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作画状态里,画笔、颜料、画纸、书房以及画家为创作共同构成了一种仪式感,但是有一个人偏偏不相信艺术思想得靠有如此多的媒介才能表现出来,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领悟,他终于创造出新的艺术形态,仅仅利用水、宣纸、手指,以按压的方式创作水墨作品《指印》,没想到如此一下子轰动了整个艺术圈。
2006年4月,张羽仅仅利用水、宣纸,以指印行为的方式摁压指印作品
张羽 指印 96×86cm 指印行为 宣纸、水
2006年,张羽创作的“指印”,被艺术界公认为最具特色的作品。他也就此成为探索实验水墨的先驱人物。
张羽
张羽,中国大陆实验水墨的重要代表人物,自1990年代初期他的《灵光》系列创立以来,他就一直是一个形式上的开创者、理论上的建设者和活动上的组织者。与众多实验艺术家一样,他的风格原本也是从写实一路走来,在经历了象征、表现和意象的阶段后,最终进入了抽象语境。
但在2001年,张羽突然暂停了前后延续9年并曾为他赢得众多声誉的《灵光》,转向了全新的系列——《指印》。在《指印》系列中,当他直接用手指接触宣纸,在平面上摁压时,“笔”的概念被解构;当他放弃任何颜色,蘸清水点按时,“墨”的概念被消解。这里既没有思想内容,也没有审美形式,留下的唯有不变的“规则”和“秩序”。
张羽《灵光系列第59号,漂浮的残圆》,水墨纸本,293×180 cm,1998年
相较于“笔墨”而言,这是对中国文化和绘画史更加深层的隐喻。而随后的《上水》等作品,才因此可能突破此前既有的“艺术史”针对性,从而变得更加开放。
而如今,从“灵光”到“指印”,张羽决定改变艺术作品的“场域”,拓展作品与空间的关系及当代艺术的语言所指,于是启动了五台山的“新上水计划”——《上水——张羽的五台山方式》。
2013年4月张羽开始使用现成品,通过行为将瓷碗注入清水创作空间装置上水作品
在这里,基于对《指印》和《上水》的进一步思考,圆的瓷碗和无根水延续着它们在形式上的基因,但不同的是,张羽却不必再纠结于实验水墨中的对旧系统和旧制度的抵抗、反叛、创新的逻辑,从而直接在当代世界中进行表征。此前创作中所针对的中心——“绘画笔墨传统”,被切换到另外两套逻辑中:“自然循环系统”和“当代社会机制”。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筹备了一年多的大型装置行为,艺厘米特邀了本次“新上水计划”的总策划——万国艺术馆馆长商长松先生,为大家解读本次项目的筹备历程和创作经过,以及幕后制作的花絮趣事。
商长松
艺厘米&商长松
商馆长,您好!请您和我们大概介绍一下万国艺术馆今年的一些重点展览计划和战略方向。
万国艺术馆是一家非盈利的艺术机构,艺术馆的展览方向主要立足于当代艺术、立足于选择好的合作艺术家和好的艺术作品,力争呈现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展览;从而,能对社会产生正能的美的引导作用。
《在或不在》当代艺术展 展览现场
今年上半年,艺术馆连续策划举办了五个不同形式的主题展览:从《在或不在》、《非有非无》再到《心远悠然》等等,都是从文化背景而展开的思考,再到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从禅宗哲学再反观人生。在展览的形式,我们不仅要考虑学术上的观点,同时,也要对艺术市场加以研究;再有,我们会策划增加当代青年艺术家的展览和国际性的艺术交流展。下月我策展的《锐——青年艺术家联展》开幕,我们还正在筹备协商国外艺术家来中国的作品展。
总之,万国艺术馆,不仅考虑展览的艺术性,更会有积极的体现社会性观念和价值观。我们将立足于艺术市场的研究开发,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请您谈谈《上水——张羽的五台山方式》这个项目的一些具体情况和计划安排。
2015年初,我到访艺术家张羽工作室。在我们偶然的聊天中,我突然萌发了将张羽的当代艺术创作与五台山这个特定的空间环境碰撞融合。经过进一步思考,我和艺术家张羽老师形成了共识,至此,这个艺术项目开始了艰难的努力征程。
2015年6月,我和艺术家张羽、运营总监鲁宁及艺术团队到五台山,进行了第一次五台山实地考察。经过一年的准备和反复论述,2016年5月8日,我们艺术团队进行了第二次五台山实地考察,宣布了这一计划的正式启动。
2016年5月9日下午雨过天晴艺术家张羽、策展人商长松、运营总监鲁宁在南台顶
2016年5月10日中午张羽一行登五台山中台顶过不二法门
以白碗的排列方式,在特定的寺院环境中,形成带有抽象的宗教仪式感。而将五台圣水注入碗中,再随大气慢慢蒸发。水、碗、天地,形成了对话和物象的轮回。在此基础上,张羽特别选择古老的佑国寺和中台山顶两个重要空间:一个是人如潮涌的宗教场域的寺庙;一个是与天最近的,也是距寺庙咫尺却旷无人烟的山顶,作为“上水”的现场。
在无人的开阔空地上、在有人的却是空地的间隙空间,上万只产自当地的瓷碗摆开,取自于山里的溪水依次灌注到碗里,让水自然蒸发。水,作为一种连接物,“天与地”、“在地性与天下观”通过水形成一种隐喻的对话。
寻找合适的水源是张羽上水一行的主要目标
作为此次大型艺术项目的关键人物:艺术家张羽,个人也曾看过其创作的《指印》,印象非常深刻,感觉它已经超脱了现代艺术的一般界限和方法,更带有一种深刻的人生体悟和方向指引,值得耐人寻味。不知您个人对他的评价和印象是什么?
我认为张羽是最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和中国哲学思想的艺术家。最重要的,不仅是他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更是张羽的艺术突出地表现了中国文化哲理的思想观念。
张羽:弥漫的指印,行为、玻璃、指甲油,2010
《指印》开始,张羽丢掉了“笔”的媒介,以身体器官直接融于艺术创作。他用手指每次压下的印迹,都包含着中国的太极文化;而作品完成的过程,也是一种禅宗意念的修炼。
从《指印》联想到中国传统的画押,而这一行为的根本是诚信和行为的约束。所以,《指印》作品有着极强的社会观念性。而解读当下,是否是对缺乏诚信的社会引发思考?
张羽说:我无法说清楚这水是天上的水,还是山里的泉水,但我相信不管是从哪里来的水总是要融在一起并循环于天地
据了解,这个项目不仅要在五台山上做一次大型的装置艺术活动,而且还邀请了导演张克明先生进行现场拍摄制作,真的是大手笔啊!能和我们聊聊幕后的一些精彩花絮和闲闻趣事吗?
这次的“上水”计划包含了实地调查、纪录片、现场行为、影像作品、空间展示等多个内容。艺术家张羽不仅是创作艺术家,也是位独有建树的艺术导演。这次邀请曾在日本电视台工作和荣获过国际大奖的张克明导演加盟《上水——张羽的五台山方式》艺术制作团队,也是我们在专业性和艺术性两方面的考虑。为了突出壮观的场面,我们还特地邀请了航拍技师。正式拍摄的时候,也会有不少媒体跟团采访。
2016年5月10日中午过张羽一行登上五台山中台顶
另外,想问一个好玩又好奇的问题就是:您当时是用什么打动五台山上的住持同意您在这片人间仙境来做这么一个天人合一的装置项目的?
我们特地请来高德祥师傅作为我们艺术团队的佛事顾问,再有是运营总监鲁宁先生,他们是这次五台山艺术活动项目得以实施的核心。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艺术家张羽的魅力。他作品的内涵与五台山特殊道场融合碰撞,更是将中国的禅宗文化及人法地,地法天。从白碗联想到人以食为天,而将水注入碗中,则为生命之本源。《上水——张羽的五台山方式》是当代艺术家与五台山第一次产生关系,它所产生的意义将会十分的深远。
2016年5月9日中午后艺术家张羽登上五台山南台顶(一直小雨)
2016年5月10日清晨聚集在殊像寺朝拜的众生
我们知道,您个人曾从事过:设计、电影、时尚造型、活动策划,以及策展人职业,经历过如此丰富的艺术门类实践后,不知您个人是如何定义或理解“优秀艺术”的?如果有一根魔法棒可以帮您实现一个无边无界的艺术梦想,您最想做一个什么样的艺术活动(或项目)?
我认为艺术之间是相通的,任何一个职业岗位的实践,都会为你日后对事物的判断处理起到积淀的作用。从1990年我走出美院的校门,我就从北京到深圳,再到福建、浙江、江苏、天津等城市地区从事不同职业的工作。但归根结底我还是围绕着艺术来做不同门类的工作。至于“优秀艺术”这词,我想任何事物都难有唯一的标准,而界定相对的好和不好之分,在于综合的素质的判断而已。但是,我认为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有感人的作用,一定是有思想性,一定有所要表达的观念,再有对于当下社会有应有的正能量积极向上的作用。对于我来说,重要的是把当下策划的艺术项目落地,并一步一个脚印的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至于你问我最想做一个什么样的艺术项目,嘿嘿…《上水——张羽的五台山方式》正是我最想做的和尽力做好的活动。
左起:策展人商长松、导演张克明、艺术家张羽、运营总监鲁宁在中台顶
张羽五台山大型装置行为
总 策 划:商长松
艺术策划:张 羽
学术主持:盛 葳
艺术总监:张 羽
统筹总监:鲁 宁
佛事顾问:高德祥
该项目实施地点:五台山中台山顶、五台山南山寺之佑国寺
五台山实施时间:2016年7月中旬
展览计划:2016年7月将在北京举办该项目的综合展览
该项目已于2016年5月8日在五台山正式启动。