,有些是材料为了题材服务,有些则是为了材料而材料。我觉得在油画领域,对于材料没有必要过于执着。很多时候是看画面需要,还是应该灵活掌握。
  其实,在我看来油画最难的不是去发现新的材料,而是对于传统材料是否真正掌握,这实际上直接影响你对于整个画面的控制。现代人画油画图快图爽,很多时候违背了油画创作的规律,油也控制不好,颜色的厚薄也控制不好。画面局部吸油厉害,颜色没几年就开裂,这对于油画的保存与收藏都是不太负责任的。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多半都是对于油画材料的性能没有掌握。
  油画语言的可能性实际上是思维的可能性,运用传统材料都是足以表达的,关键看你对油画技法及材料性能掌握的如何,能否达到你在观念上的要求。如果技术不够,光有观念,那画面不免显得拙劣而缺乏表现力;反之,光有技术没有思想,则会显得匠气。所以对于语言的锻炼实际上是个综合性的过程。
  《时尚艺术财富》:您本次十二届美展入选作品创作初衷和题材选择上有哪些和我们分享的故事?
  耿牧:十多年前我去敦煌考察,当时是作为毕业考察中的一个项目。因为我父亲是搞中国画的,于是我叫上他与我同行,因为他的关系我们找到了当时敦煌艺术研究院的老师,也是父亲的朋友,给了我们很多方便,也看到了一些不对外开放的特窟。父亲从中国画的角度给我讲了很多很多,关于线条、色彩等等,而真正对我审美产生影响的则是莫高窟千年斑驳的历史感。当时敦煌就像一颗种子种在我心里,我一直想去表达那种语感,但苦于找不到支点。因为我不愿意直接用油画去照抄敦煌,也不愿意把敦煌壁画简单的变成一种抽象因素,这些我觉得都过于表面。所以,在毕业创作的时候我避开了敦煌元素,转而去画美院图书馆里的大书架,当同样的斑驳感出现在表现美院书架系列里时,主题性也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父亲为我的这一系列作品取名——《传承》。《传承》系列在美院小范围内得到了肯定,之后我便没有继续坚持这个题材。而后,我在当时的圈子里瞎撞,始终没有找到自己心里想要的表达方式。直到我去西藏,再次踏入藏区,蓝天白云绿水牛羊已不是我主要观察的对象了,我开始慢慢地体会他们是如何对待信仰的。这点重燃了我面对敦煌壁画时的热情,恰恰是信仰的力量才成就了敦煌的辉煌。回到北京我便开始创作《礼赞大威德——昼与夜》,我借鉴了一些老唐卡以及尼泊尔佛造像的元素,而敦煌艺术历经时间的洗刷而形成的特殊的语感,那种天人合一的偶然中的必然,是一直根植于我内心的审美情节,只是我以前没有意识到。我不由自主地将这种审美倾向带入到我的绘画中。在这过程中,我慢慢找到了一些属于自己的表达。同时,随着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与深入,心中也渐渐萌发了要去画一张关于反映敦煌历史的作品。创作这张作品情感上的积蓄已是足够了,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技术问题,因为不同于传统写实油画的表达方式,美术史上也找不到明显能够借鉴的方法,只能以一种模糊方式前行,好在有前几张作品尝试的经验,整个绘制过程没有走太多的弯路。完成后基本能达到自己的预期,这虽然少了一些“惊喜”,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主题创作,“稳”还是非常重要的。
  每一张作品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张作品也都有一个课题。回顾这幅作品,当时创作时多为考虑的布局、构成以及色彩等已经慢慢淡忘了,转而作为自己作品的读者,我想的最多的还是接下来该怎么走。这个问题虽然很抽象,但却是时时刻刻伴随着我,哪怕有一点小小的感悟与推进,都会使人兴奋,我想这就是艺术带来的快乐。


  耿牧作品·欣赏

耿牧 油画《微笑之一》70×110cm

耿牧 油画《微笑之二》70×110cm

耿牧 油画《自在菩萨》120×80cm 2012年

耿牧 油画《敦煌魂》200×180cm 2014年
注: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展入选作品

耿牧 油画《礼赞大威德——昼》200×150cm 2012年

耿牧 油画《礼赞大威德——昼》200×150cm 2012年

耿牧 油画《老教堂》180×150cm 2011年

耿牧 布面油画《龙门卢舍那》180×180cm 2013年

耿牧 雾中噶陀寺 100×100cm 2012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