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欣柳:无底蕴,不艺术

庄欣柳:无底蕴,不艺术

庄欣柳:无底蕴,不艺术

日期:2016-04-15 15:37:53 来源:
关联艺术家:

名家 >庄欣柳:无底蕴,不艺术

采访现场

   “我只是一个教书匠。”这是庄欣柳给自己的定位。
   而他言语中吐露的不拘和眼神里满溢的狂气,让我们惊叹,他是一个在艺术界敢讲真话的人。他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疯疯癫癫的狂人痴子形象,不输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敢于从传统观念的哲学、伦理领域解脱出来,反抗当下一脉相承的社会秩序;他肆无忌惮地表达对时局和体质的不满,既有对世俗的藐视,又有对权利的挑战。
   他,之所以这么“狂”,是因为他能够在艺术里发现自我,用沉淀积累的文人底蕴去主持艺术,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艺术观,“无底蕴,不艺术”是他一直以来的纯粹坚守。他是一个博学多才、洒脱不羁之人,更是“愤青”一个。
   约定的采访地点是安徽省演艺集团总部二楼,庄欣柳办公的地方。办公室不大,甚至显得有点拥挤。毫无违和与束缚,里面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妥帖。一进门就看到办公桌上堆放的书刊杂志和各种文件,还有左边满载着名著的书柜;墙上挂着他的绘画作品,有一幅山水画,隐约在讲述着“春风大雅见万物”;书柜旁边是一个鱼缸,几条小金鱼在那摇曳着尾巴,向我们表达着吃饱喝足之后的惬意;鱼缸下面还有一台小冰箱常驻,庄欣柳在给我们拿水的时候,我瞥见里面的五脏俱全;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关门的那一刻,我竟看到门后挂了很多他的得意之作,没有裱起来的高端神圣,反倒多了几分低调洒脱。
   “和我们说说你的从艺之路吧”,老套的开场白却让庄欣柳觉得陌生,“我哪里算得上是艺术家,我只是一个教书匠。”

荷塘清趣图


绘画——意载人文  墨张气韵
   读庄欣柳的画,无论是布局章法还是笔墨语言,都彰显出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执着传承,对时代精神的知性诠释和对艺术创新的孜孜追求。毫不夸张地说,从他的笔墨意趣中能够感受到一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人文情怀和“挟风雨雷霆之势,见神工鬼斧之奇”的博大气韵。
   庄欣柳幼时绘画方面的心得大都是“家传”。“父亲是写小说的,从小受其影响,爱好文学;伯父、叔叔、两个堂兄长都是搞美术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所以自然而然地走上美术创作的道路。”庄欣柳最先从西方素描、色彩起步,经过深入系统学习之后偏爱中国画,不分花鸟、山水、人物皆有涉猎。
   庄欣柳的作品少见历史上某些封建士大夫所谓的“闲适”和“萧疏”,而以赤子的情愫,倾情于大千万类的“自由竞艳”。他惯用一种“青出于传统而超脱传统”的思想,由传统入手,融入现代绘画风格。
   “现在这个大环境下,大多数人都不在画画,没有几人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画家。”庄欣柳如此的狂言狂语是源于内心深处对这个浮躁的艺术环境的批判,而非自夸,因为打心底里,他也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为一名画家。而相反的,很多自认为自己是画家的人却不在做画家应该做的事情,而是整天在各种活动中忙不迭休。这,能否算得上是艺术的怪圈呢?
   “江湖硕士”越来越多,不入流的商业画也越来越多。“我是不会卖画的,卖贵了吧,不值那个价;卖便宜了吧,丢自己的脸。”庄欣柳和我们说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前年,X领导来合肥玩,其实是想买画,但我们不卖画,所以几个画家就开始了现场作画,画完了给每人包一个红包就结束。”在庄欣柳的心目中,“这帮画家”在官员面前是可怜的,一个小小的官员,大放厥词之后包个红包,就足以把他们忽悠得心甘情愿、任劳任怨,“我就觉得这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
   当涉及到原则问题时,庄欣柳非常尊重前辈,“一些触犯社会道德底线的事情,我坚决不做,行得正坐得端,要有为人师表的样子。”
   做一个务实的人,不玩虚空,不念物欲。即将不惑之年的庄欣柳能够看清自己,在艺术领域走自己的路,静享自己的生活,于他,也算是美事一桩。
   “这么多年,看了这么多高手,也看了这么多瓦匠,已经淡然,不会再像年少时那么愤世嫉俗了。”回首一隅,往事如梦。作为安徽省第一部考级教材的作者、教授五年美术史的教师以及现在合肥万安文化艺术传播中心的总经理,庄欣柳做任何事情都尽心尽力。
   这些年来,他从未停止过对中西方美术史及艺术史论的学习和消化,习文弄墨三十余载后最喜“泼墨”,自称之为“大泼”,即先泼墨以定其势,后随势走笔取景,是笔随浓清而转换,或勾或骚,皱擦点染,皆应天然之拍。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寻找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客主全因造势而起,全景皆因墨视而造,似雕琢璞玉一般,因而他的作品在布局上多了几分背景的旷远,主体的宏阔和画面的幽深。


读画——天人合一  气韵生动
   音乐是艺术领域最高端的抽象表现,源于它把“共鸣”融入到作品中,让听者总能在抽象中寻找到一种未经添油加醋的“无味”共鸣。
   说来你也许不信,庄欣柳有几年的美术课程是音乐老师教的。音乐讲究气韵,伴着韵律呼吸,随心而来的气息,最符合物理现象,也最容易贴近人心,所以古人说“气韵生动”。绘画也一样,没有气韵,便没有灵魂,画面就会像缺氧一样,没有精气神。“现在的很多画就容易画得很满,故意营造一种‘高大上’的感觉,而其实缺少一种气蕴的支撑力。”
   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上,最先提出“气韵”这个概念的史南北朝时的谢赫。他把“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他所说的气韵,是指一个人的“风气韵度”,五代的荆浩把“气”与“韵”一分为二,和“思”、“景”、“笔”、“墨”并列为“六要”。他所谓的“气”,指“心随笔运,取象不惑”,以主观通过运笔的准确反映客观。所谓“韵”,指“隐迹立形,备遗不俗”,讲的是以浑然天成的用墨去创作一种优雅不俗的氛围。而今天,“气韵”被逐渐说成是一种由于充分发挥了主观气质、素养、情思的作用,体现了画家特定的气质、素养和情思而形成的高雅、有书卷气、士夫气的绘画作品风格。
   有气韵的画作亦讲求天人合一,“笔墨看似技巧,实际上却是画家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学识、阅历,志趣个性的综合表现。”一幅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对于医治今天弥漫画坛的浮靡之气不啻是一种有益的警策,更是一种在刚与柔的相辅相济中体现出的意象“和谐”。 
   “中国人太喜欢把画具象化,导致最后一个一个都成了匠人。”庄欣柳对当下艺术界的乱象很是迷茫,“我们还不如孩子,他们可以单纯地理解这个世界,而我们反而被蒙蔽了眼睛,心也乱了。”
   “中国人画画从来离不开社会灾难,更喜欢用老物件或者一些残缺的景物引起共鸣,近代当代的东西反而没多少人在画。因为他们分得太细了,比如他认为自己就是山水画画家,所以只能画山水,花鸟就不行……”
   “而其实真正的大家是不讲究题材和方向的,他们都在画哲理的东西”,庄欣柳说他至今犹记得黄永玉的一幅《猫头鹰》,让他在欣赏之余,总能体味到深刻的哲理,总能看到画里隐藏的“玄机”……

钟馗


叹画——若无底蕴  不谈艺术
   “我最讨厌只会玩技法的人,是他们使中国画正在沦为一种手艺。”庄欣柳坦言,“美术的‘术’就是技法,绘画不仅仅是临摹,更多的是在画内心深处的东西。如果一个画家不爱读书,不愿读书,更不愿思考,你敢说他那叫画画吗?”他的质问,严肃而果敢,俨然一派严师风范。
   弄技法的人走不远。不把自己的技法交给学生,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庄欣柳对待自己的学生如对待自己一样负责,这也是他在传统理念里的一种执着。只有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才能对外部世界丰富的营养有正确的判别,才不会被物欲冲昏头脑。
   “我觉得艺术家应该做一个‘眼高手低’的人。”庄欣柳鼓励我们多读书,读好书。仔细想来,确实如此。如果一个人的视野开阔了,肚子里的墨水自然多了,他的笔墨之下会大有文章在。不被世俗玷污的纯洁,加之深郁文化底蕴的铺垫,手再“低”,也会“低”得顶天立地,“低”得荡气回肠。
   艺术界有三种颜色:黑、白、灰。想玩进“圈子”,就得“按套路来”,否则就会被“淘汰”,还会被贴上“烂作”的标签。“到处都弥漫浓厚的色彩,洋溢着吸精的冲击力,画工笔画的人越来越多,画写意画的人越来越少,只重外在,毫无内涵,所以我对安徽的艺术创作越来越失望,甚至痛心。”
   中国画再发展的立足之本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美学等。中国传统绘画是在完整的文化体系中诞生的,中国画正是依靠了中国的传统理论才发展起来的一门代表了中国文化底蕴的绘画艺术。“每天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才能把画卖得更好,怎么才能同流合污,怎么才能一步登天,永远也成不了真正的艺术家。”庄欣柳摇了摇头,叹了口气,眼神和嘴角满满的都是失望。
   庄欣柳在《山水画与现代画的生存空间》一文中曾提及过“山水之道”。人类的贪婪、冷漠、高傲、使桃源精神变成了另类异物。精神的蛮荒化,生态的桃源化,成为当今世界极不和谐的色彩,这就给山水精神找到了回归的路。孟子说过: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失去了心而不去找回,这真可悲啊。山水之道,没有太深的道理,只是找回失去的心而已。
让庄欣柳感到悲哀的是,若身体和灵魂都不愿行走,只安于眼前的名利场,找回失去的心只怕要沦为天方夜谭了。

合钢印象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