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兵
林兵,1977年生,安徽含山人,本科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艺术系,2010年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首届林容生山水工作室,现为中国美协会员,马鞍山市青联委员,马鞍山太白书画院专职画家,马鞍山开明画院副院长。
作品曾多次入展并获奖。《群山叠翠》参加第二届安徽美术大展中国画作品展,《大别山的春天》入选“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全国美展,《梦回家园》入选首届全国美术教师作品展,《静静的山谷》参加第三届安徽美术大展,《云回故里》参加第二届中国工笔山水画展,《春到家园》参加上海世博会全国美展获优秀奖,《寂》参加国家画院结业展,被国家画院收藏,《新绿》获首届公望富春中国山水画展优秀奖,《早春系列》获安徽青年画家水墨作品展杰出优秀奖(最高奖),《皖东秋系列》参加安徽省优秀青年书画家学术邀请展等。
云回故里
看哪,这个人
文| 张学峰(中央美院博士)
现在我们要谈论的这个人,是一个有点奇特的人。如果你看到他,你会觉得他长得俊俏。如果你和他交谈,你会觉得他有一点羞涩。如果你了解他,你就会觉得他执着、善良。
他是一位中学教员。他在所谓的支教活动中,有意选择边远地区,选择不太有人愿意去的地方。呵呵,他想来真的。和孩子们相处,他说孩子们天真活泼的劲儿,直接就打动了他。孩子们把他围起来,炫耀自己的画作。孩子们有福了。
他是一位山水画画家。从少年时代居心于山水画,拜乡贤罗积叶先生为师。早年从师范毕业以后,他把几乎所有的闲余时间都花费到涂涂抹抹上来。在近20年的涂涂抹抹中,皴擦点染这一套山水画传统技法,被他熟练地掌握。但是,他不满足已经获得的基本技能,并没有试图在程式化的古代山水画传统中寻找出路。这就注定了他现在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目标。
在他十年前的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黄秋园式的表现手法,它虽然没有黄秋园图式繁密,但是点线的书写和组合方式基本还是一种撮合传统的尝试。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之后,他放弃了这种复古主义的惯有做法,尝试运用一些新鲜的方法。这样,夸张的山体,变形的树木和房屋,陆续进入他的画面,它们不再按照《芥子圆画谱》方式组合,它们在一种平面化空间里自由的组合,为了进一步增强这种视觉效应,他又把山石的皴擦尽可能地减弱,把树木的图案感加强,把中国画一般意义上所追求的用笔要求降低。因此,画面的构成感被凸显了出来。在这种反复尝试中,他带有工笔意味的山水画形式语言产生了。
所以,在最近几年里,他创作了一批这样的山水画作品,得到好友同道的喜爱和认可,也参加了不少展览,声名逐渐鹊起,作品也有了买家。
如果你认为他会沾沾自喜于此,那么你实在是小觑了他。
2010年,他自己跑到北京去进修学习,拜著名山水画画家林容生先生为师,结识了不少外地画友,四处看展览,到处画写生,由此,他的艺术观念遂也发生变化。工笔山水画在他的创作中逐渐退隐。代之而起的是一幅幅清新淡雅的田园式山水画。有人会批评他变化的太快,也有人会赞扬他的善变,毁誉不一是完全正常的事。对于关注他绘画成长的人来说,这种变化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
现在,一些油画风景画册,还有一些西方风景素描在他的书桌上,他随手翻阅。现在,他走在路上东张西望,看马路和菜地,看枯树和原野,看远山和月亮。现在,他以为一切都可以入画。所以,你能看到马路施工的标识物在画面近景出现,你能看到大棚种植,你能看到月亮在雪夜中的孤寂。
从笔墨技法来论,他用笔较轻,用墨较淡,皴擦简约,设色单纯。在构图上,他大胆剪裁,上面的天空和底下最近的景物,占据画面很大的空间,最近的景物往往也是以虚淡的手法写出,中间实上下虚的处理手法,使得画面极其空灵,视觉被引导到中间地带,在这个中间地带,我们看到房屋在树丛中出没,田地伸展到村前。没有高山大川,只有平原或远山。不见林木繁茂,只见树木枯寂。只见屋,不见人。和先前的山水画相比,现在的画在意境的发掘上要成熟的多,技法也表现出笔墨的某种回归,但是这种回归并没有指向他早年的笔墨经验,而是指向一个未曾开发的区域。也许他真该在这片区域里仔细思索,认真耕耘。
以他的执着之性,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会将这种已经开始了的新的山水画探索旅程进行下去。他的善良也必将增益这个旅程。我们拭目以待。
他叫林兵。他是一个画家。他正在来的路上。
作品欣赏:
早春系列
早春系列
早春系列
早春系列
早春系列
早春系列
田间系列
田间系列
田间系列
田间系列
田间系列
路系列
路系列
路系列
新雨——夜满南塘
云自在系列
云自在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